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三八


  面對眾將的請求,朱棣不免心焦。他已經幾天沒有解甲了。他沒想到諸將會如此畏難,他頗有慍怒,說道:「兵事有進無退!」接著,他又耐下心來對諸將解釋說:「卿等所見,拘于常算,非知通變者也。夫兩敵相持,貴進忌退,今賊眾屢敗,心膽俱喪。糧道匱乏,土有菜色,日夜待餔,眾志蕩離,亡在旦夕。」長自己的志氣,滅敵人的威風,是一個統帥必備的素質,朱棣也很善於此道。他又說:「我所以引其南來者,賊軍多南士,久勞於外,孰不思家,若大敗之後,各歸故里,豈複能合?」

  朱棣很巧妙,他把本來是南軍的優勢反說成是弱點,若說思鄉,燕兵遠離故土,不是更要思歸嗎?朱棣可稱得上是個詭辯家。接著他又說不能渡河的理由。他說:「一渡小河,懈我士心,且賊糧餉已達淮河,相去不遠。如敵得到糧餉接濟,軍勢複振,我軍便難以與之久戰了。今應乘彼饑疲,截斷其糧道,可以坐困,不戰而屈之。」最後,他又強調說:「我軍深入,利已在我,不可少緩,容賊為計。」孤軍深入為兵法大忌,朱棣硬說形勢有利,諸將當然不滿意,所以仍然七嘴八舌地提出反對。這時,只有朱能站出來,支持朱棣的意見。他說:「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系自阻?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高履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以來,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置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朱能說罷,朱棣大為讚賞,撫掌歎道:「爾言深合吾心。」

  諸將聽燕王與朱能都這樣說,雖然不同意但也都不做聲了。朱棣知諸將仍舊不服,但此時他已不能強行命令,他想試探一下有多少人願意跟著他走,他估計多數人可能會支持他。於是他說:「有欲渡河者從左,不欲者右。」此話一出,多數紛紛站到了左邊,只有少數幾個人站到了右邊,而王忠立於中間,不做可否。朱棣見眾將的表現大出所料,不禁怒道:「欲渡河者,任其所之!」諸將見朱棣發怒,也都不敢再說了。這是一次決心與意志的較量。最後,燕王還是以其堅忍不拔,取得了決策的主導權。

  戰爭勝負,往往在瞬息之間,而糧餉則是軍隊的命脈。朱棣決定派兵截斷官軍糧道,並以此分散官軍兵力,他派遣朱榮、劉江等將領輕騎出擊。他囑咐說:「若賊眾,爾等且戰且行,以撓其力,慎勿與鏖戰。引之漸近,可馳來報。」

  當時官軍何福欲移軍就糧,朱棣親自率大軍緊隨其後,白天命遊騎擾亂官軍的樵采,夜間派勇士偷襲官軍營地,使官軍不得休息。官軍被迫分兵護糧。而朱棣為此又是幾天不解甲了。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帶軍移至靈壁,與平安合兵。並築深塹高壘,想以持久戰拖垮燕軍。但朝中饋餉受阻。當時朝廷饋運糧五萬石,平安率馬步軍六萬人押餉。二十七日,朱棣率精銳萬餘人前來截斷餉道,並派朱高煦帶數萬人伏于林間,以待官軍戰疲,突出擊之。結果官軍在燕軍衝殺下被一截為二,行伍大亂。這時,何福動用在靈壁的全部兵馬前來援救,斬殺燕軍數千,燕軍的攻勢才稍被打退。而此時朱高煦在林中的伏兵又起,朱棣又帶兵反擊,形成對官軍的夾擊之勢。官軍漸漸不支,何福遂敗走,退入營中,堵塞壘門,堅守不出。

  因為軍糧不濟,何福軍不能長久支持,這天晚上,何福與軍士謀劃突圍。他下令要求軍士到第二天一亮,聽到三聲炮響便開始突圍,向淮河一帶就糧。第二天一早,朱棣不給何福喘息之機,率大軍向官軍營壘發起進攻。朱高煦帶眾將士率先登上營壁,眾人蟻附而上。這時燕軍發出三聲炮響,營中官軍以為是自己突圍的信號,紛紛向營門擁去,兩軍相遇,官軍猝不及防,大亂。營門擁擠無法沖出,許多人從營壁上向外跳下,掉在塹壕,被燕軍殺死。指揮使宋瑄力戰而死,何福單騎逃去,平安遂敗。左副總兵都督陳暉前來援救,也敗。於是陳暉、平安以及右參將都督馬溥、都督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人都成了燕軍的俘虜。同時被俘的官員還有內官四人和監軍副都禦史陳性善、大理寺丞彭與明、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等一百五十餘人。燕軍繳獲馬匹兩萬餘。燕軍攻破營壘,朱棣一再傳令不許妄殺,軍官因此投降的達十萬人。這是官軍空前的一次慘敗。

  平安久駐真定,屢次打敗燕軍,曾斬殺燕軍驍將數人。燕將都對他懼怕三分,無人敢直接與他交鋒。現在平安被俘,燕軍歡聲動地,說:「平安,平安,吾屬自此獲安矣!」燕軍官兵無不想將平安處死,但朱棣深知平安的指揮才能,不忍將其處死。朱棣派都指揮費瓛等將陳暉、平安等人送往北平。平安感朱棣不殺之恩,終於投降了燕軍。對於在軍中被俘的文官,朱棣將他們一律放還。但陳性善自感監軍兵敗,有辱詔命,無顏再見皇上,便鄭重地穿好朝服騎馬躍入河中自殺了。其友黃墀、陳子方也同他一起投河自殺而死。彭與明撕裂冠裳,改換姓名與劉伯完等都不知去向。王貴因監護軍餉而被俘,被朱棣釋放後,走還鳳陽,跟隨知府徐安參與防守任務,仍與燕軍作戰。

  §15.直趨長江

  在南方,朱棣的軍隊繼續向南挺進,五月初七到達泗州。泗州在鳳陽府地界內,在府正東偏北二百一十裡。南濱淮河,有汴水自城北向南流入。鳳陽府是朱元璋的老家。朱棣一進泗州境,便百感交集。他從就藩離開南京,就一直沒有再到鳳陽來,他又想起了當年與眾兄弟一道回老家祭祖墳的情景,父親太祖高皇帝希望他們個個成材,以支持大明江山,沒想到高皇帝一閉眼大家便兵戈相向,但此時燕軍大兵壓境,泗州竟是一片和平景象,毫無戰爭的準備。難道他們對不久前近在咫尺的靈壁發生的戰鬥一無所知嗎?

  大軍開到泗州城下,只見城門洞開,守城將領指揮周景初等早已率眾等候在城外,原來他們是要獻城而降的。周景初先命人通報了姓名,然後向朱棣施禮。朱棣說:「未攻城而先降,何也?」周景初說:「此處寺中有一僧伽神最為靈驗,水旱疫疫必禱於神,有疑必蔔問,吉凶悉響應。殿下兵未至,臣等齋詰禱於神,問:『降與守孰吉?』是夜夢僧伽神告曰:『兵臨城,速降則吉,不降則凶。』是以即降。」朱棣說:「人心之靈,妙於萬物,爾先覺,故神亦告。」朱棣大喜,下令為周景初等人升爵。周景初不戰而降,並說托神的旨意,也許是一段附會的故事。有人懷疑周景初早已暗中通結燕軍,上面一段話,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看其投降後馬上被升爵,便可知這種推斷大致不錯。

  在泗州使朱棣浮想聯翩的,還因為這裡是朱明皇室祖陵的所在地。祖陵在泗州蠙城之北,是朱元璋祖父朱公的墓。朱元璋出身貧寒,祖父之墓最初不過一抔黃土。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不僅加修了封土,而且設了祠祭署,有一名奉祀官專門管理祭祀,設了陵戶二百九十三戶。到洪武四年,又在此地建立了祖陵廟。廟中奉祀德祖、懿祖、熙祖的神位。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前往泗州修繕祖陵,在祖陵鄭重地埋葬了三祖帝、後的冠服,這祖陵儘管虛多實少,卻極具象徵意義。在宗法君主制社會中,對祖宗的崇拜是至為神聖的,更何況是皇帝的祖宗!

  朱棣帶領部下拜謁祖陵,不禁涕泣沾襟。他說道:「橫罹殘禍,幾不免矣。幸賴祖宗神靈庇佑,今日得拜陵下。霜露久違,益增感愴。尚祈終相庇祜,以清奸憝。」朱棣拜畢,在陵前佇立良久,又前後左右看了半天才離去。

  這時,一些住在祖陵周圍的父老鄉親也絡繹來到軍門。這時朱棣的王號早被廢除,論身份,不過是庶人,但他畢竟是龍種而且此時他帶大兵壓境,將來南京的寶座落在誰手還不一定呢。父老們前來見朱棣,真說不上是歡迎他或擁戴他,更確切地說,他們不過作為第三者,坐山觀虎鬥,最終樂見其成而已。朱棣很高興地接見了各位鄉親父老,賜給他們牛酒及鈔幣,並加以慰問,然後命人送他們離開。

  淮河是進入京師(今南京)的第一道屏障。燕軍兵臨淮河,使京都朝野大為震動。大將盛庸帶領馬軍、步軍數萬人、戰船千艘,列于淮河之南岸。燕軍列於北岸,與官軍相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