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但是,殺毛文龍時,畢竟因為時機緊迫,沒有來得及請求思宗批准,也就沒有經過合法的手續。這樣,袁崇煥難免被人攻擊,說他有擅殺之罪,也難免受到崇禎的懷疑。所以,他在殺了毛文龍之後,特地上疏說明原委,請求思宗追認。他在疏中說:「請旨而出海行誅,則陳汝明等(毛文龍的黨羽)潛伺京師,機一泄而貽患無窮,非便也。欲執之還朝,叫文龍以無旨抗拒,深入其軍,擒之可出乎?遇此無可如何之人,當此無可如何之際,惟有出其不意,擒而戮之,以請死於皇上。」這個說明;雖然暫時得到明政府的諒解,由思宗追認為其做法合法,說了「文龍通敵有跡,事關封疆安危,閫外原不中制,不必引咎」。等等的話,後又傳諭天下,宣佈毛文龍的罪狀,以安袁崇煥的心。但是,在明朝那種專制主義極端嚴重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建立正確的上下級關係,必然會發生君權與將權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這對矛盾還會激化起來。袁崇煥既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未經皇帝批准,擅自殺戮大將,在思宗看來,這就侵犯了他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君權。何況思宗又是一個剛愎自用、疑心頗重的人,當然心中不免有所懷疑,同時也定然在心中存在著不快。後來,閹黨殘餘看透了思宗的這種心理,又乘機以此為攻擊東林、企圖翻案的藉口,使朝廷內部的党爭重新尖銳起來,於是埋下了袁崇煥後來冤死的禍根。 袁崇煥後來被殺與五年平遼的方略亦有一定的關係。關於平遼之說,據《國榷》記載,是思宗問袁崇煥:「建州何日可平?」袁回答說:「以五年為期。」這句話當時就引起許多議論:有人認為袁崇煥大言欺罔,料定他不能成功;有人認為他向來把事情看得簡單,只是隨口答應,並沒有深思熟慮過此事。 而後來閹黨殘餘則抓住這句話,誣衊他為了結束五年平遼之局,而引敵脅和,欲置之于死地(其實這話才說過一年,距離五年尚遠)。袁崇煥久曆邊疆防務,當然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方略。過去歷次上書已言其梗概,此次被重新起用,更會認真考慮,甚至在陛下面前,他已經準備好回答思宗的問題。因此,他這麼說,絕不是大言欺罔,也不是隨口應答。如果按照他的方略行事,五年收復金遼,並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戰略、戰術對頭,朝廷信用,將士用命,軍民團結,形勢的發展比預料的還快)。 當然,由可能變為現實,還需要條件,要看敵我雙方力量消長的情況。對於戰爭各個階段的時間,在袁崇煥心中本有一個粗略的估算,而在魏忠賢伏誅之初,朝政一新,思宗又極像一個大有作為的君主,因而增強了袁崇煥的信念。他又是一個富於感情的人,很感激思宗對他的信任和拔擢。當他看到思宗殷切期望平定遼東時,就把心中的話傾吐出來,意在加以寬慰。及至給事中許譽卿問他五年平遼有無充分把握時,他才想起需要補充說明努爾哈赤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已有相當的基礎,要收拾這一局面,本來並不容易,但皇上殷切期望,自己怎麼忍心訴說困難?五年之中,必須中外事事相應,乃能成功。並且指出「法在漸不在驟」,也就是說不可能速勝。但是在這一方面強調得還不夠,在不懂軍事而又性情急躁的皇帝心中沒有留下必須持久作戰的印象,這對以後事態的發展有很不利的影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