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四五


  6.清修《明史》的尷尬與矛盾

  明朝滅亡以後,靖難之役的利益相關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史家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寫這段歷史,但是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仍然說不清。清朝官方組織人力,由張廷玉主持編寫《明史》,在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問題上曾有過激烈的辯論,最終《明史》是這樣記載建文帝的結局的:

  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在不到四十個字中,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竟有三種的說法:一、不知所終;二、焚死;三、由地道出亡。

  自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四年,1402年)起,直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三百多年過去了,關於建文帝的下落還是沒有結論。當年參與修明史的都是朝野的飽學之士,而且在修明史時又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經過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明史》以體例嚴謹,敘事縝密而著稱,當時學界考據之風盛行,學者都以辨疑發覆為能事,但我們在這部煌煌的「正史」中看到的,卻是史臣們對建文帝蹤跡的莫衷一是,聚訟紛紜。

  7.傳說中的建文帝蹤跡

  傳說中的情況是怎樣呢?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看到朱允炆柔弱,臨終前留下了一個密封鐵匣,囑咐朱允炆遇到大難時打開。燕軍攻入南京,形勢危急,建文帝朱允炆打開鐵匣,其中有剃刀、度牒和一道敕旨:「欲生,懷牒為僧,蜜地去。不然自盡。」於是建文帝焚宮出逃。建文帝從鬼門出,一舟停在案邊,神樂觀道士在等候。建文帝等往東南走,兵部尚書齊泰追到廣德,沒追上而被俘。傳說建文帝曾在錢塘東明寺居住,寺中的廝如樓形制特別,不同尋常人家所造。有人說,建文帝被蜀王用船迎入四川,後來,又從四川進入雲南,藏在黔國公沐晟家。工部尚書嚴震出使交阯,在雲南與建文帝不期而遇,進退兩難,「不言,恐禍及身;言之,不義也。一夕自縊死」。此後建文帝雲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陝西、貴州。建文帝所居山林寺廟,留下了很多遺跡,還留下了一些詩作:

  如在四川永慶寺題詩:

  杖錫來遊歲月深,山雲水月傍閑吟。
  塵心消盡無些子,不受人間物色侵。

  在廣西寫有: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浦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在貴州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壁: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相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傳說,到正統五年(1440年),建文帝已經出亡三十九年了,時在廣西思恩的一座寺廟中,有同寺僧人偷了建文帝的詩,跑去見思恩知州岑瑛,自稱建文帝。岑瑛大驚,把一干僧人全部抓了起來,送往布政司,上奏朝廷。一干僧人被解往京城,這時是在北京。經禦使廷鞫,僧人自稱:「年九十餘,思葬祖父陵旁耳。」禦使說:「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一下子漏了餡,經審問,得知這僧人為鈞州白沙裡人,名叫楊應祥。於是,僧論死,關入錦衣衛,從者十二人戍邊。這就是《英宗實錄》中記載的那件事。

  事情到此本應完結,但民間傳說發揮了想像力,說此時真的建文帝「適有南歸之思」,就向地方官講出實情。禦使密奏朝廷,將一干人送往京師。朝廷派曾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宦官吳亮辨別建文帝真偽。建文帝見到吳亮就說:「汝非吳亮耶?」吳亮說:「非也。」建文帝說:「吾昔禦便殿汝尚食,食子鵝,棄片肉於地,汝手執壺,據地狗餂之。乃雲非耶?」吳亮伏地而哭。建文帝左腳趾有黑子,吳亮摩視之,抱著建文帝的腳,哭得不能仰視。由於羞愧,吳亮退而自經死。於是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跟隨建文帝雲遊的程濟聽到這個消息說:「今日方終臣職矣。」就前往雲南焚燒了庵廟,遣散了徒眾。建文帝入宮後,宮人都稱他為老佛。後來,建文帝以壽終,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讀了類似的記載,我們感到人們是在精心編織著故事,惟恐發生漏洞,不能自圓其說。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看到這些記載有很多矛盾、歧異。

  比如,《建文皇帝遺跡》(即《備遺錄》)說建文帝歸來在宣德元年(1426年)丙午孟春。「少帝自江南來歸京師」,且自稱「吾今年七十餘」。(按,如建文帝不死,當年應為四十九歲)建文帝與老宦官見面時,說的是另一番話:「吾于七夕之時,賜桃實三枚與爾。爾匍匐階下,食其一,以懷其二。吾問爾藏之由,爾對曰:『臣有父老在家,欲懷此以獻。』吾嘉爾孝,複賜五枚。今頗憶此否?」老宦官忽覺悟,遂抱持大哭。於是一時故臣都來看望。在建文帝身份得到證實後,宣宗命將其「厚養于諸王館中」。但不久,「一夕暴卒」。後「以公禮葬於郊外」。

  祝允明《野記》,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郎瑛《七修類稿》則說:建文帝「竟葬西山,樹碑曰『天下大法師之墓』」。

  所謂葬於北京西山,是指今北京阜城門外的海澱區內,據說就在今西三環路內的中國畫研究院裡。院裡的白塔庵塔,就是建文帝安葬後建的衣缽塔。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的說法特別多,幾不勝數。

  ▲建文帝先隱藏于江蘇吳縣普濟寺,後經姚廣孝幫助,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死後就葬在穹窿山上。

  ▲建文帝曾藏在四川平昌佛羅寺,死後就葬在寺後山坡上。因建文帝經常在寺中面向京城哭泣,後人就將平羅寺改稱為望京寺。

  ▲建文帝從雲南大理逃到四川宜賓越溪河,隱居於隆興,死後葬在隆興的地下塔林(俗稱空山,鑿空山地而建墓)。甚至傳說清康熙帝也曾來到越溪查訪建文帝的遺跡。

  ▲雲南武定獅子山,相傳建文帝曾在此山正續禪寺駐錫。寺中現有惠帝祠閣,閣內彩塑三尊僧像,中間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龍椅,據說就是建文帝像。像為清康熙初年所造。龕額書「明惠帝」三字。閣前對聯寫道:「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舊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據說寺內的乾坤雙樹、龍鳳翠柏、月潭潛龍等十餘處景物都與建文帝有關。

  ▲重慶市的龍興古鎮,相傳建文帝曾在此地的龍藏寺為僧,「龍興」亦因此而得名。

  ▲重慶市瓷器口寶輪寺,相傳建文帝曾隱居於此。後人因將所在的白岩山改稱為龍隱山。寶輪寺也就稱為龍隱寺。

  ▲江西上饒玉山縣三清山上有一座三清宮,據說建文帝化名為全真道人詹碧雲,曾隱居於此,「明冶山碧雲藏竹之所」就是建文帝的墓。

  還有,既然建文帝沒有被燒死,又在各地生活了數十年,留下後代也是可能的。清初人查繼佐記載的傳說中就有此一說。

  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二「建文逸記」記載說:「建文帝攜一子至浦江鄭氏家,後又納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雷峰寺。三保(即鄭和)下洋過之,拜泣於地,為之摩足,帝微囑三保舉事。泣不能對,別去」。

  又有傳說建文帝逃出宮後,雲遊四方,晚年隱居于武昌,死後葬在武昌洪山。建文帝改名為讓鑾,暗喻出讓鑾輿,子孫便以讓為姓。近有讓姓後人出示《讓氏家譜》,據此推斷湖北讓姓為建文帝的後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