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夏完淳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從此各地有案情不能決者都跑來找夏大人受理,夏允彝不忍推託,都一一接受下來,他還自創保甲制度,把責任下放到每一個甲長那裡,同時又嚴申必須察有實據,一時間政績傳遍海內。 人民的生活有了起色,縣裡的財政也漸漸豐盈,而夏允彝父子的生活卻仍舊保持在一個非常清貧的水平線上。在微薄的俸祿中,他既要抽取一部分奉給母親,分給妻子,又要給完淳置辦書籍,還要經常接濟窮苦百姓,因此這個一縣的父母官竟常和兒子只以一點鹽浸的豆豉下飯,並吃得津津有味。完淳在松江老家時,由於奶奶、母親的精心照顧,再加上家裡又有田地可產糧食,因此伙食還是不錯的。到這裡後,天天和父親吃著極簡單的,不合胃口的飯食,卻沒有任何的怨言。因為他看到父親已年過四旬,卻過著這樣清苦的生活,「不改其樂」,即使被朋友看見了自己的窘況,也毫無愧色,照樣神態泰然,再想到歷史上不重衣食,只重學問的顏回那樣的書生,想到那些一生兩袖清風,身居高位卻心憂百姓的官員,不但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在許多同齡的官員之子都過著衣輕裘、食珍饈的日子時,自己能有這樣的鍛煉機會,是非常難得的好事。不是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嗎?那麼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為了使遠在松江的家人放心,他每次寫信回去時,都說自己生活得很好,衣食無憂。夏允彝看見兒子這樣懂事,心中高興萬分。 這一對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像一對朋友般生活于異地的夏家父子,他們的生活也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嚴肅有餘,活潑不足。富於情感,具有想像力的這對傳統文人時時能在日常的,別人認為苦不堪言的平淡日子中發現樂趣和詩意。 一日,朋友送給夏允彝一壇美酒,允彝忙叫兒子去找一個酷愛飲酒的叫林無功的人來家共享美酒。等完淳拉著林無功興沖沖地回來時,才發現桌上除了一壇酒外,只有一點點鹹菜孤零零地擺著。原來夏允彝這個月的俸祿除買米後,只夠再買一點鹹菜了。夏允彝見林無功站在那兒呆愣的樣子,急忙把他拉過來,笑呵呵地說:「無功,你知道嗎?隋朝的時候有個叫王無功的人,本朝呢,還有個叫祝無功的人。祝無功這個人很聰明呵,他說古人是窮得袖子上露出窟窿,腳後跟露出襪子都能從容對友,不以外表上的寒酸為恥,這才叫有風格。可現在的人呢,寧願家裡窮得叮噹響,身上也要穿著好衣服招搖過市,寧願讓窮困的親戚餓肚皮,也要以好酒好菜來款待客人。他們說這叫脫俗,可我看這是庸俗,是並不真正把朋友當兄弟看的表現。今天我請你來喝酒,是把你當真正的兄弟來看待的。請坐吧!」林無功被夏允彝一番真摯的話打動了,急忙坐下來。完淳給他倒上酒,他一飲而盡,大呼:「好酒,真好酒也!」三個人談論古今經史,談論朝野大事,民間疾苦,不覺就著鹹菜喝了一杯又一杯,那苦澀的鹹菜在他們嘴中,竟然比鱸魚羹、菰菜條還要美味百倍。因為那是有無窮的雅趣與妙語作佐料的呵。三人從下午一直談到第二天清晨,賓主都感到十分地暢然,最後盡歡而散。 就這樣,夏完淳父子在偏僻的,一般人引以為苦的福建長樂縣舒適、自由地生活著,物質上極端匱乏,精神上卻極其豐富,朋友們的友誼,書本的知識,給正在成長的完淳以極大的滋養。 時光流逝,5年悄然過去,長樂縣完全變了樣子,家家夜不閉戶,生活安定,豐衣足食,夏允彝也成了遠近有名的「夏青天」。 到夏允彝以民治聞名天下時,完淳也已長成了一個12歲的少年。自7歲上來到長樂,5年來他隨同父親體察民情、受理案情,不再局限於自己的小天地中,開闊了眼界,對社會的底層有了深刻的瞭解,也明確了身上的責任。他暗自發誓:將來要做一個父親那樣的人!思想的成熟使他不再動輒為文學上的一點才華而沾沾自喜了,他的心,已放在了整個天下,整個知識界上。通過隨父赴京所見和在福建5年的磨煉,他對社會民生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他相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亟盼自己趕快長大,好像父親一樣得到功名,然後利用這功名換來的官職推行自己的措施,造福天下百姓,也造福像祖父、姐丈這樣被封建科舉制度深害的讀書人。他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在那顆少年人的心靈裡,有著多少宏偉的抱負和熱切的、對振興祖國的希望呵。如果天假以年,如果不是生在國難當頭的明末,誰能說他不會是又一個王安石,又一個於謙呢? 5年來,居於東南沿海一隅的夏允彝以他的辛勤工作,終於引起了朝廷的重視。崇禎十五年,吏部尚書鄭三俊向皇上推舉天下廉潔奉公、才幹超群的知縣七人,夏允彝名列榜首。正在為國運衰亡弄得焦頭爛額的崇禎聞訊大喜,親自用御筆把這七人的名字寫在皇宮的屏風上,表示極大的嘉獎,同時又召見了這七位英才。夏允彝的沉穩神情和超群才幹,使崇禎及文武百官大為讚賞。大臣方岳等人極力向皇帝推薦這亂世英臣,崇禎也決定破格對夏允彝實行提拔,委以大任。在長樂縣的百姓們聞此消息,又喜又悲。喜的是夏大人終於有了被朝廷賞識的機會,悲的則是夏大人此一去不會再來,長樂縣失去了一個優秀的父母官! 當地士紳百姓集體捐錢,為他立了一個生祠(即為活著的人立的祠堂),這是極大的擁戴與熱愛,是人民盼望清官、好官的強烈呼聲。 夏允彝即將受命於危難之際,就要更好地發揮幾十年來蘊積的才華,最大程度地實現他為國盡忠的理想了。這也是封建時代許多正直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他的心中,充滿了希望。 誰知就在這時,噩耗傳來,夏允彝的母親,完淳的祖母顧氏不幸因病去世。夏允彝父子悲痛欲絕,匆匆奔回家鄉松江料理後事。崇禎聞訊也感到十分可惜。 因為在封建社會,父母去世,兒女要在家鄉守三年的孝,不能出來做官。崇禎想委任夏允彝以大任的念頭自然只能作罷,而這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已逼近了京城,明朝江山即將土崩瓦解,他自然也無心再管此事,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抵抗李自成大軍的事情上了。 風雅倜儻的少年夏完淳就這樣陪伴著悲痛的父親允彝回到了家鄉。此時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候,是大雷雨即將到來的前夜。一個大變動的天崩地坼的時代正緩緩地在他們,在所有人的面前拉開帷幕。 他的至此為止還是一帆風順的、平靜美滿的少年時代也將要在此帷幕拉開時提前結束,悲壯的、血雨腥風的日子將隨之而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