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
六 |
|
§三、監軍關外 然而一心渴望著立功封疆的袁崇煥,對兵部這一遠離前線的職務仍覺不合心意。面對山海關危急的形勢,明朝廷有的主張改派能將抵抗,收復失地;更多的人是面面相覷,拿不出主意來,積極請纓的袁崇煥反倒沒動聲色。他雖然在北上之前已對如何抗擊後金形成了自己的方案,但是,那終究是紙上談兵。山海關內外到底是什麼樣子?後金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 他還沒有親眼見過。按自己的方案能否擊退敵軍,也沒有把握。為了確實做到知己知彼,他決心深入前線進行調查研究。為了能夠成行,他乘朝廷上下亂哄哄之機,既不跟同事們打招呼,也沒有向家裡人關照一聲,獨自騎上一匹馬,悄悄出了北京城,向山海關飛馳而去。一路上,他認真地考察了關內外的地形、地勢和明、金兩軍的行營、佈陣,並和許多曾經和後金作過戰的明軍將士進行了詳細的交談,瞭解到了許多情況。經過此番調查,袁崇煥對戰勝後金已經胸有成竹了。 新上任的兵部袁主事忽然不見了,連其家人也不知去向,一連數天杳無音信,使大家十分驚訝。正當人們猜疑不定之時,袁崇煥回到了北京。他立即向明熹宗報告了當時關外的形勢,然後毛遂自薦說:「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能把關外的禦敵責任承擔起來。」在明軍連告敗績,滿朝文武正因廣寧之敗而一籌莫展、談虎色變,惟恐榆關難保的時候,袁崇煥挺身而出。袁崇煥的這番言行確實需要有非凡的膽識和勇氣。瞭解袁崇煥的稱讚他才堪重任,懷疑袁崇煥也落得順水推舟。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兵部給事中蔡思允上疏曰:「山海一關,只有殘兵五萬,皆敝衣垢面,一帶城垣,低薄塌記。潰卒、難民聚集此如鬥之城,互煽互驚,立見烏合獸散之勢。」為了整頓榆關防務,他說:「訪得原任遼東兵備閻鳴泰、新升兵部主事袁崇煥,皆饒有才略,宜勒令分任榆關。」但是,昏庸的明熹宗還是不願重用袁崇煥,只是授了他一個山東按察司僉事(軍事巡查官),山海監軍。 從偏僻八閩之區的七品知縣,未經兩個月,即升為五品僉事,這一提拔實屬破格,但更令袁崇煥興奮的是,他那馬革裹屍、燕然勒名的壯志能夠得以實現了。他在《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對朝廷保證道:「誓不以身蒙速進之恥」,「不但鞏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他說:「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 在做了僉事監軍以後,袁崇煥上疏陳奏方略,請徵調軍隊,重新組織抗金力量。朝廷就發出20萬兩銀子,令他招募散兵。臨出發前,他特地去拜見了自己敬佩的現「乞罷」在京候審的前遼東經略熊廷弼,向他請教遼東邊防形勢和作戰方略。見面之初,熊廷弼問他此去用何辦法去對付金人,袁崇煥回答到:「我主張守而後戰。」熊廷弼歡喜得跳了起來,認為和自己「堅守漸逼」的主張不謀而合,就替他畫了詳細的軍用地圖,把遼東到宣府的要隘都畫了出來,並且注明戍寧的先後及注意事項。兩人情投意合,相見恨晚,二人商討軍情直至深夜,袁崇煥才辭別出來。 誰知這一別竟成了兩位英雄的永別。此番長談,也更增加了袁崇煥對自己既定方略的信心。 熊廷弼和袁崇煥一個主張「堅守漸逼」,一個主張「守而後戰」,都在戰略思想上強調一個「守」字,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那麼,為什麼那個時代明朝要在戰略上採取守勢呢?因為當時除了戰爭的正義性在明朝這方面以外,其餘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諸種因素方面,後金都占著一定的優勢。具體地說,明朝雖大實弱,後金雖小實強。在集中作戰的兵力、部隊的戰鬥力量、正常的指揮關係、必要的財力支援等方面,明軍都處於不利地位。加上明朝政治腐敗、經濟衰敝等不利因素,這就決定了明朝在一定時期內只能採取守勢,不能採取攻勢,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是熊廷弼、袁崇煥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對雙方力量對比有清醒認識,做到知己知彼;同時又經過深思熟慮,認真總結過去多次喪師失地的血的教訓之後,得出的正確結論。 在此以前,或者以後,凡是違反這一戰略思想,貿然發動進攻,希圖速勝的無不遭到慘敗。因此,這種戰略防禦思想是當時惟一正確的戰爭指導思想。袁崇煥出關以前在熊廷弼的幫助下,確立了並堅信這種指導思想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為後來取得甯錦保衛戰的勝利打下基礎。 以後不久,熊廷弼就遭到逮捕。過了半年,到天啟二年八月,被魏忠賢等一意誣害而被冤殺,首級竟被傳送到沿邊的九個軍區示眾。當時,袁崇煥已經到了關外,看到他的遺容,見他鬚眉欲動,面色如生,不覺想起他往日的音容笑貌和深情厚誼,感到悲愴欲絕。就在深夜背人私祭、失聲痛哭。又寫下《哭熊經略二首》,回憶這次會面的經歷,讚頌熊的文才武略,斥責閹黨的滔天罪行,語多憤激,極為沉痛。如: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 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 家貧罄盡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