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三〇


  關於夏完淳被捕的原因,歷史上向來眾說紛紜,有多種解釋。

  有人認為是「以陳子龍獄詞連及」(《明史稿》),有人以為「以吳勝兆案牽連」(《鎮洋縣誌》、《東山國語國語補南》),也有人認為是魯王遙授他為中書舍人,完淳拜表謝恩,被發覺所致(《小腆紀傳》),還有人認為是他為一名叫謝堯文的寫聯絡表而被抓(《曹家駒《說夢》),道聽途說,不一而足。對此兩位權威人士郭沫若和白堅先生的看法是這樣的:郭沫若先生認為究其實際,以《說夢》最為可靠,當1646年時,許多明朝遺民都有心為義軍捐款,有一叫謝堯文的人奔走聯絡。第二年,謝在崇關準備渡海去見魯王時,因衣冠與眾不同而被海上兵卒盤問,又出言抗爭,遂被抓,重刑之下,向柘林守備陳可一吐露了真情,兵卒在旅舍找到了他寫的表文和捐款人名單,交給當時的提督吳勝兆。吳勝兆那時已決心反正,因此也就置之不理,只把謝關起來了事。吳勝兆事敗後,新來的官員重審囚犯,發覺了謝堯林,這才順藤摸瓜,按名單抓人,無一倖免。表文出自夏完淳之手,自然也難逃此禍。

  白堅先生也認為,夏完淳被捕下獄,是由於謝堯文通海事泄。之所以有很多人認為是吳勝兆反正之事牽連,就因為謝堯文通海是在吳勝兆反正失敗後才加以真正追查的,而且兩案在獄的人同日在南京遇難,因此更使兩案牽扯在一起難以分清。但好在清朝檔案尚在,所以認真考核和驗證,問題也就豁然而解了。

  據侯岐曾日記也可看出,當謝堯文被捕時,曾有人到侯家報信,讓通知完淳快走。侯岐曾的大兒子玄相陪夜酌,詳細問明情況,也感到非常緊急,侯岐曾與周圍好友共同分析商議,從種種跡象上,也堅信確有此事。那時完淳還在松江,已從老師陳子龍處知道了吳勝兆即將反正的消息,因此托姐姐給侯家帶信說事情無恙,大家以為是一場虛驚,都拍手相慶。其實當時禍機已伏,危機已露,警報頻傳,但大家都因經驗不足、行事不密,考慮不周而沒有行動。等吳勝兆事敗後,形勢危急萬分,連同夏完淳在內的諸人還是麻痹大意,只顧著傷心陳子龍等人的死和謀劃新的行動,而沒有及時逃脫,以至被敵人一網打盡。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完淳被捕後,曾寫下《別雲間》、《拜辭家恭人》以辭別親愛的家鄉松江和自己的母親。其中《別雲間》一首流傳千古,至今不衰: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他被縛著離開自幼生長的故鄉,離開含淚送別的家鄉百姓,這熟悉的故鄉風景,這埋葬著他的祖父、祖母、父親的玉峰、泖水,今日就要與之永別了。從前他離家在外,奔走抗清,但總還有回到家鄉的一天。

  但不意如今終遭縲絏,就要與家鄉永訣了。面對陷於敵手的家鄉山水,遠望滿目瘡痍的祖國河山,他淚如泉湧,連那本來十分寬闊的天地,都變得窄小了。他預料自己死期不遠,深感生離死別,痛苦萬分。然而身雖離鄉,但心仍縈故里,縱然此去斷無生還,也要讓靈魂歸來,再見家鄉的山水和親人。全詩那悲壯激烈的格調,高昂的愛國熱忱和英雄氣概渾然天成,令人讀後熱血沸騰,不能自已。

  這件案子固然造成了大批人的犧牲,在敵人方面也造成了不小的波折,使清朝對洪承疇這樣的所謂重臣也產生懷疑,將之打成待罪的身份,雖然後來又加以「安慰」,去除了罪名,但也可見漢奸們所受的清朝方面的監視和不信任有多麼的重。

  完淳被立刻解往南京。一路上,他吟詠不絕,高歌慷慨如同平日,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深夜,當船經細林山下時,他望著黑壓壓的山林,遙聽見晚鐘聲聲,烏鴉悲鳴,想起當年自己和老師陳子龍在山中游崇真道院時的情景,老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還在眼前浮現,這位複社與幾社的卓越領袖,抗清的堅強志士就這樣匆匆地走了,像父親一樣投入了茫茫的水中。而他的學生,也最終落入了敵人的羅網。完淳百感交集,寫下了他詩歌中的代表作《細林野哭》,它和後來路經吳江時悼念吳易吳日生的《吳江野哭》同為意氣凜然、富有真情實感的佳作。全文如下:

  「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有客扁舟不系纜,乘風直下松江西。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年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瀟灑秦庭淚已揮,仿佛聊城矢更飛;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安將歸?

  天地洪荒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烈皇乘雲禦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嗚呼!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築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

  這是夏完淳所有詩文中最自由、最富激情與悲鳴的一首,是他17年生命最後時刻爆發出的最強音,因此也成為了世代傳頌的佳篇。

  儘管心境極端痛苦,但完淳仍是「身在羅網且莫哀」,基調高昂,感情極深。儘管處在最險惡的境地,但完淳對老師和戰友深摯崇高的感情和至死不屈的犧牲精神仍表露無遺,生氣凜然,慷慨激昂。郭沫若說:「真可謂聲與淚俱下,一字一咽。其早欲追隨其師,存心一死,固已見乎情見乎辭。17歲之少年如此慷慨沉著,誰能讀之不為之凜然生感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