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一七


  §第四章 前赴後繼

  自史可法壯烈地在揚州為國捐軀,清兵攻陷金陵之後,在江南的明朝官軍基本上已被打垮。但由於清軍屠殺劫掠的行為,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因此到處揭起了抗清的義幟。北方的抗清義師多半是以樸素的農民群眾為主,他們潛伏于廣大農村中,或據守山嶽地帶,堅持與清軍抗戰到底,而在江南一帶,則因為明中葉以來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出現了不少的工商業城市,所以城內的開明紳士、小市民、小手工業者與鄉下的農民、漁民等結合在一起,沿著長江運河,交通比較通暢的地方,起來對南侵的清軍作戰。

  特別是在一些繁華的江南城市,如常州、無錫、宜興、江陰、常熟、昆山、嘉興、嘉善、紹興以及夏完淳的故鄉松江等地,士紳們抗清的積極性特別高。

  夏完淳一家及他們的所有親戚朋友幾乎都住在上述地區,因此也無例外地加入了這個行列。他們和市民、手工業者聯合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轟轟烈烈地組織義軍。

  清軍攻破蘇、杭後,派遣安撫官到各郡,讓士大夫出來謁見清軍,不出者以逆罪論處。也許是因為夏允彝名聲太大,清軍點名徵聘他出來做官。他憤怒地寫了一封長信給清軍。信是這樣寫的:「有清革命,萬物維新。明室廢臣,理應芟除,其何所逃死!顧有一言為清朝策者:昔金人渡江(指北宋末年,金國女真人滅北宋朝一事——作者注),下三吳,抵溫、寧(指溫州、寧波——作者注),還師以授宋高,未嘗獲寸土焉,即中原之地,亦舉以授張邦昌、劉豫而不自有之者,誠以南土卑濕多疫,水險江深,毒蛇匝地,聚蚊若雷,吐嘔霍亂,以時而發。

  同居中國,北人之吏于南者,猶以為病,況塞外來者,其能堪此耶!昔蒙古之為南吏者(指元朝統治者——作者注),以九月至,三月歸,一切吏事,華人為政(這裡指中原人——作者注),至賦稅盡通,自海漕之外,無入焉。未及七八十年,而吳、浙劇寇,渭毛而起,江南大亂,河北瓦解,是江南為元累而不為元利明矣。使元割江南予宋,歲輦金繒以實北地,則元之疆曆世未艾也。愚為今計,莫若以淮(指淮河——作者注)為界,存明之宗社,而責其歲幣焉。于名甚隆,於利可久,惟執事裁之(請你定奪之意——作者注)!」

  信的措詞軟中帶硬,可見其誓死不與清軍合作的決心。但夏允彝在這裡也提出一個所謂萬全之策,即希望清軍效仿北宋時的金朝人,與江南人民割江為界,由江南人民獻上錢物,江南還由漢人自治。這裡雖有以此迷惑清軍的味道,但也可看出夏允彝曾天真地希望清軍能答應這個條件,不再統治江南,這樣江南人民可以有機會東山再起。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這時的情形與幾百年前北宋的情形已大為不同,清軍已攻入了江南,又怎會聽他的話,再退出來把反攻的機會和時間讓給他們,丟失這富庶的魚米之鄉呢?

  夏允彝到底是有些書呆子氣的。他畢竟沒有在戰爭中生活過,因此面對比當年鄭芝龍及長樂縣的盜賊及殺人犯都要狡猾兇殘得多的清軍時,就顯得過於天真,過於迂腐了。他把清軍看得太愚蠢了。其實,能從關外一直長驅直入打到江南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清軍不但驍勇善戰,而且也富有智謀。這是非常強大的敵人。尤其攻打江南的統帥多鐸是努爾哈赤最喜愛的小兒子,有勇有謀,他們要佔領江南的決心是鐵定的,夏允彝想以一紙書信勸動他們,真好比螞蟻撼大樹,毫無用處。

  面對事實,夏完淳則比父親要清醒得多。他提醒父親不要再幻想,面對敵人只有拼死一戰。這時夏完淳的老師陳子龍已與兵部右侍郎沈猶龍,中書舍人李待問,羅源知縣章簡在松江起兵,被公推為監軍,懸掛明太祖的遺像,當眾宣誓,抗拒清兵。幾社中人,紛紛加入。面對年青人的呼喚,夏允彝不再猶豫,也和兒子參加了隊伍,脫下官服,披上戎裝,用拿慣毛筆的手握起了粗糙的刀槍。

  恰巧在六月份時,漢奸李成棟率領清軍進入太倉和吳淞,明朝總兵吳志葵抵不過大批人馬,被迫放棄了吳淞,逃到松江,便和夏允彝、陳子龍他們聯合在了一起。夏允彝曾做過他的老師,應他之邀攜兒子進入了他的幕閣,代吳志葵運籌策劃,部署戰略,以圖成就複國大業。他們負有眾望,在當地一呼百應,與太湖區的義軍互相呼應,聯合作戰。

  艱苦的鬥爭即將開始了。望著已15歲的完淳,夏允彝的心中忽然湧起一陣柔情。這是他唯一的兒子,而且又是那麼優秀!此時的完淳,已長成了一個翩翩少年,風姿玉立,眉目朗秀,談論起軍國大事來,就像寫文章一樣有新奇獨到見解,舉手投足間也頗有老成之氣。兒子已經完全成熟了。然而,局勢如此,這樣一個天資聰敏的百年難得的人才,很有可能在炮火中為國捐軀,而這又是多麼令人痛惜的事!也許,他應該有自己的孩子,這樣夏家有後,完淳本人的才華也有繼承與延續者了。他想為兒子提前成親。

  恰巧這時在嘉善的錢彥林一家也參加了起義大軍,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這一點。戰爭期間,一切從簡。錢彥林和大兒子錢熙,小兒子錢默一起護送16歲的女兒錢秦篆和夫人徐氏越過重重戰火,來到松江。他們就在軍中,在老師、朋友、親戚及眾將士的祝賀聲中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