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永樂大帝朱棣 | 上頁 下頁


  大本堂不過是崇屋數椽,並無華麗的裝飾。堂前一徑小路幾束修竹,沒有亭台館榭,卻有片片菜地,那越冬的蔬菜在白雪中透出點點碧綠。朱元璋曾對皇太子和各位皇子說:「此非不可起亭館台榭為遊觀之所。今但令內使種蔬,誠不忍傷民之財,勞民之力耳。昔商紂崇飾宮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國亡。漢文帝欲作露臺,而惜百金之費,當時民安國富。夫奢儉不同,治亂懸判。爾等當記吾言,常有儆戒。」

  大本堂的庭中,懸掛著一幅幅圖畫,那是今年四月朱元璋命畫工特意為諸子繪製的。畫中所畫有古代孝行故事,還有朱元璋親身經歷的艱難和南征北戰的事蹟。他對侍臣說:「朕家本業農,祖父皆長者,世承忠厚,積善余慶,以及於朕。今圖此者,使後世觀之,知王業艱難也。」各位近臣都說:「陛下昭德垂訓,莫此為切。」朱元璋又說:「富貴易驕,艱難易忽。久遠勿忘。後世子孫生長深宮,惟見富貴,習於奢侈,不知祖宗積累之難。故示之以此。使朝夕覽觀,庶有所警也。」

  朱元璋來到大本堂,敘過禮,問過諸子的課業,便出題請各位師儒作文。他出的題是《鐘山蟠龍賦》。朱元璋雄才大略,這文題也是帝王氣象。各位師儒對景揮毫,各有所作。朱元璋特別高興,吩咐內侍設宴,款待各位師儒。朱元璋一時興至,自己也作了一篇《時雪賦》。他把這賦賜給了各位師儒。朱元璋雖只粗通文墨,但他才力過人,多年的磨勵的薰染,煉就了他的英察敏銳,因而所作文字也多有可讀者。各師儒當然將皇帝的賜予看作殊榮,莫不誠心感戴了。臨行前,朱元璋又命賜給諸師儒每人一套冠服。朱元璋回到乾清宮,已經是薄暮時分了。

  朱元璋對諸子的學問極為留心,因而對教師也有不少要求。洪武二年四月初五,他對給諸子和功臣子弟講授經書的博士孔克仁說:「人有精金,必求良冶而範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於子弟,有美質而不求明師教之,豈愛子弟不如金玉邪?蓋師所以模範學者,使之成器,因其才力,各俾造就。朕諸子將有天下國家之責,功臣子弟將有職任之寄。教之之道當以正心為本,正心則萬事皆理矣。苟守之不以其正,為眾欲所攻,其害不可勝言。卿等宜輔以實學,毋徒效文士記摘詞章而已。」

  朱元璋還時時以自己身體力行的經驗教育諸子。這年五月十二日。在回宮途中,天儘管熱,可農夫們卻不敢耽誤農時,他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吃力地勞作,盼望著秋天會有個好收成。朱元璋看在眼裡,不覺想到自己幼年所經歷的艱辛,不忍再騎在馬上。他下了馬,從獨龍岡一直步行到淳化門,到了淳化門才又騎馬回宮。他對跟隨的人說:「朕久不曆農畝,適見田者冒暑而耘,甚苦。因閔其勞,徒步不覺至此。農為國本,百需皆其所出。彼辛勤若是,為之司牧者,亦嘗閔念之乎?且均為人耳,身處富貴,而不知貧賤之艱難,古人常以為戒。夫衣帛當思織女之勤,食粟當念耕夫之苦,朕為此故不覺惻然於心也。」

  第二天,他又與孔克仁和諸子說到上鐘山的事。他讓內侍叫過一個小僮,朱棣他們一看與自己年齡差不多,一時也不知道父皇要說什麼。原來,昨天,朱元璋帶侍禦僕從上鐘山,這小僮也在裡面供役。他雖然跑得紅頭漲臉,汗流涔涔,卻仍然手勤腳快。朱元璋不禁想起自己的孩子,養尊處優是多麼驕奢。他暗中記下他的姓名,打算用他為例對諸子作一番教訓。他把那個小僮叫到諸子面前,對他們說:「此小僮與爾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爾曹不可恃年幼怠惰不學,當朝夕勤勵可也。朕之意惟恐其居富貴耽逸樂耳。」不過,不論朱元璋怎樣說,朱棣他們也無法體會小僮的艱辛,貴為皇子,是無法與一個作為奴僕的孩子相比的。然而,孔克仁卻把朱元璋的這番話比做周成王的無逸之戒。

  為了把諸子的約束和教育制度化、法律化,朱元璋在本年四月就命令中書省編定《祖訓錄》,同時還要中書省制定封建諸王的制度,確立他們的封地、鄉邑及官屬規制。

  §三、被封

  親王所得到的冊寶都由黃金做成,十分精緻,寶,也就是金印,正方形,每邊長五寸二分,高一寸五分,都按周尺計算。正面用篆書刻著「某王之寶」。上面飾以龜紐。寶池也用金做成,大小正好容下金寶。寶篋兩副,一副盛寶,一副盛寶池。每副都有三重,外篋用木,描畫著渾金瀝粉蟠龍,紅紵絲襯裡,中篋用金鈒蟠龍,裡面的小篋裝飾如同外篋,裡面放有寶座,四角都雕有蟠龍,再描上渾金。座上裝有錦褥。金寶用銷金紅羅小夾袱包裹起來,篋外分別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蓋。冊是兩片金頁,每片長一尺二寸,寬五寸,厚二分五厘,也按周尺計算。金頁上下有孔,用紅絛串聯。開闔如同書本。冊下面墊有紅錦褥。冊盝用木刻成,上面用渾金瀝粉描繪的蟠龍。盝用紅紵絲襯裡。冊用紅羅銷金小袱包裹,盝外用紅羅銷金夾袱覆蓋。

  親王的金冊上鐫刻著楷書冊文。朱棣的冊文是: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並簡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爾為燕王,永鎮北平,豈易事哉!朕起農民,與群雄並驅,艱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祇。張皇師旅,伐罪吊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今爾有國,當恪敬守禮,祀其宗社山川,謹兵衛,恤下民,必盡其道,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諸王得到冊寶之後,朱元璋即命將冊封皇子為親王的事詔告天下。禮部尚書奏請皇帝將詔書加印皇帝的寶璽,然後來到午門外為文武百官開讀。詔中寫道:

  朕惟帝王天子,居嫡長者則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標為皇大子,諸王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後,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樉為秦王,為晉王,棣為燕王,橚為周王,楨為楚王,榑為齊王,梓為潭王,杞為趙王,檀為魯王,從孫守謙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置相傅官屬及諸儀已有定制,於戲,奉天平亂,實為生民,法古建邦,用臻至治。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詔書宣讀完畢,皇帝還宮,太子退後,全部儀式才算完成。

  這一天,受到冊封的諸位親王要依次朝謝皇后、太子,親王之間又要互相致賀,丞相又率百官給親王祝賀。第二天皇太子還要向皇帝皇后道賀,百官也要進表箋給皇帝、皇后、皇太子道賀。京城內外的命婦,要給皇后道賀,依然是沒完沒了的鞠躬叩首,鳴鼓奏樂。百官命婦則要受到賜宴的款待,宮中上下,一片道賀之聲。

  皇帝統治天下,自稱「受天明命,賴祖宗之靈」。諸子冊封為親王當然不能不告知天地祖宗。親王接受冊封後要選擇好日子到太廟致祭,以告知祖宗在天之靈。其實朱元璋未行冊封之前就已經前往太廟拜過了。那正是這個月的初三。朱元璋拜過太廟之後在奉天殿和文華殿上大宴群臣。朱元璋對廷臣說:

  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祐,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群臣唯唯附和說:

  陛下封建諸王,以衛宗祀,天下萬世之公議。

  朱元璋接著說:

  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爾。要之,為長久之計,莫過於此。

  朱元璋所做的這一番論證,看來是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以求得朱家天下的長治久安。朱元璋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時明朝剛建立不久,內外都有危險。

  這時明朝的主要敵人仍是元朝殘餘勢力,自元至正二十年(宋龍鳳六年,1360年)後,朱元璋的力量迅速壯大,他先後兼併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政權,于吳元年(1367年)命徐達等北伐中原奪取了元朝的山東諸郡。第二年,明朝建立,明軍繼續北進,攻下汴梁。八月逼近大都,迫使元順帝開健德門北遁大漠。這時以和林為中心的元朝皇室仍有相當的實力,所謂「整複故都,不失舊物。元亡而實未亡」。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元政權稱作北元。北元勢力所及西自天山,東至呼倫貝爾湖,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游,直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北元的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是據有陝西甘肅的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他大約有四十萬人馬。一是控制遼東的納哈出,他大約有二十萬之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