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
一四 |
|
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了。 他的諸多兒子為了爭奪汗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後第八子皇太極取得勝利,繼承了汗位。此時皇太極的政權還是不鞏固的。袁崇煥就利用這個時機,派人到後金去試探虛實。目的是: (一)探明努爾哈赤的死訊是否真實。 (二)瞭解後金新的統治者對明朝的態度,以便研究對策。 (三)設法離間努爾哈赤的許多兒子,以便引起他們的內訌,削弱金人的力量。 (四)乘機解決長期作戰所必須解決的軍糧問題。因為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寧遠等四城雖然連綿200裡,但北面是山,南面是海,寬不過40裡。而寧遠地區糧食缺乏,必須仿照孫承宗時行之有效的辦法,向錦州一帶推進,並移商民大開屯田,才能解決軍餉民食的問題,免去後方轉運糧食的困難。但是要開屯田,必須修築城堡來保障。因此,他主張興築錦州、中左所、大淩河等城。為了保證城堡能順利地修築,不致遭到別人的襲擊,他想利用與對方談判的辦法,作為掩護。因此,天啟六年十月,派都司傅有爵、田成和五臺山喇嘛鎦南木座(即李喇嘛)以弔喪為名,到後金試探虛實,並約略表示「修好」的意思。事前,他曾把談判計劃向明政府請示過,所以他這樣做是秉承明政府的意旨的。派人去後,果然不出所料,皇太極也派人向李喇嘛表示願意「講和」。這樣,雙方的談判就開始了。 袁崇煥一面同後金談判,一面就在這一年冬天,親自和劉應坤等到錦州、大淩河一帶巡察,並派趙率教大興屯田。他們不斷地向東推進,擴大了屯田面積,逐漸恢復了高第放棄的土地。袁崇煥、劉應坤甚至魏忠賢都因此受到明政府的獎勵。袁崇煥這時又上疏說:「遼東局勢敗壞,雖由於人心不穩,但也因為失去險要地形,無從穩定人心。我們軍隊不利於野戰,只有憑堅城、用大炮一法。現在關外四城既已修好,就應該再修松山等城」 從這道奏疏中可以看出:經過實踐的檢驗,袁崇煥對「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已經充滿信心,把它作為一條指導思想確定下來,並正式向朝廷作了彙報。 同時,除了固守原有的陣地以外,他還要繼續修建城堡,向松山等地推進,以逐步恢復失土,為將來的戰略反攻準備先遣部隊和前進基地。這種利用城堡來向前挺進的辦法比利用城堡固守陣地又前進了一步。 奏疏呈上以後,朝廷批准了他調撥地方部隊前往築城的要求。天啟七年(1627年),後金因連年用兵,糧食不足,想緩和一下與明朝的關係,抽出力量來向別的方向發展。因此,又遣人來聯繫「和談」。 這時明朝政府已經將王之臣召回,以關內外專屬袁崇煥,命他和鎮守太監劉應坤、紀用一併見機行事。袁崇煥看到後金派人來聯繫,便將計就計,一面派人帶著文書去談判,一面乘機派兵修繕錦州、中左、大淩三城。只是後來形勢變化,明政府指令袁崇煥派兵作戰,談判才又停頓下來。 在和談開始時,對袁崇煥不滿的人就乘機大肆攻擊。一貫反對袁崇煥的閹党分子王之臣甚至說道:「這是重蹈歷史上北宋的覆轍,陷於宋人自愚自誤之弊。」其實,袁崇煥的「和談」不過是「敵人以和談愚弄我,我也以和談愚弄他」的策略,目的在於修築城堡,開闢屯田,以便將來持久作戰。既不是消極後退,更不是向敵人乞降。這和北宋統治者自己不敢抗金,又不許人民起來抗擊,無恥向敵人獻金割地的情況是毫無共同之處的。我們只要看談判過程中,袁崇煥堅決拒絕了皇太極提出的「關內歸明,遼東(指遼河以東)歸金,遼西(遼河以西)城堡不得修築」,作為緩衝之地的無理要求,而提出了交還遼東,送還被俘官兵等和談條件就可以知道。 在這次「和談」中,袁崇煥沒有來得及把大、小淩河等城池完全修復,卻已把錦州城修好,把寧、錦防線重新建立起來,大致恢復了孫承宗時代的情形。 這座錦州城後來雖曾一度被閹黨放棄,但在重修以後,一直到清兵入關(1644年)的前二年才告淪陷。 這是袁崇煥利用這次「和談」得到的收穫。當他為了「和談」受到攻擊,為了分清是非,曾經上疏說明與後金談判的原因,說:「錦州、中左、大淩三城一定不能停止築防,已經召集商民廣開屯種,倘若未築好而敵人已來,勢必撤退,那就是功敗垂成!所以乘敵人有事江東,姑且以和談之說作為緩兵之計。敵人來了,則三城已經築好,戰爭又在關外400裡外,邊防就更加鞏固了。」 明確說明了「和談」是利用緩兵之計,修築錦州等三城,鞏固關外的防禦。這個奏疏上去以後,明政府雖然「優旨報聞」,但後來這和談一事,還是被閹党殘餘用來作為攻擊陷害袁崇煥的一個口實。 利用城堡向前推進,大興屯田,逐步解決軍食問題,雇遼人為兵,逐步解決兵力不足的困難,做到「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天下複遼東,而不疲天下以事遼東」。這是袁崇煥的恢復大計,也是他指導戰爭全域的戰略思想。這種戰略思想,無疑是正確的。崇禎前期,禦史郝晉提出:「萬曆末年,綜合九邊軍餉,不過280萬。現在加派遼餉900萬,剿餉330萬,業已停止。不久又加練餉730余萬。自古有一年搜刮2000萬輸送京師,又搜刮京師2000萬輸送邊疆的嗎?」確實,明朝亡於民務財盡,而修築城堡,開闢屯田,不失為救時良策。 可惜遼東將帥除了孫承宗、袁崇煥等人外,大都見不及此。有的還要把關外拱手讓人,有的惟恐開闢屯田,刺激了敵人,不敢有所行動。而像孫承宗、袁崇煥這樣的人才,或者有而不用,或者用而不專,或者專而不信。結果,人民遭殃,民族受難,國家亦隨之覆滅。 反之,如果袁崇煥等始終得到信用,那麼遼餉的加派可以漸次減免,人民的負擔可以逐步減輕,階級矛盾可能趨向緩和,「剿餉」、「練餉」可以不必徵收,農民起義的次數就可以逐步減少,明王朝的統治可以延長,滿族入主中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甚至會完全沒有這種可能。由此可見,識別人才、愛養人才、信用人才是極端重要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