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袁崇煥走向邊關,開始了戎馬生涯。這時,他39歲。

  袁崇煥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棄文從武,擔任邊防重任。這一重任,別人避之惟恐不及,他卻主動承擔,這是要冒極大的風險有極大的勇氣的。

  因為戰爭中到處都有危險,更何況當時形勢緊張,危險既來自刀光劍影的前線,也來自劍拔弩張的後方;既有對外的軍事鬥志,又有對內的政治鬥爭。兩種鬥爭,交錯在一起,形勢就更加險惡。本來,按明代的法律,凡是貪贓枉法或封疆失事都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常常遭到殺身之禍。而自萬曆中期以後,朝廷黨爭愈演愈烈,鬥爭雙方往往不擇手段。貪贓納賄和封疆失事當然也可以作為黨爭的工具,其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熊廷弼後來被列入「封疆重案」,又被栽贓17萬,罪及妻子,一家都成為黨爭的犧牲品就是明證。

  袁崇煥偏偏在這危險關頭主動請纓,慨然承擔邊防重任,而且出關之前還不避嫌疑,不怕捲入在熊廷弼革職聽勘之時前去訪問,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就非要有極大的勇氣不可。勇氣來源於一個人的責任心和正義感,是一種高尚的情操。袁崇煥為了維護民族尊嚴,清雪國家恥辱,甘冒殺身之禍和身敗名裂之險,決不放棄自己對國家、民族應盡的責任。這種但求有利於國,不顧不利於自身的大無畏精神和愛國熱情是非常值得欽佩的。清代愛國政治家林則徐曾說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這兩句話,袁崇煥在200多年以前就已經做到了。

  「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都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熱血滿腔、渾身是膽的袁崇煥萬里從戎,正是尋找絕美的風景、絕壯的音樂、高尚的生活。為此,他樂於攀登奇險,彈奏悲歌,作出犧牲。這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莊嚴抉擇。確實,一個人的生命可以燃燒,也可以腐朽。袁崇煥不願求安保位,不甘老死於戶牖之下,決心獻身於神聖的邊防事業,使自己的生命燃燒起來,發出應有的光輝。於是躍馬橫刀、馳驅出塞、屢曆艱危、出生入死,寫下了生命史上輝煌壯麗的篇章。

  天啟二年二月,袁崇煥到職以後,起初駐守在山海關內,受巡視邊疆的兵部尚書張鶴鳴節制。三月以後,受新任遼東經略王在晉的領導。王在晉是一個不知軍事、怯敵懼敗,卻又剛愎自用的傢伙。王在晉命他移駐中前所,做參將周守廉、遊擊左輔的監軍,並且管理前屯衛的事務。袁崇煥一出關就燒了三把火,公開聲明:我不惜命,深得王在晉的倚重。第一把火:由於軍令不嚴,一部分兵士醞釀結陣而逃,王在晉令袁崇煥查問,他親自追截,立斬數人乃定。第二把火:當時明軍僅駐榆關,前屯衛城屯不完,居舍未備,甲仗全無,糧草不繼,十分艱難。王在晉令袁崇煥赴前屯衛安置遼東失業的難民。

  袁崇煥奉令之後當夜出發,在荊棘叢生、虎豹出沒的荒野裡徒步前行,直到四更時才進城,將士沒有不佩服他的膽量的。他還主動要求領兵鎮守前屯衛。第三把火: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就款,閻鳴泰與袁崇煥受命出關歃盟,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王在晉對袁崇煥的評價是:其人有魄力、有大志,胸懷坦白,心地光明,迥迥出群。提請任命他做寧(遠)前(屯衛)兵備僉事。但是王在晉缺乏軍事上的遠見,袁崇煥對於他只求守關、不圖恢復疆土的這位上級卻十分不以為然,二人意見不合。特別是在八裡鋪加築一道關城的問題上,雙方發生了爭執。原來在廣寧失敗以後,如何鞏固邊防,防止金兵進一步騷擾,是當時朝野一致關心的問題,曾經反復爭論。大體上有守關內和守關外的兩種主張。負遼東直接軍事責任的王在晉主張守關內。他深恐關外守不住,會因此獲罪,命之難保,就主張縮短防線,放棄關外,在靠近山海關的八裡鋪加築一重關城,設置重兵駐守,並美其名曰:「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這是一種消極退避、單純防禦的主張。

  袁崇煥和另外一些下級軍官堅決反對此種做法。他們主張:「捍關外以守關內」,並且主張守離山海關較遠的寧遠。原因如下:(一)疆土不可隨便放棄。(二)守衛寧遠進可以據廣寧,退也不失為山海關的屏障,守住寧遠,就保住了通往山海關的咽喉。從寧遠一帶的地形來看,北面是山,南面為海,寬不過40裡,可以使用伏兵襲擊敵人。如果敵人攻寧遠不下,越過寧遠前進,那麼在山海關到寧遠的狹長地帶中很容易被切斷歸路。敵人如果膽敢直抵關門,那麼,前有堅城,後有勁兵,更容易被消滅。與此同時,寧遠可以和它以南20裡海中的覺華島互為犄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