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宣統皇帝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孫中山道:「弟在國外奔走,國內之事,全賴黃兄。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至有今日之形勢。黃兄籌劃之功,不可沒也。弟此次回國,實為推波助瀾,為革命潮流中之一浪花耳。只是弟以為,『革命成功在望』之說,或有疑惑,須知滿清韃虜已有幾百年根基,而封建思想幾千年來銅桂人心,中國民眾之覺悟尚待提高,所以共和國體一時恐難建立,共和之思想也未必已真正深人人心。」 「逸仙兄思慮太過。先生回國前,伍廷芳與唐紹儀之南北和談已取得成效,達成五點共識。召開議會,確定共和政體更是為雙方所確認。以袁氏之力量推翻清廷當不在話下,而其贊成共和政體之心跡,也一再表露。我以為,共和國家已呼之欲出。」 「袁氏為人如何?就我所知,當年他曾反對立憲而向西太后告密,今日共和思想何來之迅之速之突然?恐為一時之思亦或遮人耳目而達個人之目的。」 「袁氏之韜略,我們確是難以窺見,但其推清廷之志,無可懷疑。其贊成共和的舉動,若果真另有所圖,也不足慮,因為國家憲法、共和政體可以約束之。」黃興站起身,踱步接著說道。「若其真敢欺世枉法,天下必共討之。其政治生命亦必終結,這一點恐怕袁世凱自己也深知。逸仙兄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袁氏不是不明白共和乃世界之潮流這一道理,以現在之形勢,他也應有足夠之教訓。」 孫中山道:「既然如此,當繼續與北方和談,務必使其表示明確態度。同時,為防止其另有圖謀,中華民國成立之日,當宣佈約法,以法律約束之,以國會約束之。另外,國都宜建于南京,以此控制他。」 「目前,各省革命代表已集南京和上海,成立中央政府已為大家共願。先生眾望所歸,共和國政府之首腦必為先生擔任。只是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已擬定推翻清廷者為民國大總統,各省代表及都督也都支持這一看法,先生以為如何?」 「既然民國成立已刻不容緩,就不可延待。至於大總統職.是為臨時,若袁氏果真推翻帝制,實現共和,臨時總統即辭去職務。」 黃興道:「如此甚好。」 孫中山與黃興談話的當晚,汪精衛從北方乘火車趕來,孫中山親到門口迎接。二人相見,緊緊擁抱,清精衛流淚道:「我以為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孫中山道:「義士當年之舉,震動天下,激勵革命黨人不怕犧牲奮勇向前。今日革命之形勢,兆銘功不可沒。」 「先生謬贊了,真不敢當,兆銘不過一馬前率耳。」 二人談至深夜,孫中山問及袁世凱之事,汪精衛一力稱讚。孫中山躊躇滿志。長出了一口氣,以為袁世凱真的傾向革命,共和國真的如躁動於母腹中的十月嬰兒,就要誕生了。 孫中山道:「天下為公。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若袁世凱推翻清廷,贊成共和,即推舉其為大總統。」 孫中山給袁世凱去電說:「革命代表已集會議,臨時中央政府之成立已刻不容緩。若代表舉吾為總統,吾不可拒諸君之意,但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12月29日(十一月初十日),革命軍十七省代表在南京舉行會議,推定湯爾和、王寵惠為正副議長,旋即進行臨時總統選舉,孫中山以16票當選,其餘一票為黃興。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滬寧鐵路專用花車離滬前往南京,同行者有南方各省代表臨時會議議長湯爾和、副議長王寵惠和孫中山的軍事顧問荷馬李等數十人。上海各界萬餘人在車站送行,禮炮齊鳴,歡聲震天。下午5時,火車抵南京下關,禮炮雷鳴,軍樂齊奏,停泊在長江江面的軍艦發炮21響。各省代表和駐南京的各國領事均至車站迎接。居民夾道歡迎,鐵路沿線及街道商店遍懸燈籠旗幟。 臨時大總統府設在南京城內舊兩江總督衙門內。下午6時15分,孫中山先生乘馬車去總統府,由黃興和海陸軍代表等迎入內閣。 1912年1月1日晚11時,南京孫中山大總統受任典禮舉行。孫中山先生首先宣讀了誓詞,誓詞曰: 大總統誓詞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 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文 同時宣讀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全文如下:「中華締造之始,而以不才膺臨時大總統之位,夙夜戒懼,慮無以副國民之望。夫中國專制政治之毒,至二百餘年而滋甚,一旦以國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過數旬,光復已十餘行省,自有歷史以來,成功未有若是速也。國民以為于內無統一之機關,於外無對待之主體,建設之事,刻不容緩,於是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目推功讓能之觀念以言,文所不敢任也;自服務盡職之觀念以言,文所不敢辭也。是用邑勉從國民之後,能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端在今日。敢披肝瀝膽,為國民告。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如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屆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後獨立。所謂獨立者,對於滿清為脫離,對於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決無歧趨,樞機成於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早領土之統一。血鐘一鳴,義旗四起,擁甲帶戈之士,遍于十餘行省,雖編制或不一,號令或未齊,而目的所在,則無不同。由共同之上的,以為共同行動,整齊劃一,夫豈甚難?是日軍政之統一。國家幅員遼闊,各省自有其風氣所宜。前此清廷強以中央集權之法行之,以遂其偽立憲之術;今者各省聯合,互謀自治,此後行政,期於中央政府與各省之關係,調劑得宜。大綱既挈,條目自舉,是曰內治之統一。滿清時代,借立憲之名,行斂財之實,雜捐刻細,民不聊生。此後國家經費,取絡人民,必期合于理財學理,而尤在改良社會組織,使人民知有生之樂,是日財政統一。以上數者,為行政之方針,持此進行,庶無大過。 若夫革命主義,為吾儕所倡言,萬國所同喻,前次雖屢起屢躓,外人無不鑒其用心。八月以來,義旗飆發,諸友邦對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態,而報紙及輿論,尤每表其同情。鄰誼之篤,良足深謝。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當盡文明應盡義務,以期享文明國應享之權利。滿清時代污辱之舉措,及排外之心理,務一洗而去之。持平和主義,與我友邦益增親睦,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循序以進,對外方針,實在於是。 夫民國新建,外交內政,百緒繁生,交顧何人,而克勝此。然而臨時政府,革命時代之政府也,十餘年來以至今日,從事於革命者,皆以誠摯純潔之精神,戰勝其所遇之難。即使後此之艱難,遠逾於前日,而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無阻,必使中華民國基礎確立於大地。此後臨時政府之職務始盡,而吾人始可告無罪于國民也。今以與我國民部相見之日,披布腹心,惟我之四萬萬同胞鑒之。」 宣言畢,孫中山接受大總統印,由秘書長將其蓋於宣言上。 之後,孫中山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同時改用陽曆,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建元的開始。 1月3日,代表又依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舉行副總統選舉會,黎元洪以17票當選。 臨時政府組織成員如下: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副總統黎元洪;外交部總長王憲惠、次長魏宸祖,陸軍部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部總長黃鐘英、次長湯薌銘,內務部總長程德全、次長張居正,財政部總長陳錦濤、次長王洪酞,司法部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教育部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部總長張春、次長馬君武,交通部總長湯壽潛、次長于右任,參謀本部總長黃興,秘書長胡漢民,法制局長宋教仁,印鑄局長黃複生。 袁世凱得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的消息後,驚慌萬狀,惱怒異常。可是他又不能悍然和臨時政府對抗,雖然他保有軍事上的優勢,因為現在還是革命浪潮洶湧澎湃的時候,任何人想和革命作對都會被這浪潮所沖毀。袁世凱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談判的方法達到在軍事上所不能達到的目的。 袁世凱仔細地分析了南方政府的成員,一半是革命黨,另一半則是立憲派或被革命浪潮裹挾進去的清廷封疆大吏。至於各省首腦,更是以立憲派和清廷舊官吏為主。這些立憲派和清廷舊官吏都是投機革命,竊取革命果實,在政府和地方上佔據要害位置,握有實權。策動立憲派和變節的清廷官員向革命的中堅人物施加壓力,是完全可能的。即使是革命者,有些人迭遭失敗,已經害怕流血,害怕革命勝利遙遙無期。這些人想通過妥協、通過他袁世凱的政變推翻清政府,走革命的捷徑。 絕不讓南方的臨時政府站穩腳跟,形成氣候,對南方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袁世凱首先指使姜桂題、馮國璋、張勳等將領聯名致電內閣,主張君主立憲,反對共和。 北方又組織了「君主立憲維持會」,推舉馮國璋為會長,反對共和。 在一片喧囂聲中,袁世凱宣佈解除唐紹儀北方談判代表的職務。聲明唐紹儀簽訂的關於國民會議的各項辦法逾越權限,北京內閣政府概不承認。以後的談判事項由袁世凱自己和伍廷芳直接電商。 袁世凱自己致電伍廷芳質問道:「乃聞南京忽已組織政府,並孫文受任總統之日,宣誓驅逐滿清政府,是顯與前議國會解決問題相背。特詰問貴代表,此次選舉總統,是何用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