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二七


  正當燕軍驚懼欲亂之際,忽然刮起一股旋風,只見官軍將旗戛然折斷,軍陣為之所動。朱棣見有可乘之機,便親率勁騎繞出敵後,與高煦合兵,乘風縱火殺敵,煙焰漲天,官軍大敗。瞿能、瞿良材戰歿,俞通淵、膝聚也相繼戰死。有位王指揮,本是臨淮人,常騎小馬,軍中呼為「小馬王」,戰鬥中被重創,他脫去身上的甲胄,交給身邊的僕從,說:「吾為國捐軀,以此報家人。」立馬植戈而死。郭英向西退卻,李景隆向南逃去,輜重牛馬,迤邐逶棄。燕軍追至雄縣月漾橋而還。白溝河兩岸數十裡內斷戟殘兵,伏屍累累,鮮血染紅了河水。這一戰官軍被殺或溺河而死的達數萬之多。

  李景隆退走德州,燕軍乘勝南下,李景隆再奔濟南。

  五月初九,燕王命都督陳亨、都指揮張信進入德州城,籍吏民,收府庫,獲糧百余萬。自是兵食益饒。

  §7.濟南解圍

  千里赴燕上書的高巍,離開北平後隻身南下。他的三寸巧舌沒能阻擋燕軍的鐵騎,他料朝廷與燕軍之間免不了一番激戰。然而他沒想到官軍潰如山崩。白溝河之役後,燕師所至諸城皆望風披靡。他剛走出河北便聽說了官軍慘敗的消息,大路上不時見到潰散的傷兵敗卒。高巍在臨邑遇到了山東參政鐵鉉。鐵鉉是一位身負濟世之才的豪傑。李景隆北伐,他負責督餉。在他的指揮運籌下,官軍糧餉無所匱乏。此時鐵鉉正在隨軍南撤的道中。高巍與鐵鉉酌酒同盟,感奮涕泣。他們一同來到濟南,與都督盛庸相約誓死以守。

  燕軍留都指揮陳旭守德州,大軍拔營南進。十五日,燕軍行至禹城,在城北二十五裡駐營。午後申時,燕軍起行,連夜倍道而進;拂曉,來到濟南城下,這時李景隆軍尚余十余萬,燕師欲乘其倉促佈陣未定而一舉擊潰之。李景隆如驚弓之鳥,對突然出現在眼前的燕軍又不及防備,一戰即潰。燕軍得馬七千余匹,李景隆單騎而逃。

  燕兵列陣圍攻濟南。鐵鉉督眾悉力捍禦。濟南為江南屏障,是天下之樞會,為兵家所必爭。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召還李景隆,改命左都督盛庸為大將軍,右都督陳暉為副將軍,以迎燕軍。

  濟南城池堅固,將士齊心。燕王見不能驟克,便命人射書信入城勸降。而城中也送出一書,朱棣一看,原來是儒生高賢甯所作的《周王輔成王論》,其旨在請燕王罷兵。朱棣自然對之不予理采。

  燕軍久圍濟南不克,便築堤壩攔截河水灌城。城中將士軍民,人心大恐。布政使鐵鉉鎮定自若。他想了一條妙計,一定讓燕軍三日之內撤兵。鐵鉉讓守城人假裝痛哭,大呼「濟南急矣,亡無日矣」。撤去防守器械,以示無心防守,隨後派千人出城詐降。朱棣見到濟南終於投降,十分高興,軍中也為之歡呼。出城投降的人伏地請求道:「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為社稷憂。誰非高皇帝子?誰非高皇帝臣民?其又奚擇焉!唯是東海之民,不習兵革,聞大軍壓境,將謂聚而殲旃,是失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之意也。請大王退師十裡,單騎入城,臣等具壺漿以迎。」

  朱棣很痛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以朱棣之智慮,為什麼會沒能識破其中之計,連城中主帥並未出降這樣的明顯破綻也未注意?朱棣在白溝河勝後,長驅直下,上百萬官軍尚且土崩,久圍之下的濟南城顯然已經進退無路了。古來兵匪一家,城中請燕軍退避,王單騎入城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擔心投降後還會遭到無辜的殺戮,另外大軍雖退,而雙方的基本形勢並未改變,城中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還有一層,朱棣起兵近兩年,對這種無休止的征戰也有點厭倦。他急於得到濟南,如果這樣即使不能奪取南京,也可就此切斷南北通道,劃中原而自守,落得半壁河山。朱棣覺得濟南如今已在掌中。於是,亟令退軍。

  第二天十八日,朱棣十分得意,乘駿馬徐行進城,隨行的除為他張設傘蓋的侍衛之外,僅有勁騎十餘人。他們一行過了橋直至城下,城門為之開啟。朱棣進入城門,只聽迎接的人高呼千歲。朱棣正在得意時,冷不防從城門上掉下一塊鐵板,原來是城上早已埋伏好了壯士,只待燕王進城便下鐵板擊殺之,不料鐵板下得稍早,只將朱棣的坐騎砸傷,朱棣大驚,慌忙換了一匹馬逃往城外。城外橋下也設有伏兵,相約燕王一旦進城,便斷橋截其歸路。伏兵見燕王剛進城便又向城外奔逃,倉促之間挽橋不斷,竟讓朱棣從橋上逃走。

  朱棣上了大當,險些送命。他下令合兵圍攻濟南。鐵鉉令守城將士大罵燕賊叛國。朱棣大怒,以炮擊城。城將破時,只見城上懸出高皇帝朱元璋的神牌,燕兵不敢再發炮。朱棣起兵,雖口稱「靖難」,實為奪位,貌似氣壯,心實有虧。他相信武力,但也不能擺脫仍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的主宰。如果高皇帝的神牌也敢轟擊,那就使他的口稱祖訓露了陷,從而失去民心。即使神不怪罪,也難以堵天下人之口。同時,鐵鉉還召精兵壯士出其不意地襲擊燕軍,燕軍防不勝防,往往戰敗。朱棣憤甚,計無所出。道衍和尚,作為朱棣的主要謀士,隨時都注視著前線的戰局。他見到燕軍將士疲憊,鬥志消磨,覺得再打下去已經無益,不如休整以後再戰,於是勸朱棣撤兵,他說:「師老矣,請暫還北平以圖後舉。」這時,都督平安將兵二十萬,北上河間單家橋,意在襲擊禦河(即運河)切斷燕軍的餉道。又選善水士兵五千人渡河,進攻德州。燕王不得已而撤軍。鐵鉉、盛庸乘勢進擊,光復德州。燕守將陳旭棄城而逃,官軍軍威大振。

  §8.兵困東昌

  濟南解圍德州光復的稍息傳到南京,朝廷上下一片歡欣。建文帝下令擢升鐵鉉為兵部尚書。

  燕王撤軍北還,戰場的形勢大為改觀。朝廷打算乘勝北進。九月,建文帝下詔,命大將軍盛庸總率官軍北伐,副將軍吳傑進兵定州,都督徐凱等屯兵滄州,相互為犄角。

  燕軍撤退,使在五個月的固守中疲憊不堪的濟南軍民,擺脫了體力與精神上的重負。他們的堅韌不拔得到了報嘗,強敵在城下敗北。九月的大明湖水格外澄清。山東布政使特進兵部尚書鐵鉉在天心水面亭設宴向闔城軍民犒問辛苦,用勝利的事實進一步激發忠義之心。

  在鐵鉉堅守濟南的時候,有位宋參軍曾被署為贊畫軍務。凡守城之計,鐵鉉都與之商議而定。如今燕軍撤退,他再為鐵鉉指說天下大勢。他說:「濟南,天下之中。北兵南來,其留守者類老弱。且永平、保定雖叛,諸郡堅守者實多。郭布政(指郭賢)輩書生,公能出奇兵,陸行抵真定,南朝諸將潰逸者稍稍收合,不數日可至北平。其間豪傑有聞義而起者,公便宜部署,號召招徠之,北平可破也。北兵回顧家室,必散歸。徐沛間素稱驍勇,公檄諸守臣,倡義集勇,候北兵歸,合南兵征進者晝夜躡之。公館榖北平,休養士馬,迎其至,擊之。彼腹背受敵,大難旦夕平耳。」宋參軍的謀劃,未嘗不是一條迅速破敵之計,果依計而行,也許朱棣會死無葬身之地了。但是,鐵鉉並未能接納宋參軍的建議。他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妥的辦法。當然,他也有他的理由。他認為「軍餉盡於德州,城守五月,士卒固甚。而南將皆孥材,無足恃,莫若固守濟南,帝率北兵,使江、淮有備。北兵不能越淮,歸必道濟,吾邀而擊之,以逸待勞,全勝計也」。然而兩年之後,朱棣竟然捨棄山東而逕渡淮臨江,此計遂為失算。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