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二三


  崇禎皇帝聞廣渠門捷報,十分高興,二十三日召見袁崇煥、祖大壽、滿桂等於平臺,賜貂裘、銀甲等,併發酒肉、麥餅勞軍。袁崇煥千里入京護衛,只帶9000精騎,自是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已值兩旬,想率軍入城,稍事休整,待步兵趕到再與敵決戰,可是遭到崇禎皇帝的拒絕。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軍又攻左安門,被袁軍奪了攻城器械,殺了一個頭目。金軍只好放下北京不攻,退兵到南海子一帶。北京形勢稍微緩和下來。同一天,袁崇煥又派嚮導任守忠率領500人帶著炮襲擊南海子,金兵被嚇得逃掉很多。在此期間,袁崇煥因部下連續行軍作戰,十分疲勞,曾請求入休外城,思宗不許。袁崇煥提出這樣的要求,其原因是:11休養士卒、以逸待勞,且避免與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敵人進行野戰。21加固城防,踞高臨下,敵如攻城,即以大炮轟擊。31「避其銳氣,擊其情歸」,待敵人鬆懈疲憊,我各路援軍齊集,內外夾攻,使金軍前阻堅城,後無退路,終遭慘敗。這樣的作戰方略本來是正確的,誰知竟被思宗懷疑為心存異志,而成為後來被殺害的罪狀之一。

  由於袁崇煥兼程赴援,只帶了騎兵9000人,步兵還落在後面,不能跟上,以9000人抵抗10余萬大軍,實力相差太遠,根本不能同敵人展開決戰。

  可是明政府在慌亂之中,每天催促他快些出戰,想儘快將敵人趕跑。袁崇煥為了避免不利的決戰,決定等到十二月初三、四步兵趕到,再一舉殲滅敵人,所以持重不發,不料還沒有等到步兵趕到,這位忠誠謀國,千里赴援的袁督師,就於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召見他時,被逮捕起來,而且後來竟遭冤殺。這個突如其來的巨大變化,給當時的戰爭局勢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如上所述,袁崇煥在這次反抗後金入侵的戰爭中,不但自己直接守護的防線非常鞏固,使敵人無隙可乘,不敢侵犯;而且能事先看出問題,提出警告,更能主動地入關增援,以少數兵力抗擊10余萬敵軍,取得相當大的戰果,使北京局勢相對地穩定下來。這和劉策的疏於防範,使敵軍得乘虛而入,以及侯世祿等遇敵即行敗退的情況大不相同。因此,袁崇煥不但無罪,而且有很大的戰功。至於他不願意按思宗的命令在不利條件下同敵人決戰,以免遭受損失,影響整個戰爭局勢,而主張等待援軍齊集,敵人暴露弱點時殲滅敵人,這也是非常正確的萬全之計。《孫子·地形篇》不是說過「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謀攻篇》不是說過「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的話嗎!再就整個戰爭形勢而論,敵人孤軍深入,利在速戰,明軍則利在持久。這一點只要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皇太極入侵途中,他的弟兄代善和莽古爾泰等都曾加以勸阻,理由是:「深入敵境,勞師襲遠,若糧匱馬疲,何以為計?縱得入邊,而明朝方面會各路軍環攻,則眾寡不敵;倘從後堵截,恐無歸路。」可見,皇太極的這一軍事行動帶有很大的冒險性,是絕對不能持久的。

  如果袁崇煥能夠繼續這次戰役,把他的正確主張貫徹下去,那麼後金的軍隊很可能遭到代善等所說的慘敗的結局。

  這一點,我們只要看袁崇煥被捕後戰局的演變就可以知道。起初,滿桂受命為武經略,統領諸軍。因援軍未集,朝廷促戰,結果一戰陣亡。其他如祖大壽、麻登雲、黑雲龍等幾個總兵或死或被擒,明軍一敗塗地。金將紛紛向皇太極建議進攻北京,皇太極說:取北京易如反掌,但明朝地廣人多,還有防禦力量,不會一下子土崩瓦解。恐怕得之易,守之難。不如整練兵馬,侍機再舉(實際是怕城上大炮的轟擊)。於是在北京郊區以及良鄉、壽山、固安、通州等地大肆殺掠以後,又向東進據永平、灤州、遵化、遷安四城,並企圖打開山海關一線,由撫寧附近進攻距關30裡的鳳凰店,但被明軍官維賢部力戰擊退,這一目的未能達到。

  結果,金兵不敢孤軍久懸,只好一面送信給明朝「議和」,一面留下一部分兵力駐守永平等四城,大軍匆匆於崇禎三年(1630年)三月由冷口(遷安東北)出長城歸國。而留守四城的金軍雖然都是精銳部隊,又由皇太極的堂兄阿敏等人統率,但不久就被孫承宗指揮的山西總兵馬世龍以及祖大壽軍隊打敗,傷亡數千人,四城完全被明軍攻破,阿敏等人因此獲罪。可見,以上所說的袁崇煥反對速勝,主張持久,反對在不利的條件下決戰,主張在各路援軍齊至,敵人饑餓沮喪鬥志低下的情況下,前截堵後的見解,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完全可能獲勝的。可惜的是袁崇煥突然被捕,形勢大變,明朝也就難以有所作為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