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楊貴妃 | 上頁 下頁 |
四 |
|
皇帝在黎明時逃走了,皇城中人當時亦未知,是日,官員們依然入朝,等到宮城開啟,內宮宮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棄城而逃,於是,城中大亂,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出逃竄;流氓宵小,出動偷竊搶劫。長安城於一日之間,陷於空前大亂中。而此時,安祿山部,尚在潼關,距長安有數百里之遙也。 至於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內侍監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陽望賢宮準備午飯。結果,王洛卿與咸陽縣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裡至咸陽望賢宮,已日中,大家都沒有飯吃。楊國忠去買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餅供皇帝充饑,未曾逃走的民眾,以粗飯、麥豆獻給這一行逃難者。皇子皇孫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裡,狼狽相立刻顯露了,此去多艱,可以由此而想見。——這頓午飯,先是狼狽,後來,還是由隨行的禦膳造了飯菜,供應逃亡者群。 下午,未時集中,再出發西奔,夜將半,一行人才到金城。(按:金城距長安八十五裡,屬京兆府,本名始平縣,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七〇八),因金城公主下嫁吐蕃,唐皇室人員送行至此而別,唐帝乃易始平為金城縣。) 金城縣令已經逃走,縣中百姓已大多亡匿,兵士們就破空了的民居住食,皇家諸人,胡亂宿於驛中,內侍監袁思藝看情形不妙,帶了幾名親信先逃了。 這情形,比在咸陽時更加狼狽。 當夜(或次日清晨)監軍潼關的王思禮,自間道逃抵金城,報告守潼關大將哥舒翰被俘事。 六月十四日(丙申)大唐皇帝的逃亡者群抵達興平縣境的馬嵬驛。 兵變和政變,就在馬嵬驛發生。 在此,先說明一下馬嵬的地形,驛柵城在馬嵬坡西,其東側有佛堂,可能附於驛亭,皇帝則止歇於驛亭。楊國忠一行,可能在後,與一批逃出的外交人員和朝官在一起,那時,因食物缺乏,吐蕃的外交人員二十余人,找到楊國忠等,要求食物。陳玄禮屬下的四軍,此時當已與在後路的太子李亨有所勾結,於是,借此機會製造兵變,他們說:楊國忠和吐蕃外交人員在一起是謀反,立刻發動,楊國忠當亦有家甲,急奔赴驛柵城,至西門,被叛兵追上殺害,其長子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亦被殺——他們二人的死址,當在馬嵬驛亭以東。國忠死處則驛亭及佛堂之西。以上三處的距離,無法準確考據,大約,驛柵亭與佛堂驛亭之間的距離,應在一至二裡之間。 楊國忠被殺時,皇帝但知外面喧鬧而不明發生何事,應可想及距離不會很近。 於是,才有上面寫過的賜楊貴妃死之事發生。 楊妃死後,四軍暫安,皇帝大約立刻離開了驛亭而西行向柵城。 那時,在後隊的太子李亨——尚未入馬嵬境內。馬嵬事變之後,皇帝等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問訊,得知了太子有異志,不肯隨行入蜀了。結果,皇帝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予太子(實際,這些軍馬,早已在太子控制中了。)但一些結果並不是立刻決定的,其間,有會商,太子李亨派兒子廣平王李俶為代表,而皇帝,則派皇子李瑁(壽王,楊貴妃的前夫)及高力士為代表,與太子談判。高力士與李瑁,便往返于馬嵬柵城與後軍之間。 那是在一天中發生的事故,而且,時間應只在下午。這可從路程算出。 興平縣屬京兆府,據元和郡縣誌:「興平縣東至府九十裡。」又載:「馬嵬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三裡。」據此,馬嵬距長安一百一十三裡。距金城為二十八裡。唐皇帝一行夜半始至金城,第一日行八十五裡,大家困憊不堪,第二日的啟程時間,當不可能太早。故大隊抵馬嵬,當在午刻,蓋準備在馬嵬城午飯者,兵變發生的另一促成,當與午飯無著落有關,各有關史料皆言將士既疲且餓。而最值得注意者,當是吐蕃使者群以無食而找楊國忠。則馬嵬之變的時間,可以斷定發生於六月四日午時,再深入一些,時間應在午正以後,至午正或更晚些而午餐尚無著落,外交人員才會找宰相訴說。 從楊國忠逃而被追殺,進而戮毀肢體,懸首驛門,其子楊暄及韓國夫人即令同時被殺,但御史大夫魏方進則于楊國忠被殺後出而呵責兵士時被殺;之後,又有韋見素出,被叛兵打傷頭部。 在以上的事件之後,才輪到皇帝聞訊,以及由高力士問明情由,陳玄禮要求並殺楊貴妃,李隆基不應,往復幾次,不得已而下令賜死。如此,楊貴妃死後四軍罷亂,計時當近未末矣。 之後,皇帝待太子不至及不得已而任命太子,由太子別行,壽王李瑁與高力士往返,當在申時。 楊貴妃被縊死,執行者是內侍,在逃亡中,大約不可能找到縊殺人的專家,而縊死一個人,通常並不是一縊即死的。 內侍們對楊貴妃或手下稍留,或有意,或意外,皆可能縊至氣絕而未斃命。四軍以皇命賜死,再或見縊,又或得知執行者報,以楊貴妃死而解圍罷亂,皇帝不忍看是余事,現實的情勢則迫他非離開貴妃死處不可,如此,皇帝與從府及軍士走後,貴妃復蘇,就只有隨侍奉命料理殯葬的內侍、宮女群知了。 楊貴妃待人仁厚,宮中侍從,對她有深厚的感情,遇到這樣的事,設法救援,應是情理之常。再者,往返途中的壽王李瑁,楊玉環本為至愛,他妻子被父皇所奪,遇此,豈有不稍加援手之理?高力士與貴妃的關係,自更不必說。因此,楊貴妃倘若未死,代為掩飾及協助她另路脫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極可靠的。 這是楊貴妃可能不死逃向別處的一些情理上的推測。 其次,是楊貴妃赴日本的問題了。 當時,在長安有不少外國使臣,日本國遣唐使唐玄宗朝最盛,人數多,除外交官外,學生、僧侶、商人更眾(見日本人本宮太彥著:中日交通史)。李隆基逃亡出都之後,那些外國使臣也隨之西奔,走在前面的,如吐蕃使、日本遣唐使等,當亦在西奔之路,但可能和李隆基不同路,又或在後面得知前途兵變而取間道行。這有佐證可資參考。 從長安逃出來時,皇帝一行怕道路阻塞,先秘密走,但皇帝逃出延秋門後,在外面的皇族及百官立刻曉得了,其中,有若干特權人物,應該早就有知,或早已準備,因此,在當天黎明之後,大約較皇帝出奔遲半個至一二個時辰間,其餘的顯達,也次第逃亡了。 西奔的大路是在渭水之北,自宮城北禁苑西門出,通過渭水上的便橋至咸陽,沿大路向興平、武功、扶風而進。至興平馬嵬驛時兵變,道路自然受阻。在後面的人,不少另行覓路奔亡,其中一支人再渡渭水,沿渭水南岸小路而進,如楊國忠妻子裴柔和她的兒子一(或二)及虢國夫人,皆走別道,逃至陳倉始被殺害。 據當時的各種史料綜合報道:馬嵬事變時,除循渭北路走的人之外,其渡渭而南行者,可以分為:渡水至終南,再分路,向西行赴盩厔,向郿、斜谷關——這是繼續西行的。次為至終南後,入秦嶺山區,轉向南行折東西出武關。那是赴湖北的路。 楊貴妃走哪一條路呢?可能渡渭,至盩厔,再折南入山——她先到盩厔,預備入蜀。大約發現入蜀危險(李隆基已喪失權力,因而無目的地折向南行。),走湖北,也是可能的。 她在道路中當然會得到一些消息,她可能選擇的亡匿之地應為兩湖與江淮地區。 自同一方向而南行東行的逃難者群,在路上相遇的可能不會太少——楊國忠的妻及子與虢國夫人母子,在陳倉被殺,官史對楊國忠的本系子孫的記載,在理論上都有交待,但是,在實際上卻太欠詳細了。 楊國忠有四個兒子,依長幼為:楊暄、楊朏、楊曉、楊晞。官文書記錄:楊暄與父同死于馬嵬;楊朏陷賊被殺,楊曉逃至漢中被殺,楊晞隨母死難于陳倉。 其中,楊暄、楊晞二人之死,殆無疑問,楊朏婚皇室,妻為萬春公主,位鴻臚卿(等於外交部長),陷賊而死之說,頗難成立。楊氏一系對皇室西奔的消息,得知自然最早,且其餘三子及多數外國使臣均為首及次批逃出者,何以楊朏會不及逃出而為安祿山所俘?此可疑之一。其次,謂楊曉為漢中王李瑀所殺。考李隆基於馬嵬事變後,奔亡至散關,改組隨行的軍隊,分四軍為六軍(人數極有限,據《鄴侯家傳》雲:「玄宗幸蜀,六軍扈從者千人而已」。按此千人之數,當為被太子奪兵之後所餘人數。),其作用大抵為擴充扈從隊伍,納入諸王家甲等,以抑陳玄禮龍武軍之勢。六軍分由壽王李瑁等統率。分六軍事在六月二十日,地為散關。同時,再命穎王李璬先行入蜀部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