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這場戰爭真有意思。雖說敵對雙方勢不兩立,你死我活,卻又是叔侄相爭、同室操戈,兩軍之間不是親戚便是同僚,上了戰馬則是仇敵,下戰馬來則可握手言歡。薛祿綁縛李堅來見朱棣。朱棣一見是李駙馬來了,馬上感到這是一個宣傳的機會,他責備李駙馬說:「爾本戚畹,何所怨仇?亦從凶悖?今日之罪,安可逃乎?」駙馬當然不能隨便殺,但可作為人質。遂命將李堅械送北平,後來死在路上。一會,顧成也被綁縛來了。顧成是朱元璋部下的老臣,朱元璋渡江時即來歸附,被選做帳前親兵。以後轉戰南北,卓有戰功。這次北征他是左軍都督。朱棣見到顧成不禁大喜,說:「此天以爾援我也!」他親自上前為顧成鬆綁,並拿衣服讓他穿好。就這樣朱棣又得到一員虎將。顧成被送赴北平,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據說朱棣與顧成還有一段對話,朱棣說:「爾我父皇舊人,安得亦為是舉?」顧成泣對:「今日老臣為奸臣逼迫,冒犯大逆,罪無所逃!老臣幸見殿下,如見太祖,倘容老臣不死,當竭犬馬之誠以為報。」朱棣說:「忠義之士,能如是乎?」王崇武先生懷疑朱棣釋成之縛即委信不疑,可能在此之前,兩方已有通結。上述的對話,殊可長思。 這裡剛安排好,朱棣遠遠望見軍中一些人不知為什麼聚到一起嘰嘰喳喳地議論。他問諸將說:「彼何為者?」大家回答說:「降者謀欲叛去。」朱棣說:「吾自訊之。」他讓人將投降的軍士帶到面前。朱棣對他們說:「凡降吾者任其去留,誠以其有父母妻子之思,爾等欲去,當明以告我,給爾資糧,援送出境。逃則為邏騎所獲,必不免爾。我全爾生,爾反求死。」一些降卒聽了這話,都很感動,不少人表示願留下報效,還鄉者也成了朱棣的義務宣傳員。 經此一戰,再除去此前分守雄縣、鄚州的軍隊,耿炳文軍尚有十萬之眾,他的失敗全因移營未穩而猝遇強敵。至此,他入城堅守不出。這期間,吳傑曾帶軍前來援助,受到燕軍的阻擋,不能與耿軍會合,不得已退還。但是朱棣前後連攻三日,城池一直沒有攻下,他知道耿炳文老將不容易對付。便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遂解圍而去。 這是燕軍與朝廷北伐主力的第一次接觸。炳文雖然是夙將,但他長於戰而未嘗總大軍,諸將多紈絝子弟,失律僨事,是在意料之中的。而燕王則再次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真定城雖然沒有破,但無疑燕軍取得了勝利。 §3.大將軍李景隆 李景隆是什麼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帶兵北上包圍周王府的那位。他是明開國功臣岐陽王李文忠的長子,小字九江,讀書,通典故。身長,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為太祖朱元璋所矚目。洪武十九年,李景隆襲封曹國公。他曾屢次赴湖廣、陝西河南練兵,又曾被派往西番買馬。後來掌左軍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銜。建文帝即位後,他受到信任,因為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兒子。那次去河南執周王,是他在建文朝做的第一件大事,不過有人說了一些閒話,說那次李景隆活捉周王,曾向周王搜羅金寶。王府不願往外拿,便被定有「反罪」,捉了送往雲南。 八月三十日丁卯,李景隆即將從南京北上,取代老將耿炳文。陰曆八月底的江風頗有涼意。它吹起林立的旌旗,也吹拂著告別的君臣。建文帝賜給李景隆通天犀帶,親自為他摧輪,賜以斧鉞,許他便宜行事。為景隆餞行的肴饌已在江邊擺好。李景隆放眼長江,仿佛這一江秋水就在他胸中蕩漾,天下英雄能有幾人得此殊遇!志得意滿之態飛揚於眉宇之間。建文帝展望蔽日的旌旗,那一列列披堅執銳待命出發的勇士,再看這儀錶非凡、氣宇軒昂的大將軍,感到他們無異於拱衛帝京的長江天塹。就在這前後,監察禦史韓鬱上書再次對削藩提出反對意見。建文帝哪裡聽得進去,他對戰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建文帝與李景隆君臣共同舉杯,相期奏凱重逢。 跟隨李景隆北上的有原谷王府長史劉璟和高巍。劉璟與谷王一起奔還京師,向朝廷獻十六策,受到賞識,建文帝命他隨李景隆北伐,贊劃軍事。高巍則願意做一名說客,去勸說燕王休兵,他的請求受到建文帝的贊許,便派他隨大軍一同北上。但是,李景隆是個貴公子,雖通典故,實不會帶兵,又妄自尊大,所部諸將多怏怏不為所用。 且說燕王退回北平,接連傳來兩方面的戰報。先是九月初一戊辰,永平守將郭亮報告: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等帶領遼東兵馬圍攻永平。到了十一日戊寅,南線諜報李景隆已經到了德州,收集耿炳文所部並調多處軍馬共五十萬進營於河間。朱棣聽到這消息,不禁哈哈大笑,諸王一時摸不著頭腦,弄不清為什麼在這樣的形勢下燕王反會高興。 朱棣說:「李九江豢養之子,智疏而謀寡,色厲而中餒,驕矜而少成,忌刻而自用。未嘗習兵,不見大戰,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也。漢高寬弘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為用,不過能將十萬,惟韓信則多多益善。九江何等才?而能將五十萬,誠可笑!昔趙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趙用為將,與秦戰,遂坑卒四十萬。矧九江之才,遠不如括,其敗必矣!」接著他依據兵法,指出李景隆之敗有五:「九江為將,政令不修,紀律不整,上下異心,死生離志,敗一也。今此地蚤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觸霜雪,手足皸裂,甚有墮指之患,況馬無宿槁,士無贏糧,敗二也。不量險易,深入趨利,敗三也。貪而不止,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三軍易撓,敗四也。部曲喧嘩,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敗五也。有五敗之道,而無一勝之策,其來實送死爾。」 為什麼尚未交兵朱棣就知道李景隆「政令不修,上下異心」、「仁勇俱無,威令不行」、「好諛喜佞,專任小人」?我看這其中不乏後世史臣的誇張之詞。但是,李景隆與朱棣之間是表親,兩家從來過往甚密,朱棣與李文忠是表兄弟,按輩份朱棣應是李景隆的表叔,他對李景隆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在他眼裡沒有什麼表侄什麼太子太傅,他是從軍事家得角度對對手的弱點進行分析。可惜的是,李景隆的弱點竟讓朱棣看得那麼清楚,而朝廷中如黃子澄、如建文帝都無知人之明。朱棣還判斷,他自己坐守北平,李景隆不會冒然攻城。於是他策劃了一個誘敵之計:「今往援永平,彼探知我出,必來攻城。回師擊之,堅城在前,大軍在後,豎子必成擒矣。」 將領中還有不同意出兵永平者,他們擔心大軍離開北平後會給敵人留下空隙,他們提出:「永平城完糧足,可以無憂,今宜保守根本,恐出非利。」朱棣解釋說:「守城之眾,以戰則不足,禦賊則有餘。若軍在城,祗自示弱,彼得專攻,無複他顧,甚非良策。兵出於外,奇變隨用,內外犄角,破賊必矣。吾出非專為水平,直欲誅九江速來就擒耳。吳高怯不能戰,聞我來必走。是我一舉解永平之圍,而收功於九江也。」虛虛實實,靈活機變,朱棣確將兵法用活了。 朱棣帶大軍出援永平,命世子朱高熾在北平留守,輔助他的則是姚廣孝。另外,還有在真定收降的老將顧成。諸將向朱棣請求,為保證北平的安全,應該在盧溝橋設防以阻擋李景隆軍隊。其實朱棣已經想到這一點了。他說:「天寒水涸,隨處可渡。守一橋何能拒賊!舍此不守,以驕賊心,使其深入,受困於堅城之下。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者也。」 即使對吳高這樣的小股部隊,朱棣也不願和它硬打。他與諸將盤算說:「高雖怯,差密;文勇,而無謀。去高則文無能為也。」因此,他又小施一計,打算除掉吳高。他分別給兩個人寫信,信中盛譽吳高而詆毀楊文,但又故意將二人的信相互裝錯。二人接到信後無不吃驚,被稱讚者要洗清嫌疑,連忙將原信封好上報朝廷,被詆毀者則懷疑對方與燕軍有所串通,也將來書上報給了朝廷。將領之間既已互不信任,而各自本人的嫌疑又未洗清,還有什麼鬥志?所以,他們看到朱棣的援兵已到,未經力戰便退還了山海。朱棣的計謀又得了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