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八四


  孟席斯的研究是有缺點的。比如,他得到的1424年以前繪製的古海圖,上面就已標明了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和很多島嶼的位置,標明了好望角。而這時,歐洲人的航海探險還沒有開始,早就有人到過這些地方。而當時鄭和正帶領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遠航,他認為,那肯定是中國人。他的推論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能確認是中國人鄭和首先完成了環球航海,但是我們應該對孟席斯的研究予以尊重,而不是指責。至少,他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探討,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一個西方學者能夠不帶偏見地看待東西方的歷史,本身就是極為了不起的。

  9.   鄭和二十餘年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促進了世界各國的文明進程。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出一千年來,一百位對全世界貢獻最大的人物,入選的中國人有,鄭和、忽必烈、毛澤東、曹雪芹、朱熹、範寬,而鄭和位列第一位。

  早在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梁啟超就發表了《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第一次系統地整理了鄭和航海的歷史,向國人和世界作了介紹。他稱鄭和為與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葡萄牙航海家達嘉馬「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且早于哥倫布六十餘年,早于維哥達嘉馬七十餘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1947年中國政府在西沙群島中命名了永樂群島(西)和宣德群島(東),在南沙群島命名了鄭和群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將第一艘現代化訓練艦命名為鄭和號。鄭和遠航的奇跡,永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但又如梁啟超指出:「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隱含,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在宣德以後戛然停止了?梁啟超指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滿足「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成就者,亦適應於此希望而止。」「鄭和之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躊躇滿志者,然則,以後雖有無量數之鄭和,亦若是則已耳。」

  鄭和下西洋為什麼戛然而止,為什麼沒有產生像哥倫布航海那樣的深遠影響?梁啟超早在一百年前就說明白了。那就是他的動因不同。鄭和下西洋缺乏經濟發展原動力的驅使。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名義性的,而不是實質性的。然而,拋開明成祖的個人目的不談,天朝禮制體系的設想卻是美好的,沒有侵略、沒有殺戮,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但不幸的是,歷史的發展常常伴隨著掠奪和殺戮。人們在歌頌哥倫布的偉大功績時,卻不去計較他的野蠻掠奪和殺戮,人們在稱頌美洲大陸的發現時,卻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淚和苦難。無疑,這種價值定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是以強權強勢為中心的。在今天我們評價這段歷史時是不是應該改變這種以西方為中心,宣揚掠奪、侵略有理的價值觀呢?我們的世界究竟需要什麼呢?無疑,需要發展。然而,更需要和平、平等。發展不需要掠奪和流血,不能以犧牲弱小民族為代價。說到此,我們不能不讚歎中華民族的天下觀之偉大。它要建立的是一個天下為公的、普天之下一視同仁的和諧世界。鄭和留給世界的不止是對新航路的開闢,不止是他的領先的造船和航海技術,不止是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更主要的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今天面向二十一世紀,面向全球化,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時,這份遺產將會為我們提供寶貴的借鑒。

  §餘篇 魂斷榆木川

  作為朱棣的傳記,我們應補述一下他的家庭生活。的確,帝王也有家,但他們的家庭極為特殊。他們沒有庶人柴米油鹽的煩惱,卻也少了人間的那幾分溫情。權力爭鬥伴隨著血腥屠殺,可以說帝王很少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朱棣在做藩王時,朱元璋便為他冊封了王妃,那便是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徐氏自幼貞靜,好讀書,朱元璋聽說她賢淑,便對徐達說:「我與你是布衣之交,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朱棣配焉。」不知徐達是感到莫大榮光,還是感到君命不可違,總之,馬上頓首謝恩了。正式冊封是在洪武九年(1367年),這時朱棣十七歲。

  靖難之役中,朱棣頗得力于這位王妃。朱棣帶兵去攻打大寧,李景隆乘機圍攻北平。當時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形勢很危急,多虧了王妃徐氏的謀劃。城中兵少,徐妃便激勸將校士們的妻子參戰,組成一批女兵,披上鎧甲,登城拒守,終於堅持到朱棣回師。

  朱棣做了皇帝後,王妃冊為皇后。她常規勸朱棣與民休息,又勸朱棣對新舊官員不要有不同對待。在靖難之役中,徐氏的弟弟徐增壽常把建文帝朝中的情報送給燕王,因而被建文帝所殺。朱棣要為他追贈官爵,徐氏反對。後來朱棣還是將徐增壽封為定國公,並讓其子襲封,徐氏說這不是我的意願,而不向朱棣道謝。徐氏還曾將那些朱棣所倚重的大臣的夫人們召進宮來,讓她們以民生為念,做好內助。徐氏還采輯《女憲》、《女誡》,編成了《內訓》二十篇。又編了《勸善書》,頒行天下,以化育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徐氏病逝,臨終她還勸朱棣要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對於她的死,朱棣十分傷心,為她在靈穀寺、天禧寺舉行了大齋,聽群臣前來致祭。徐氏被諡為仁孝文皇后。後來朱棣在北京天壽山為自己營建了陵墓長陵,首先將徐氏安葬其中。從此,朱棣不再冊立皇后。

  朱棣還有兩個心愛的妃子,一個是昭獻貴妃王氏,一個是恭獻賢妃權氏。王氏有賢德,侍奉徐皇后很恭謹,為朱棣所倚重。朱棣晚年性情暴躁,臣屬動輒得罪,不論太子諸王公主還是大臣,都得到過王氏的調護。徐氏死後,宮中一切大事實際都由王氏掌管。

  權氏是朝鮮人,姿質穠粹,善吹玉簫,甚受朱棣寵愛。永樂八年(1410年),權氏隨朱棣北征,在還師時死于山東臨城。

  說到權妃,這中間還有一段長長的故事。

  從元朝起,朝廷每年要讓高麗進獻美女。明朝相沿不改。洪武時,後宮中就有不少高麗嬪妃。朱棣本人就是高麗人碽妃所生。到了永樂時期,仍然不斷下詔派人到朝鮮(明洪武末年,高麗改稱朝鮮)選秀女入宮。

  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派內使黃儼等人到朝鮮去,賞給朝鮮王廷花銀一千兩、紵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因為朝鮮曾向明廷獻馬三千匹。臨行時,朱棣對黃儼說:「你去朝鮮和國王說,有生得好的女子,選揀幾名將來。」於是朝鮮王廷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廣采童女,以備進獻。但最初所選,黃儼以為無美色,甚為不滿,並對當事者加以挫辱。朝鮮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再選,同時通告各地:「前者,不用心推刷,多有漏報者。更於大小守令、品官、鄉吏、日守兩班、鄉校、生徒、百姓各戶,如有姿色,一皆採擇。如有隱匿或有針灸、斷發、帖藥多方規避者,論如律。」對於各地所選的女子,黃儼等都要親自過目。這一年被選中者共五名;工曹典書權執中之女,十八歲;仁甯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十七歲;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十七歲;護軍呂貴真之女,十六歲;中軍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十四歲。她們連同從者使女十二名、火者十二名,一同被送往北京。上路之日,被選淑女的父母親戚哭聲載道。朝鮮人在描寫這些女子被選入京時寫道:

  九重思窈窕,萬里選娉婷……
  辭親語難決,忍淚拭還零。
  惆悵相離處,群山入夢青。

  這五位淑女入宮後,權氏被冊立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她們的父兄也都授予了官職,如權妃的哥哥被授予光祿卿之職。但這些官是食祿不任事的。不過,他們的俸祿要由朝鮮王廷代發,因為他們離北京實在太遠了。同時被冊立的還有貴妃張氏,是追封何間忠武王之女,昭容王氏,是蘇州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