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
二一 |
|
§七、馳援京師 天啟末年,袁崇煥實行款西拒東的方針,蒙古各部與明軍配合得較好。自袁崇煥去職以後,明軍失去得力的將領,與蒙古各部的聯絡中斷。蒙古內部也彼此傾軋,其中勢力較強的察哈爾部用兵于素有仇隙的喀喇沁部,同時為了躲避後金的壓力,傾巢向西進發,並在宣、大地區進行騷擾。 宣、大明軍誘殺了察哈爾部使者,崇禎上臺伊始又革除了蒙古各部的賞額,因而明廷與察哈爾部劍拔弩張。而喀喇沁等部因受察哈爾部的欺淩,又相繼投靠後金皇太極。於是薊門一線藩籬盡撤,京師北面的門戶暴露無餘。 後金皇太極即位以來,重視調整滿漢關係,逐步改變了天命年間將漢兵、漢民淪為滿人奴隸的政策,對歸降的漢人不殺不辱,分配土地,妥善安置。放寬了其父努爾哈赤制訂的漢人逃亡統統處死的「逃人法」。他還嚴肅立法,對劫掠降民財物、草菅降民性命的滿人給予重罰。皇太極啟用漢族文人,參照漢制設立國家各級機構,學習漢族統治經驗,要求臣下凡事都要照《大明會典》去辦,改變了他父親單純依靠馬上打天下的作法,這一切都加速了後金社會的封建化,緩和了滿漢之間的矛盾,鞏固了政權,發展了後金的經濟,使八旗兵的戰鬥力大為增強。 以上情況表明,袁崇煥再次督師遼東時,形勢異常嚴峻。 對於蒙古諸部,袁崇煥極為重視。他向崇禎皇帝建議起用王象乾專責察哈爾部撫賞,崇禎皇帝接受了袁崇煥的建議。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察哈爾部與明王朝重歸於好,屆時該部遷徙宣、大邊外,雖然起不到薊門藩籬的作用了,但起碼使明軍擺脫了兩面作戰的困境。 對於喀喇沁部,崇煥深知其穿連遼、薊,經道慣熟,若導後金入犯,則東從寧前,西到喜峰,處處可虞。當時該部旱荒,要求明朝開米市遭到拒絕。袁崇煥允許開米市,將明軍自己都告缺的糧食接濟喀喇沁部,並且親自勸告該部首領,不要背明投金。該部首領指天為誓,以妻兒為質,保證不作後金嚮導。可是後來喀喇沁部竟背叛了自己的誓言,這是袁崇煥所沒有料到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袁崇煥此次出關確也有失策之舉。 首先,袁崇煥對其敵手皇太極的智謀和膽略估計不足。他曾說,努爾哈赤不過是個狡猾的強盜,皇太極不過是個慓悍的強盜,沒有真本事,得遼土而不肯據,得遼人而不得用,比不上歷史上的阿骨打、劉聰、萬勒等人。只要按以往方針行事,五年複遼就能實現。 其實,如上所述,皇太極已經逐漸改變了其父與遼人為敵的政策,在軍事上也吸取了兩次敗於堅城大炮的教訓,探索著對明戰爭新的適合的戰略戰術。 其次,由於輕信了喀喇沁部的諾言,袁崇煥便沒有著力經營薊門一線的防務。袁崇煥將原任薊鎮總兵趙率教調到山海關,這對薊門無疑是削弱。 袁崇煥出關後,皇太極與其互有使者、信件來往。 這次持續半年多的和談系皇太極主動。這期間後金將注意力主要放在蒙古諸部方面,一則對察哈爾興師征討,一則對喀喇沁等部從容籠絡。這體現了皇太極欲越關、寧而伐明的戰略意圖。袁崇煥一方,由於重整防務的需要,也確實無力主動進攻,因此也想以和談緩兵。但他曾請示閣臣錢龍錫及兵部尚書王洽,未獲准允。所以袁崇煥對和談只是被動應酬,抓緊時間,積極備戰。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以後,後金的勢力擴張到內蒙古一帶。明朝東北邊外的廣大地區基本上都為後金所控制。因此,後金很有可能繞過山海關,取道內蒙古,侵犯明朝邊疆,甚至威脅北京。當時總理薊遼保定軍務的劉策並沒有作必要的準備,北京附近的軍事重鎮薊州的防務極為空虛。為統籌全域起見,袁崇煥除了加強自己所轄的寧錦等地的防務以外,還在崇禎二年(1629年)四、五月間上疏朝廷,大意說的是:「臣在遼東,遼東不需要顧慮,只有薊門單弱,敵人可能來攻我們的弱點,請求嚴令薊門加強守備,這是今天第一要著。」又指出蒙古可能做後金的嚮導,幫助後金來攻明朝。可是明政府不以為意。 袁崇煥連上三疏,反復說明,思宗才把這件事發交朝臣討論,但是還是拖延不決。 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極親自統率大軍大舉進攻明朝。由於甯錦防線鞏固,金軍曾遭過兩次失敗,所以皇太極率領後金並告諭已歸順後金率兵而來的蒙古各部軍隊幾十萬人,以熟悉路徑的喀喇沁部的隊伍為前導,取道今遼寧、內蒙古自治區一帶,大舉攻明。後金兵分兩路向遵化北面的龍井關、大安口等隘口進發。十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兩關連克,後金進入長城,左右兩翼大軍會師於遵化城下,明朝廷才得知消息,京師全城戒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