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一六


  除了後來投降的馬士英、阮大鋮外,還有那位在夏完淳6歲進京時接見他們父子,並為其寫過贊詩的錢謙益。與誓死不降的揚州人民相比,在金陵的朝臣死難的人數並不多,這和整個金陵政權上層領導階級的投降風氣是有關的。

  相傳金陵失守後,一個城內的乞丐頗有氣節,投水而死,臨死寫下絕命詩說:「三百年來養士朝,如何文武盡皆逃。綱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條。」

  對於弘光小朝廷腐朽官僚的卑鄙無恥,喪失氣節給予了無情諷刺!

  清軍攻入金陵後,大肆劫掠,燒毀了明朝宮殿,屠殺了大量人口,真所謂「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只落得「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直入宮門一路蒿(作者注:引自《桃花扇》)。」緊接著,清軍又以風掃殘雲之勢席捲東南,花柳繁華的江南城市成了廢墟一片,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完全停頓了。

  清軍因為不熟悉南方情況,再加上僅靠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已無法控制這麼大的地區,就開始操縱投降的漢奸,以漢治漢,管轄事務。他們將八旗重兵駐紮金陵,以為中堅,由明朝的叛將們引導清軍掃蕩江南殘餘的明朝勢力。在崇禎王朝未滅亡時就投靠清朝的洪承疇被任命總督軍務,招撫江南,駐紮金陵;上文提到的那位有文無行的錢謙益則主管宣傳,發佈詔書:「名正言順,天與人歸」。招撫江南文人投降。

  夏完淳聞訊後,憤怒地撕碎了曾被他珍藏的那首錢謙益寫的《贈夏童子端哥》,以示與之決裂。

  清朝在完成上面佈署後,見大局已定,就揭開假仁義的「代報君父(指崇禎)之仇」的面具,斥南明政權為叛逆,命令南北各地老百姓都要一致順從他的風俗習慣,嚴格執行「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命令,迫使人民改變衣冠服飾,改變自己的風俗。在古代,中原人民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動不得的,因此許多人寧願犧牲頭顱,也不願剃去頭髮。

  清軍便叫城內的地主士紳出來宣傳,執行命令。許多有骨氣的士大夫,如曾在弘光王朝做事的祁彪佳、王思任、劉宗周等都決不肯出來為敵人利用,以死相拒,或絕食或效仿屈原投水,獻出了生命,以死抗爭。

  弘光朝的迅速滅亡,像一顆炸彈,炸醒了還存在著僥倖心理的人們,使他們震驚,也使他們慚愧。史可法等人用生命築就的血肉長城已經不能阻止大軍的入侵,他們在清軍的潮水般的攻勢前沒有了退路。史可法、錢謙益等人在血與火考驗面前的不同表現,又促使他們在即將面臨侵略時進行深深的思考。無數因曾與弘光王朝馬、阮等奸黨有過隙,不願與之同流合污而隱居觀望的人士,如夏允彝,如陳子龍,還有一大批以夏完淳為代表的熱血少年、青年都舉手為誓:再不能等待,再不能猶豫,要像史大人那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拯救危難中呼喚兒女的祖國!

  夏完淳在征得父親同意後,毅然改名為「複」,表示自己效仿先烈,誓死復興祖國的決心。

  國家不幸詩家幸。在現實鬥爭和風雲變幻中,他的詩歌,也有了質的飛躍。他的軍事政治才能在這時候也有了長足進步。可見他不僅為一詩人,更有良吏之材。

  史可法、祁彪佳、王思任以及千千萬萬為雪國恥身先去的將士、百姓,他們的形象就像冬天風雪中的松柏,永遠屹立在後來人的心頭。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在這極端嚴峻的考驗面前,是殺身成仁,還是保全性命?每個人都處在分化的十字路口。夏完淳一家,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們,就像汪洋中同舟共濟的共患難者,以無數先去者為榜樣,在失去了君王,失去了領導核心的時候,在像潮水一樣湧來的敵人的大刀面前,共同扶持,互相勉勵,要在這最艱苦,最寒冷的時候,像松柏一樣挺立。

  逝者已矣!他們已經盡了自己的義務,後來的人也要在今後的歲月裡,用青春和生命來完成自己的這份承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