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
三二 |
|
事實證明,遼民不但可用,而且是抗擊後金戰爭中一支非常有戰鬥力的骨幹力量。甯遠一戰,「自虜中拔歸者,俱僨怒,可一當百」,表現得十分勇敢頑強。「寧錦屢捷,半是遼人摧鋒陷陣者可見也」。至於北京保衛戰,更是賴遼兵之奮戰。京師解圍,自不待言,即以後驅趕後金,收復失地,也「皆遼兵之力」。 還應提到的是,用遼人的思想,爭取了人心,贏得了廣大遼民的衷心擁護和熱情支持,激發了他們保家衛國的責任感。努爾哈赤自奪取撫順後,在攻佔開鐵、遼沈、廣甯時都採用以叛臣、奸細為內應,裡外結合的手法取勝的,惟甯遠一戰,十幾萬大軍圍困孤城,城中軍民在強敵面前人心歸一,眾志成城,「獨無奪門之敵,內應之奸細」。這也深刻地體現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思想在抗金鬥爭中的又一重大作用。 (三)堅守關外,以捍關內的積極防禦方針 袁崇煥初到遼東,正直廣寧失守,關外「滿目兵災,河西700裡邊城,俱為煨燼,關以外幾成異域矣」。面對這種殘破不堪的局面,明朝統治者內部許多人都被後金氣勢洶洶的進擾所嚇倒,根本不敢有所作為。遼東經略王在晉代熊廷弼主持軍務後,畏縮怯敵,害怕與後金交戰,力主放棄關外,專守關內。但又「恥于蒞關無所為」,恐為人議論,於是提出了在關外八裡鋪修築重關,駐兵把守的方略。這完全是一個苟且偷生,懦弱無為的消極防禦措施,其實質是盡棄關外失地,龜縮山海一隅,袁崇煥「以為非策」,表示堅決反對。他以為,保關內,必守關外;保關外,必守寧遠。「寧遠,關門要害也」,「在山海之東,廣寧之西,當要衝之地」,是聯結關內外的咽喉所在。 廣甯失守後,甯遠即成為山海關門的直接屏障。放棄寧遠,則關外難守;關外不保,不但遼東收復無望,即是山海關也難固守。所以,關外不可輕撤,寧遠勢在必保。從地理形勢上看,寧遠一帶,地形險要,易於防守。這裡「山出其後,海峙其前」,又有覺華島「孤峙海中,與寧遠如左右腕,可厄敵之用」。這樣,水陸相連,遙相呼應,使後金無論從陸地,還是海道都難以突破,正如孫承宗所說,寧遠形勢「天設重關,以護京師,必不可不守」。從軍事佈局來看,自廣甯潰敗,明朝已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王在晉曾指出,遼東戰局,「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于遼、沈,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可布矣」。 在這種情況下,若不堅持駐守關外,力爭占取廣寧以西幾百里真空地帶,則必然造成「逐步退縮至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的被動局面。而守在寧遠,「驅西虜於200裡外,以漸遠于關城」,就可形成一段緩衝地帶,避免山海關直接被兵。同時,駐守寧遠,進可攻,退可守,便於相機而動,敵人即或越一城而前,寧城已綴其後,即或合一城而守之,各城已扼其吭,即或直抵關門不顧,而前有堅城,後有追兵,自可立見掃蕩。顯而易見,袁崇煥堅守關外,以捍關內的主張是一個立足於防守,卻著眼於收復遼東,徐圖大舉的切實可行的積極防禦的正確方針。 袁崇煥的主張得到了孫承宗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拒賊於門庭之中,與拒賊於門庭之外,其勢既辨;而促賊於200裡之外,與賊促於200裡之中,其勢又辨。」同時指出,守關必須複遼,而複遼必須屯兵關外。因此,寧遠之議,「必不可輕罷」。在孫承宗代王在晉遼東經略後,更以「崇煥英發貼實,綽有擔當」,直接調他任寧前兵備道,負責寧遠守備。在甯遠,袁崇煥依照堅守關外,屏障關內,以守為攻的方針,努力營建甯遠,加強設施。他親定了築城規制,令祖大壽等人督建。一年後工迄城竣,袁崇煥又配備火炮,「以銃護城」,加強破敵攻勢,使寧遠整治一新,成為「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的關外重鎮。一度曾經是「灰盡煨殘,白骨暴露」的寧前一帶,現在已成為「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相望的「樂土」。寧遠的鞏固,使它成為屏衛山海關的堅強陣地。正由於此,儘管高第曾盡撤錦、右諸城守具,極大地破壞了關外防衛,賴有寧遠堅城存在,後金始終不敢「輕越其郊」,「舍堅城而西」去攻山海,惟恐寧遠綴後,腹背受敵。 甯遠大捷後,袁崇煥收復了高第所棄舊土,重新構築了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淩等城,再度建立起鞏固的寧錦防線,成為阻擋後金的一條堅強的銅牆鐵壁。以後皇太極見寧錦無隙可趁,曾多次繞道蒙古,突擊薊門,入關侵擾,但始終「未得明寸土之地」,其原因蓋在於寧錦未破,山海挺立,恐後路被截,瀋陽受攻,而不敢久留。由此可見,駐寧錦、保關外,在抗金鬥爭中的重要作用。 (四)以守為主,以戰、和為輔的策略原則 袁崇煥在對敵鬥爭中,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確立了「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策略原則。所謂「守為正著」就是講要力戒野戰,致力堅城固守。當時,後金已「四十年蓄聚」,兵強馬壯,且自交兵以來,每戰必捷,士氣正盛,「奴乘屢勝之勢,而我當披靡之餘,不據險以守,無以固人心。」因此袁崇煥認為強敵面前不可輕舉妄動,只有立足堅守才能穩定局勢,「若貪一擊之利,合屬交鋒,以前之禍立見。」同時袁崇煥根據八旗兵習於野戰,精於騎射,不利攻堅,而明朝「兵不習野戰」的特點,制定了防守的具體措施,即「高城池深,利兵堅甲」,「憑堅城,用大炮一策」。 事實證明,袁崇煥的以守為主的策略和措施是完全正確和有效的,它使得明軍得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攻擊敵人的短處,化被動為主動,處於有利地位。甯遠戰役中,袁崇煥正是運用了這種以守為戰的策略,憑堅城,用大炮取得了勝利。他分析後金遠來,「利速戰,而能戰之兵,又利在得戰」,於是以靜制動,以逸待勞,避開與後金正面交鋒,只「一味死守」,使後金騎兵在堅城前無以發揮優勢,同時充分發揮紅夷大炮的威力,「從城上擊,周而不停」,使敵人死傷無數,後金雖老于攻戰,卻「無得而與我戰」,結果自困而敗。 袁崇煥以守為正著,絕非龜縮不前,同時輔以「戰為奇著」。即積極操練軍馬,「乘間擊暇以為用」,相機而動,出奇制勝,使戰守結合,相輔相成。甯錦戰役,袁崇煥便利用大炮擊退敵兵的同時,在戰機允許的情況下,派出軍隊迎擊敵人,取得勝利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