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朱彝尊評說為:「大哀一賦,足敵蘭成。方之古人,殆難其匹」。屈大均則說:「至今讀大哀一賦,淋漓嗚咽,洋洋萬餘言,而猶似未盡。嗚呼!麥秀、黍離之短,大哀之長,固皆與風、雅同流,春秋一貫,為一代之大文,誰謂古今人不相及也!」據說當時的大儒,在清朝做官的吳偉業見到《大哀賦》,愧敬交加,痛哭三日,作傳奇《秣陵春》寄寓亡國之悲。現代著名文學家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說:「天才橫溢,哀豔驚人。」可見其文采弘逸,淋漓愴痛。郭沫若在《今昔蒲劍今昔集》中說:「就因為有這血淋淋的實踐浸透著,所以他的詞賦,儘管有好些還沒有脫離掉摹仿前人的痕跡,而卻十分動人,往往有青出於藍,冰寒于水之慨。例如他那首萬言以上的《大哀賦》,那分明地摹仿庾子山的《哀江南》,但那沉痛和清新的地方比起後者來覺得還要使人傷心而醒目。」 就這樣,自夏至冬,完淳便一直隱居在侯家寓所裡寫作,同時密切關心外面的情勢。侯家此時除了侯峒曾父子遺留下的幾位寡婦外,曾顯赫一時的「嘉定六侯」就只剩侯岐曾和大兒子侯玄了。昔日繁華的侯家宅院此刻已是人去樓空,屋多人少。夏淑吉一人在松江和嘉定間奔波忙碌,不但要照顧侯家,還要照顧已削髮出家的母親盛氏等人,憔悴不堪。 此時她住在嘉定,完淳在寫作間隙便在院中小立,與姐姐撫今憶昔,不勝感慨。他把自己寫的《大哀賦》和懷念妻子的閨怨詞給姐姐看,姐姐也把自己寫的懷念丈夫的悼亡詩給他讀:「清秋渺渺夜雲開,枕簟蕭條鴻雁哀。嘹嚦一聲驚別夢,靈衣仿佛倚妝台」。 完淳一邊體會著姐姐對姐夫的良苦思情,一邊想起這位自己最敬重的姐夫的音容笑貌,想起自己曾立下的希望今後解救天下所有像姐夫一樣被功名所困的讀書人的宏圖壯志,這一切雖然相距並不遙遠,然而現在想來,似乎已是隔了幾世,國家都已破敗,當年的這些太平時期的希望又是多麼好笑,多麼不值一提,它們就像他早去的少年歲月一樣,已經化為了泡影。就連他自己的生命,也是朝不保夕,危如累卵。也許一年後,也許幾載中,自己的妻子也會像姐姐那樣,念著悼亡的詩詞,在悲憶與寂寞中度過剩下的漫長人生。 生活是多麼無情啊。 當然,姐姐在苦難中還有希望,她唯一的希望,也許也是侯家唯一的希望,就是9歲的侯檠。此兒自幼聰明,與小時的完淳頗為相似,完淳及侯岐曾、夏淑吉對他都寄予了極大的希望,似乎他們無法完成的事業,將會由這個孩子來承擔。完淳經常抽出時間,與侯檠談論經書,為他指點學業,希望今後外甥能有所成。 時光在悄悄地流逝。完淳待外面風聲稍小後,便離開侯家,來到嘉善岳父錢彥林處,與岳父、妻子團聚。 小別勝新婚。當飽經離亂之苦的一對少年夫妻重新見面時,都感慨萬千,泣下如雨。在完淳眼裡,秦篆那豐滿瑩潔的臉龐如今變得那樣瘦削蒼白,令人頓生愛憐之意;在秦篆眼中,完淳昔日風流瀟灑的神態也已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是一種經歷過無數變故悲痛的人所特有的滄桑與沉鬱。他們執手相望淚眼,都無語凝噎。 錢彥林站在一邊,心緒也十分複雜。這個在6歲時就曾向他提出過「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的少年,既是他的愛婿,也是他的戰友。完淳已沒了父親,自己也沒了大兒子,他們之間似乎更親了一層,他信任完淳,完淳也敬重他,在這瞬息萬變的情勢下,他急需和這位戰友好好商談一下國事,再振雄圖。 此時在太湖一帶,抗清複國的戰火也一直此起彼伏,從沒有停歇。自吳日生殉國後,曾有一位明朝的監軍副使朱大定統領了吳日生的軍隊,據守太湖。不久,朱大定患病為清軍俘虜,不屈身死。這時白頭軍一部分為吳日生部下名將周瑞所領導,仍在太湖進行鬥爭,一部分為蘇杭提督吳勝兆所改編,吳勝兆的實力,頓時更加雄厚,就遭到了清廷的猜忌。那時吳日生的謀士戴之儁正在吳勝兆幕中,就勸他反正,遂背叛清朝政府。 這時已是1647年的春天了。夏完淳的老師陳子龍積極參與了此事,一直來往於松江、嘉定和嘉善之間的完淳從老師那裡也知曉了他們的計劃,並寫信給姐姐通告了這一好消息。 此刻寧波、紹興一帶,明朝在江上的軍事雖然潰敗,但還有黃斌卿扼守舟山,明戶部郎中沈廷揚也來到舟山,戴之儁聯繫舟山明軍,約黃斌卿率師由海路北上,共同攻打松江。黃斌卿畏首畏尾,猶豫不決。 沈廷揚再三督促說:「事機之來,間不容髮。」於是決定了由海道北取吳淞。沈廷揚和魯王方面的張煌言、張名振率領軍隊,泛海北上,不幸路遇颶風不能如期與吳勝兆會師,吳勝兆孤立無援,又加部將變心,遂被部將送交總督究治,後被殺。戴之儁和沈廷揚也被清軍所擒,不屈而死,張煌言、張名振僥倖逃脫。 吳勝兆反正的事件發生後,清廷大為震驚。為著要「肅清餘黨」,以儆效尤,遂疊興大獄,牽連了大批愛國人士。吳勝兆被殺後,陳子龍為避追捕,由夏完淳的叔父,已經出家的夏之旭護送奔往嘉定,告急于侯岐曾,岐曾急忙將他藏在僕人劉馴家,後來風聲更緊,又把他送到昆山顧天遠的住所躲藏。不久大隊官兵追捕至嘉定,以藏匿陳子龍為罪名抓獲了侯岐曾,總兵巴山又遣人到顧天遠家抓住了陳子龍,將這個「朝廷欽犯」鎖在舟中,押往南京。船泊在跨塘橋下時,陳子龍趁守衛的兵士沒有注意,跳水自殺,年僅39歲。這天是1647年夏曆五月二十四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