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袁崇煥 | 上頁 下頁


  袁崇煥做了三年邵武知縣,政績卓著,經朝廷考核,列為上等。可惜的是流傳下來的此方面事蹟很少,今天我們只能略知梗概。清人袁玨曾作《前明薊遼督師袁元素先生》詩,其中第二首對袁崇煥此一段時間的歷史做了很好的概括:

  名成榜上已中年,卻被風吹落九天。
  萬井饑寒民父母,一身清白吏神仙。
  滄浪詩話公餘續,甑釜歌詩去後傳。
  三載循良來奏績,濟時又著祖生鞭。

  詩中「甑釜歌詩去後傳」一句用到了東漢範丹(字史雲)的典故。其鄰人曾作歌說:「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此後,人們常用「甑塵釜魚」四字作為貧窮之家斷炊之詞。此處用「甑釜歌詩去後傳」形容袁崇煥為縣令時的廉潔清貧尤為貼切。

  東北邊防連接告緊,袁崇煥身在南國,也不得不憂。通過與一些曾經衛戍過遼東的退伍兵士談論,他對遼東等地的地理、人情有了相當的瞭解。他自認為有領兵打仗的才能,嚮往著有朝一日投筆從戎,立功報國於千里之外。

  薩爾滸大戰之後,後金乘勝佔領了開原和鐵嶺,明朝的遼東防線被衝破。明萬曆皇帝急忙派善於用兵的熊廷弼作遼東經略。熊廷弼根據雙方的兵力情況,決定以守為主,修築城池,充實軍備,安撫軍民。經過一番整頓,朝夕不保的遼東,形勢有了好轉。可是,朝廷裡的一部分官僚,不顧國事的安危,從派別私利出發,攻擊熊廷弼沒有主動出擊,終於迫使他辭職。

  剛剛變好的遼東形勢又撲朔迷離起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駕崩,短命的光宗才做了一個月的皇帝也死了。年幼的朱由校被扶上皇位,稱為熹宗,改國號為天啟。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努爾哈赤趁明朝易主之隙,連連發動攻勢。三月,在內奸策應下,接連攻克名城瀋陽、遼陽。明軍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在軍事上是個外行,後金佔領遼陽後他計無所出,自焚而死。金軍繼續前進,將遼河以東大小70多座城池悉數佔領,基本控制了遼河以東地區。為了鞏固其遼東的統治,並繼續西進,後金把都城由赫圖阿拉遷至遼陽,後來又遷到瀋陽。

  遼東失守,明朝朝廷不得已又讓熊廷弼複職,但是沒有給他統一指揮關外軍事的實權。他只帶有5000士兵駐守在山海關,關外的14萬軍隊卻由在廣甯的廣甯巡撫王化貞來指揮。王化貞狂妄自大而實際上卻不懂軍事,他反對熊延弼提出的以守為主的方針,主張冒險進攻,想僥倖獲得勝利來為自己謀取更大的權位和爵祿,他幾次出兵擊金,都吃了敗仗而返。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金軍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接著,後金又在內奸孫得功的策應下,不戰而取廣寧。掌握軍事實權的王化貞在金兵未到之時就棄城逃走,一直逃入山海關。熊廷弼感到無力挽回既成的局勢,就以他的5000名士兵的軍隊作後衛,保護著逃難的百姓退入山海關。自此關外盡失。山海關受到嚴重威脅,明朝朝野萬分驚慌,忙著討論如何守關。

  這時,袁崇煥正在北京參加地方官吏的考核。他看到國家情勢危急,心裡十分著急,整日憂心忡忡。

  等到官吏考核結束,袁崇煥被列入上等,他的聲譽更高。此時正是東林黨人掌政權的時候,東林黨人禦史侯恂慧眼識英雄,上疏說:「廣寧不守則山海關震撼,山海關不固則京師動搖。現在保衛山海關,就是保衛京師的門戶。戡禍定亂必須借助于謀臣猛將。目前在京朝覲的邵武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侯恂是東林健將,當時極負盛譽,論者認為他的文才武略與洪承疇不相上下)。於是天啟二年二月,袁崇煥被授予兵部職方司主事(部裡低級官員)。

  這一年正值他38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