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
七八 |
|
若將這些情況與上文所述的甯王、谷王、遼王相繼內遷聯看,便可發現,永樂初年北邊防線是一個內縮的架勢。其當務之急,是集中兵力鞏固興王之地以對付國內的政治反對派。朱棣之所以敢於而且能夠這樣做,是當時韃靼、瓦剌的分裂、紛爭,他們無力南圖,使朱棣得以騰手南向,同時,兀良哈、韃靼的將領,與朱棣有良好關係,他們甚至率兵援助朱棣的靖難之役,朱棣自然無須對之設防了。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朱棣設立北京,考慮遷都北京,其初並非用來防禦蒙古,相反,是撤消防禦蒙古的力量,以加強北京。 另外,朱棣將首都遷到北京,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這不僅因為北京曾是他的藩邸所在,是他事業的基礎地盤,從而感到很親切,還因為南京給他造成的心理壓力。南京是朱元璋和朱允炆做皇帝的地方,朱允炆是朱元璋所確立的合法皇帝,但卻被這位聲稱「遵奉祖制」的叔父所推翻。朱元璋死而有靈,得無怒乎?朱棣坐在朱元璋和朱允炆曾經坐過的位子上,心裡是不會安寧的。當他面對祖宗陵墓,或想到死後要葬到朱元璋身邊,是會感到慚愧無顏甚至心驚魄震的。我們絕不能低估一個封建帝王迷信的程度。朱棣即位後,曾多次請番僧大做法事,「薦福於皇考皇妣」,一次齋醮便達七天七夜,不就是想得到冥冥之中的朱元璋的原諒嗎?朱棣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死後被葬在朱元璋的身邊,即使不遷都北京,也不會繼續以南京為首都。這就是為什麼早在正式遷都之前便開始在北京營建陵墓的原因。 朱棣正式將都城遷到北京是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這時朱棣的統治地位早已十分鞏固了,如果說還有反抗勢力的話,也已經無足輕重了。在這個時候朱棣為什麼還要堅持遷都呢?除了前面所講到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外,除了遷都已成為既定國策外,人們常常提到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北征,認為北京足以發揮前線指揮中心的作用,其實還是把北京作為抵禦蒙古的基地來看的。如果認為遷都的原因是如此簡單,那還是未免太小看了朱棣,依然可以說「烏足達英雄之略」! 在沒有得到皇位時要奪取皇位,在奪取皇位之後要鞏固皇位,在皇位鞏固後還要向外發展,朱棣的雄心或稱為野心是逐步升級的。他最終的英雄之略在哪裡?一言以蔽之,「控四夷以制天下」。不僅僅遷都一事,朱棣一生的大量活動都是為了這一個總目的。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便承認元朝在歷代皇朝系統中的正統地位。他曾多次說過自己曾經是元朝的臣民,父母受過元朝的恩養。他認為元朝之得天下是因為有德,因而在他對歷代帝王的祭祀中也包括元朝的皇帝。朱棣生於元末,長於明初,大元帝國的盛世必然為之習聞習知。他的藩邸所在,正是元朝的大都。忽必烈和他的子孫們正是在這裡君臨天下的。對於朱棣來說,這是一個每日可見的令人神往的榜樣。朱棣正是要追隨他們的足跡,建立一個像大元帝國那樣的與世無敵的龐大帝國。如果說都城遷於北京有利於征服蒙古,那麼征服蒙古也只能是朱棣英雄之略的一部分。他將甯王、谷王、遼王內遷,將山西行都司、大寧行都司的諸衛所內遷,並不是甘於北方疆域的內縮,而是對北方很放心,認為控制它太容易了。 他要控制的不僅有韃靼、瓦剌、兀良哈,還要控制東北、西北的廣大地區。他在東北設立如努爾幹都司,多次派宦官亦失哈前往巡視,在西北,他不斷派出陳誠、李達出使西域,設立哈密衛,這不只是為了「斷匈奴之左臂」,以包圍蒙古,也是為了直接控制這些地區。因而,當近在眼前的韃靼、瓦剌竟然頑梗不臣的時候,他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不惜一再發動大規模北征,必欲臣服之而後已。與此同時,永樂三年派鄭和下西洋,永樂四年征服安南,郡縣其地,簡直是東南西北全線出擊。《明史》坤城傳說:「自成祖以武定天下,欲威制萬方,遣使四出招徠。由是西域大小諸國莫不稽顙稱臣,獻琛恐後。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胸襟。必欲「遠方萬國無不臣服」,才是朱棣的英雄之略! 大都曾作為大元帝國的首都將近百年。歷史上中原政權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困擾的局面,到元朝徹底結束了。元朝所建立的是一個真正的華夷一體四海混一的國家。它是我國古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朱棣希望繼元朝之後做一個華夷一體四海混一的帝國的君主,但是朱棣失敗了,因而也沒有能使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繼續發展下去。其挫折主要是由於他的蒙古政策失敗了,這大概是一生中使他最傷心的事。雖然他對蒙古貴族實行了一些懷柔政策,如任用韃官,封蒙古貴族為王等等,但他並沒有改變朱元璋留下的禁止胡服胡語、禁止蒙古人自相婚姻、五府六部不得任用韃官等等對蒙古的歧視政策,沒有建立起一個蒙古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和聯繫的切實而有效的渠道。他在軍事上實行的在邊境地區的放火燒荒、禁止耕牧、防秋巡邊的做法,對邊境貿易施加種種限制的做法,特別是他親自率領的五次大規模親征,不僅沒能使蒙古臣服,反而使蒙古地區與內地相互隔絕了。 本來,在元朝時長城內外已經踏上了同軌發展的道路,到現在又相互脫節了。這也就是整個明朝蒙古問題一直難於解決的基本原因。朱棣原意是要一舉控制蒙古地區的,結果,他的失敗反倒使甯王、谷王內遷等等所造成的北邊空虛成為難以克服的問題留於後世。他以北京為中心控制天下的構想,更隨著永樂末年以後的朝政腐敗而落了空。北邊要塞及大片土地的放棄,使北京成了邊防前線,造成了「天子守邊」的局面。塞上一有風吹草動,便舉朝惶惶不寧。正統己巳之變,嘉靖庚戌之變,無不危及京師,幾傾社稷。當然,有些問題應當由後代負責,不能完全推給朱棣。 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元朝定都於大都(今北京),不僅僅是因為蒙古貴族興起于漠北,或者為了方便而簡單地承遼金之舊,它實在可以看做是推動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一個重大步驟。它再次使作為全國統治中心的首都北遷,或者說是使漠北與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合而為一了,它強調了長城內外、大漠南北的聯繫。朱棣欲做個君主華夷的統治者的野心與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趨勢在遷都北京這一點上重合了。 朱棣此舉肯定了北京作為全國統治中心的地位:它不僅統治廣大中原和南方,而且還統治包括黑龍江、貝加爾湖、阿爾泰山以北的北方廣大地區。北京不僅是聯繫漢人南方各民族的紐帶,而且也是聯繫女真人、蒙古人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紐帶。朱棣的英雄之略雖然是從個人的權力欲望和野心出發的,但是它符合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和發展的趨勢。遷都北京表現出了朱棣本人的恢宏胸懷和膽魄。但是,他的後繼者並不具備這樣的胸懷和膽魄,更不具備推進這一「英雄之略」的能力,卻反而重覆了朱棣的失誤。終明之世,塞北多故,天子守邊,舉國上下惶惶惴惴,如果對朱明朝廷和朱棣後世子孫來說,遷都北京實在並非高明之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