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袁崇煥長期駐守在寧遠城,他勤於職守,身先士卒,關心部下疾苦,與士卒同甘共苦,迅速在將士們心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人人都願意在他的領導下勤奮地工作。不久,寧遠城就商旅雲集,流民來歸,成為遼河以西一個最富裕的地方,也是在金人統治下的遼東人民嚮往的一片樂土。這座由袁崇煥倡議並努力建築、經營起來的寧遠城,一直到後來甯前總兵、大漢奸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前,始終屹立在邊防前哨,是山海關的有力保障。因此,寧遠城的修築可算是袁崇煥對遼東邊防的一個重大貢獻,也清楚地證明了袁崇煥軍事上的真知灼見。和袁崇煥同時代的黃尊素(東林名士,黃宗羲之父)在所著《說略》中說:「寧遠在山海關以外,孤懸於蒙古與後金之間,袁崇煥毫無懼意,築城鑿濠,屹然成為重鎮。他曾寫信給當局說:『我在寧遠,北京可以高枕而臥了。』」從這段話中,可見黃尊素對袁崇煥的推崇,也可以看出袁崇煥堅守寧遠以捍衛關內的堅強信念。

  但是,這時朝廷上還有不少人對堅守甯遠缺乏信心。於是孫承宗在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上疏奏陳邊防大計,力言甯遠可戰可守,是為必爭必據之地,請求朝廷不要被一般大臣的錯誤意見所動搖。他曾比較袁崇煥和張鳳翼說:「我願意任用袁崇煥,因為他竭力盡心,急公好義;而不願意任用那個逃避危難的大富翁,閉門念經的膽小鬼。」可見孫承宗對袁崇煥是十分器重的。後來,孫承宗又認為袁崇煥應辭去山石道,專任寧前事務,才能有所作為,於是改任袁崇煥為寧前道。

  寧遠城築好後,為了進一步鞏固遼河以西的防務,並繼續東進收復失土,袁崇煥準備向錦州推進,建立起一個寧錦防線。就在天啟四年九月,同總兵馬世龍等率領水陸馬步軍112萬人東巡廣寧。這是明軍經過兩年操練,業已眾志成城的一次戰略行動,深入到明金雙方都沒有佔領的空白地區進行巡視,雖然未與後金交鋒,但鍛煉了軍隊的膽氣,摸清了大淩河、三岔河(今遼河)、以及海州(今海城)、蓋州(今蓋縣)一帶的水陸機宜,兵馬虛實,為恢復遼西乃至遼東失地作了很好的準備。東巡期間,袁崇煥不辭勞苦,不畏艱險,佈置邊防,成績卓著,又連續被提升為兵備副使和山東右參政(明代遼東歸山東管轄)。

  東巡之時,他一路觀察形勢,策劃如何作戰、如何防守。東巡歸來之後,正式向孫承宗建議重建錦州、各屯諸城。到天啟五年(1625年)夏天完成種種準備以後,他就派遣將領分頭佔領錦州、松山、杏山以及大小淩河一帶諸戰略要地,修繕城郭,準備固守,練兵屯糧。這樣一來,又繼寧遠之後,向前推進200裡,天啟初年的失地已盡數收復,甯遠反成為後方了。

  自從天啟二年袁崇煥出關,到此時為止,在三年多的時間內,由於袁崇煥保衛關外以守關內的正確主張被採納,以及後來積極贊助孫承宗規劃守備,計前後收復失地400裡,修復城堡數10座,練兵11萬人,裁減淘汰老弱兵校7000餘人,省經費68萬,建立了東營、水營。造鎧甲、器械、弓矢、炮石等用具數十萬,開屯田5000頃,歲入15萬。於是東北形勢大為鞏固,財政負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關內外人心開始安定下來。

  袁崇煥此時充滿了積極進取、樂觀頑強的精神,其心情亦十分舒暢。從他的《邊雨》一詩中可見:

  風斜雨急陣雲平,想為軍中洗甲兵。
  萬帳關心衣暗濕,一時昂首馬齊鳴。
  防人薄我晨傳劍,避水移山夜拔營。
  頗幸屯田今歲熟,先期十日早收成。

  在這一段時間裡,後金因為忙於加強對遼河以東的統治,也因為明軍無懈可擊,幾年之內,按兵不攻,明金雙方,形成對峙局面。一直到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孫承宗被魏忠賢排擠去位,遼東形勢才發生新的變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