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一一


  §第三章 歲寒松柏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農民領袖李自成率領的起義大軍像一股強烈的勁風吹到了北京,勢如破竹般地衝破了一切抵抗,浩浩蕩蕩地進入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崇禎在煤山吊死,明王朝滅亡了。

  在很短的時間內,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便控制了長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農民軍命令明朝貴族、官僚交出巨額贓款,並嚴厲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大官僚、大地主,一時間窮苦百姓拍手稱快。

  然而,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很深的知識分子及官員階層聞聽此訊卻悲痛萬分。這是歷史的局限性,不可苛求。因為對士大夫來說,忠君和愛國是交織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忠君觀點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支柱,沒有它,夏允彝、夏完淳以及封建時代一切知識分子所受的教育就無從論起。這種局限性也給了清朝統治者以借著代行討伐的口實,聯合漢族地主階級建立清朝政權的策略得到成功。

  對於在家服母喪的,曾被崇禎皇帝賞識,並破格提拔的夏允彝來說,明朝的滅亡、皇帝的自殺都給了他極大的打擊。喪母、喪君,剛剛有了點成績的仕途又無路可走。一時間,他恍若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他曾去找老朋友史可法商量興複明朝的事情,決心變賣家產,組織軍隊反擊李自成的政權。然而,雖然許多封建士紳、官員渴求恢復明朝江山,但被苛捐雜稅所苦的老百姓們卻更為「開大門,迎闖王(即李自成),闖王來時不納糧」的歌謠與傳說而感動。闖王不收苛捐雜稅,開倉濟貧的事蹟早已在大江南北流傳開來,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人民盼望著能為自己出頭的政權。因此夏允彝又常常感到複明的艱難。父親夏時正隱居終生的道路在向他招手,他有心不事「逆匪」,保全自身的「清白」,像父親那樣在詩與酒中痛苦地度過下半生的光陰。

  而對血氣方剛的14歲少年夏完淳來說,雖然在福建度過的5年時間裡,他也看到了許多朝廷的腐敗,人民的困苦,感到了困惑和迷茫,但在他心目中,這並不是明朝統治者的錯,更不是整個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缺陷。他只想在長大成才後做一個清官,任命賢能,去除贓官,幫助皇帝重振江山,造福人民。他的思想,還不可能到達那麼高的高度。因此他和一些同齡的少年如朋友杜登春等人自稱「江左少年」,組織「少年得朋會」,上書縉紳40家,乞求這些叔叔伯伯們起兵討伐「諸賊」,還在聚眾哭祭自殺的崇禎皇帝時起草了一篇《討降賊大逆》的檄文,言辭激烈,感情充沛。

  北方的形勢瞬息萬變,當南方的夏完淳他們還在熱切商量著怎麼重建明朝江山時,吳三桂已引著清朝大軍進入了北京城,勢力越來越強大的北方清廷曾以八旗不足6萬人,加上蒙古和漢軍八旗最多也不過20萬人的兵力,戰勝了10倍以上的明朝官軍,十分剽悍雄健,又由於當時清軍統治者多爾袞採取了「任賢以撫眾,使之近悅而遠來」的拉攏、分化、瓦解明朝官僚地主的政策,使以吳三桂為代表的一大批賣國求榮的漢奸成為了清軍入侵中原的引路人。李自成被迫撤離才佔領了40多天的北京。民族矛盾迅速取代了曾沸騰一時的階級矛盾,上升到了首位。

  消息傳來,江南的人民又一次極大地被震驚了。

  隨著這消息進入大家耳中的,還有當時隨著明朝的滅亡而被顯露出來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意識和愛國熱忱的傑出將領與廣大戰士的英勇功績。熊廷弼、袁崇煥為保衛疆土最終被清廷施了離間計,死於崇禎刀下;把守瀋陽、遼陽的袁應泰,「兵盡矢窮,闔家殉難」,為朝廷流了最後一滴血;戰士們更是「分陴固守」,與城池共存亡。農民起義軍的部將們,也在堅強地與清兵作戰。凡是清兵所到之處,中原人民都展開了英雄的鬥爭。

  正如謝國楨在《南明史略》中所說:「清朝統治者,輕而易舉的,不到四十天功夫,就入據北京,他們以為大明的江山,就可以唾手而得,想不到東南抗清的戰士史可法、鄭成功、張煌言等,據守荊襄一帶以郝搖旗、李過、高一功為首的大順農民軍,和李定國所領導的大西農民軍以及全國的志士、義師,都奮起抵抗,在全國各地展開了英勇的反抗,發展而為歷時四十多年還沒有止息的偉大的抗清鬥爭」。

  夏完淳父子和他們的朋友、家人、親戚也立刻投入到了這場席捲了幾乎每個人生活的浪潮中去了。

  這時的形勢,據《南明史略》所說,是極其嚴峻的。清朝貴族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戰勝農民軍進入北京後,為了統治中國,收買人心,就頒佈軍令,告誡將士說:「此行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勿殺無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又揭示了準備實行的八項政務:「一、求賢,二、薄稅,三、定刑,四、除奸,五、銷兵,六、隨俗,七、逐僧,八、均田。」話雖說得這樣堂皇,但實際情況,恰與之相反。

  清朝統治者首先勒令北京城內北城所住的居民,10天之內遷出城外,把八旗軍隊開入城內編防駐紮。

  又對於河北「近畿」的明朝皇室以及王公貴族的皇莊田地認為是無主荒田,歸清朝王室所有,並圈佔老百姓的土地,分給八旗的將士。誠如顧炎武所說:「當屠殺圈佔後,人民稀少,物力喪耗,不見文字禮儀之教」。有些破產的農民被迫投充到八旗名下「披甲為奴」忍受野蠻和慘酷的剝削。因此有不少農民受不了清兵的虐待,都私自逃跑,清廷又頒佈嚴追逃人的禁令。此外清廷還向人民百般勒索榨取,藉以增進財力,作為進行西征南侵軍事上的準備。清廷在初進關時,為著要籠絡老百姓,還容許人民保留明代裝束,但是後來隨著統治的穩定,就施展了殘酷的統治手段,頒佈剃髮和改換衣冠的命令,強迫人民遵從,如有不服,就肆行屠殺。並且派滿洲八旗到處駐防,監視人民的行動,禁止民間私藏馬匹和武器,嚴立保甲制度。但是清朝統治者也知道僅用武力是不能消滅人民反抗的,所以一面又用隆重的葬儀來改葬崇禎帝,企圖通過這些虛偽的做作,來收買人心。他們還迎合官僚地主對農民軍仇恨的心理,集中兵力攻打大順農民軍,說是替明朝「報君父之仇」。凡是投降清朝的漢奸一般都保留原來的官職,如吳三桂不但「晉封為王」,而且「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水矣」,來拉攏明朝的官僚地主而增強其統治力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