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一五


  §五、寧錦再捷

  甯遠戰役勝利結束以後,袁崇煥就預料金軍必然還要再來進攻,而且進攻一定攻錦州和寧遠。事情的發展正如他所料。

  天啟七年(1627)三月,皇太極知道錦州等三城已著手修築,惟恐三城修好,明軍可以憑險固守,並繼續東進。

  於是就在這一年五月帶領部隊進攻明軍,想要破壞寧錦防線,攻破山海關,進而直取薊州,威脅北京。

  當時錦州城已經修好,總兵趙率教等率領3萬人守城。

  皇太極在五月二十日開始進攻錦州。

  袁崇煥在寧遠聽到錦州被攻的消息,立即派人通知趙率教堅守待援,並且說明城中火器兵馬俱備,只要加意防守,敵人決不能攻下。同時上疏說明敵人冒暑深入,其勢定不能持久,只要派疑兵出擊四處,進行牽制和騷擾,使敵人既不能攻下錦州,又怕後方受到攻擊,就必然會被迫後退。他派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4000人繞到敵後作戰;又調集水師由海道向東出發,牽制敵人的後方;同時,還要加強寧遠的守衛。剛好這時有一部分蒙古兵來協助守邊,袁崇煥就叫王喇嘛率領他們在錦州附近插上軍旗,以助聲威。

  金兵進攻錦州的時候,趙率教一面假意同他們談和,以待援兵;一方面積極佈置城防,準備抵抗。皇太極也一面和明監軍太監紀用談判,向守軍進行誘降;一面猛攻城的西邊,截斷明軍退路。城上守軍從三面集中來援,大炮矢石齊下,金兵傷亡很重,不得不向後撤退,到離城5裡處紮營。皇太極一面調瀋陽的金兵增援,一面又三次遣使議和。明軍也繼續施行緩兵計,教他們到錦州來面議。等到皇太極派使者來到錦州城下時,卻又閉門不讓其入內。第二天,明軍派了一個守備、一個千總去說:昨天因為夜裡黑暗,不便開城,今天白天可來面議。但等到第二次使者再來,明軍還是閉著城門,趙率教站在城上說:「勝敗無常,我們只聽天命!」始終不肯開城與金談判。皇太極想了許多辦法,引誘明軍出戰,趙率教只是置之不理。

  皇太極也無可奈何,只好再行攻城,但還是攻不下來。

  從金兵開始進攻,一直到六月退兵,雙方在錦州邊打邊談,經過3次大戰,25次小戰,金軍始終沒有能夠把錦州城攻破,反而被打死了幾千人。

  金兵見一時攻錦州不下,又怕明軍繞出自己的後路,於是就在明將尤世祿等尚未從寧遠出發襲擾自己的後防時,於五月二十八日由錦州分出一部分兵力由皇太極親自率領進攻寧遠,在城北崗紮營。袁崇煥和副使畢自肅登城固守,把營寨紮在城濠內,城上四周環列著槍炮。總兵滿桂等在寧遠城東二裡列陣,同城上互為犄角。金軍想進攻滿桂的陣地,但怕逼近城垣,受到城上大炮的轟擊,就假裝後退,引誘明軍出擊。

  明軍知道這是敵人的詭計,堅守壁壘,不肯出擊。皇太極毫無辦法,準備下攻擊令,金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接受上次在寧遠城下的教訓,齊聲勸阻。皇太極說:「過去父親(指努爾哈赤)攻寧遠沒有攻下,這次我攻錦州又沒有攻下,都因為攻城比較困難。現在碰到寧遠城下的野戰軍,假如再不能取勝,豈不有損國威,被人輕視!」就不聽勸阻,揮兵進攻寧遠城。

  滿桂等見金兵來攻,就在城下和金軍展開大戰,雙方互有傷亡,滿桂中箭負傷。鏖戰一陣以後,明軍為了引誘敵人,退入城內,等金兵追到火炮射程以內時,就用西洋大炮向金軍猛烈開火。金軍死傷很多,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孫子薩哈刺等都受了傷。袁崇煥此時就在城頭上大聲呼喊,命令諸將分路追擊。諸將聽到袁崇煥親自下令,個個奮勇爭先,帶領部下向金軍猛殺過去,使金兵大受挫折。皇太極沒有辦法,只好下令退兵。後來,他想,在寧遠城下和袁崇煥對陣,不可能撈到什麼便宜,弄不好還會重蹈過去的覆轍,就率領部隊回到錦州,與留在那裡的金軍會合,一齊猛攻錦州城南。可是因為錦州城濠深闊,又值天氣酷熱,攻了幾次也沒有攻下,反被城裡明軍用西洋大炮、火炮、矢石殺傷大量士兵。這樣一來,就使皇太極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最後,不得不在六月初五日全部撤退。撤退時,把明軍暫時放棄了的尚未修復的大小淩河等城全部毀掉。甯錦保衛戰至此就以明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當時人們稱這次勝利為「甯錦大捷」。

  錦州被攻以後,袁崇煥曾向朝廷送上《奏報寧錦情形疏》。疏中分析了明軍作戰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說明野戰是金軍所長,明軍不宜在野外邀擊,只宜憑城堅守,以大炮轟擊。目前錦州已擊死金兵數千,如果武器糧食充足,即使敵人再次圍困也不成問題,但恐怕後金反客為主,從瀋陽出兵輪流阻擊明朝援軍,長期圍困錦州守軍,那才是難以對付的。因此,根本的問題是提高軍隊的野外作戰能力。袁崇煥此番話語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熟諳軍情。

  後來,清兵在1642年就是採用這種辦法把錦州攻下的,這就說明了袁崇煥是有軍事上的遠見卓識。由於他早已看到明軍的弱點,所以一直注意加強軍隊的野戰訓練。因此,此次戰役與上次甯遠保衛戰的情況就有所不同。自明朝與後金開戰以來,雖有甯遠大捷,卻未曾敢與後金「合馬交鋒」。袁崇煥在《甯遠報捷疏》中曾說:「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合馬交鋒。即去年亦從城上而攻城下,今始一刀一槍,下而拼命,臣複憑堞大呼,令分路追擊,諸將忿恨,一戰挫之。」由此可見,在袁崇煥平時的訓練和戰時的鼓勵下,明軍的野戰能力和作戰勇氣,較過去大大地提高了。這標誌著明朝的防禦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開始從消極的纓城固守,轉為刀槍相見的積極抵抗。這次大捷更加增強了廣大軍民保衛關外、恢復失地的信心,也充分顯示出寧錦防線堅強有力的抵抗作用。

  這一次戰役,歷時一個月,金軍攻城不下,野戰不勝,受到極大挫傷。正如皇太極所說「損了國威」。

  這是明軍十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大捷。這也充分說明了只要有正確的領導,明軍是能夠把金軍打敗的。

  經過這一次戰役,這一條重新建立起來而又經過考驗的寧錦防線,就成為明朝東北邊疆上的一道堅固的屏障,使金軍無法越雷池一步。如果袁崇煥長期負責東北邊防,那麼,逐步收回失土,恢復遼東是有可能的。但是這時正是閹黨勢力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魏忠賢一向恨袁崇煥不肯依附自己,實在不願意讓他長時間地在此要職上就任。過去,因為邊防吃緊,不能不利用他一下,現在看到連續取得兩次勝利,邊疆形勢稍微鞏固了一些,就開始排擠他了。在甯錦大捷以後,魏忠賢等加恩三等,甚至3歲的魏良棟、2歲的魏鵬翼也封侯封伯。而甯錦大捷居首功者袁崇煥因一向「不為魏忠賢所喜」,而沒有被敘功封賞。不但沒有被敘功封賞,還被魏忠賢的黨羽禦史劉應坤彈劾,誣衊他不救錦州,是因為「暮氣難鼓」。

  袁崇煥聽到這個消息,知道自己是非走不可了,於是不得不乞休辭職,稱病請求退休,丟下了他花了無數心血建立起來的寧錦防線,離開6年來一直用心守護著的東北邊疆,七月裡踏上歸家之路。他在辭別遼東時所作的《邊中送別》一詩(見前),寥寥數語傾吐了他殺敵雪恥,一心報國的高尚情懷,表現了他處處以國事為重,並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風亮節的情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