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宣統皇帝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11月3日,陳其美率眾起義,上海縣光復。同日,革命軍成立貴州軍政府。 11月4日,蔣介石率敢死隊百餘人起義攻打杭州督撫衙門,佔領杭州,浙江光復。同日,蘇州新軍起義。 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佈江蘇全境光復。 安徽、廣西、廣東、福建等相繼獨立,駐守南京的張勳向北逃竄。 至此,津浦路之宿縣以南全為革命軍佔領。 袁世凱看到,雖然取得漢陽局部的勝利,但自己已處在包圍之中。於是他採取果斷措施,通過英國大使朱爾典,用欺騙的方式和施壓的手段,迫載灃退居家中,讓他交出精銳的禁衛軍;同時,令段琪瑞發表聲明希望南北休戰。 朱爾典來到養心殿,拜見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和新任內閣總理袁世凱。 載灃道:「大使今日何事造訪?」 朱爾典直截了當的道:「今天我是以老朋友的身份來奉勸親王殿下回藩休養的。」 載灃並沒有像朱爾典和袁世凱事先預料的那樣有異樣的神情,他似乎意識到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載灃道:「既是君主立憲政體,如貴國一樣,就有皇帝在。而現在皇帝幼沖,我為攝政王,難道有何……何不妥嗎?」 朱爾典道:「我國有女王殿下,貴國有隆裕太后。皇上雖小,自有太后照顧;可是殿下既為『監國攝政王』,那麼既監國又攝政,內閣恐為影子或擺設,我們國家沒有如此的政體。」 袁世凱道:「大使這樣說倒使我汗顏慚愧。我養病多年,不諳國務,還要親王主腦籌劃,我好盡犬馬之力,親王若退藩休息,我如何能擔當治國重任,大使之言有欠考慮。」 朱爾典道:「我不僅是從通常的政體出發談這件事,若實行立憲,就應權歸內閣,而且,從貴國實情及維護皇權來說,若不徹底實行立憲,恐負貴國國民之殷望,勘亂無從談起。」 載灃道:「我若下……下野,能使國家安寧,難道我倒貪戀這個位子不成?只是革命黨之目的,必欲顛覆皇位,我若下野,於事無……無補。」 朱爾典道:「如果親王作出姿態,為使人民安樂而退藩讓權於內閣,那麼我大英帝國對危害立憲政府的一切力量都不能坐視而不加裁制。」 載灃道:「如果貴國能武力干涉革命黨,我就退……退藩。」 朱爾典道:「親王放心,我們一定會出兵維護與我們友好之政府,我已得到本國政府通知,大英帝國的軍艦即日已開赴武漢。」 載灃跪向隆裕太后道:「以後全仰仗太后了,我把攝政王印交于太后。」 隆裕太后對朱爾典道:「還望大使不要食言。」 朱爾典道:「太后陛下,我見您如見我大英帝國女王,豈有食言之理?」 袁世凱聽出了朱爾典這句話的味道:朱爾典以「我」許諾,並沒有帶出「英國」的字眼。 3 載灃交出了攝政王印,轉身就要走。 「攝政王,」袁世凱跪在載灃面前道,「攝政王代皇上行大元帥職,我謹請王爺在京留守,本總理再赴前線。」 載灃道:「我既然不是攝政王,代皇帝行大元帥職自……自然取消,又怎能代你留京?」 袁世凱道:「那麼還請親王轉告軍諮府大臣貝勒爺載爺和毓朗貝勒留京,我到前線。」 隆裕道:「內閣剛剛成立,首腦怎可離京?」 袁世凱道:「臣懇請貝勒爺親率禁衛軍奔赴前線,掃除革命黨,如今南方已遍是革命天下,若無天威皇族之風,恐怕難以平定。」 隆裕太后道:「傳旨讓他仍來議事。」 載濤、毓朗哪敢帶兵打仗?於是乖乖地辭去了軍諮府大臣的職務。 一切都在自己的預先安排之中,進展順利。袁世凱便任命徐世昌為軍諮府大臣,電令馮國璋回京為禁衛軍軍統。袁世凱還是對禁衛軍不放心,於是讓馮國璋把軍隊帶到城外駐守。同時,袁世凱加強了自己的衛隊,把它編成了拱衛軍,令他的乾兒子段芝貴任拱衛軍領領。 袁世凱想:此時若和南方議和不成,也能憑據此方,佔據半壁江山和他們周旋了。 後方鞏固後,袁世凱任命段琪瑞為湖廣總督主持南方軍事。段琪瑞深知袁世凱的用意,立即停止對武昌的轟擊,並發表政見,說他也不反對共和,他認為和他鄂軍有許多共同點。此議一出,北京一片恐慌,但都敢怒而不敢言,南方得到這個口音,便有人鼓動起議和來。 袁世凱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他的謀劃。他叫來楊度道:「早先趙秉鈞建議我國汪精衛在京委以大用,克定也與他拜為義兄弟,你看汪精衛此人如何?」 「我在東京時,就曾和他交往,此人志大才大,非等閒之人,絕不甘於人下。」 「你看他能為我所用嗎?」 「可以。」 「請道其詳。」 「此人志大,不甘人下;其才高,更自視才高,更不願在人之下。所以,若能滿足其一己之欲望,特別是權力之欲望,他無所不做。而今袁公主持國家軍政,若吹之以風,他必借風揚帆,濟海酬志。」楊度停了一下又道:「憑袁公之腕,還不是不怕他翻到危險的地位的。」 袁世凱道:「不過,他又為何冒險刺殺載灃?我曾看過他的『絕命書』,他對共和似乎真的心意篤深。」 「那也是為了一己之欲。」 「楊兄說得這麼肯定,不妨你們聯手,為南北團結的事出點力。」 袁世凱又專門請江精衛長談了幾次,汪精衛有一點受寵若驚的味道。楊度對汪精衛道:「你我在東京就是知己的朋友,我也不瞞你,袁公曾屢次誇你人才難得,說你將來是總理的前途,兆銘你從今以後可能就是春風得意的日子了。」 汪精衛道:「我只是想為國為民多出點力,並沒有為個人打算的意思。」 「那麼為使國家不致分裂,百姓不受戰亂之苦,你我應為南北走向一體傾以全力,你以為如何?」 「我也是這樣想。」 汪精衛和楊度便一起成立了「國事共濟會」為調和南北而奔走。 上海英租界。 黃興接到英領事館的信,信中表述了英國願調停中國內戰的願望。黃興正為這事思慮,又接到黎元洪的電報,電報說:弟以為革命軍須建立統一的臨時中央機構,以協調革命行動。其實,各革命軍都表達了相同的願望。這幾天,革命軍各省區的代表已陸續到達上海,黃興把英領事館的信給大家看了,並說:「革命義士汪精衛及我黨的老朋友楊度在北京成立了『國事共濟會』,以調和南北矛盾。汪義士稱,袁世凱有意要和我方講和,並雲袁真心贊成共和政體,頗有誠意。對此事,諸位有何看法?」 一位代表說:「袁世凱曾幾次派代表到武昌,現在我們對袁的表示不能再回避了,應有明確的回答。」 另一位代表說:「段琪瑞停止了對武昌的轟擊,並公開表示支持共和,由此看來,袁氏對共和確有誠意。」 另一位代表說:「清政府已名存實亡,現在的問題不在於革命軍與清政府之間,而存在于革命軍和袁世凱之間,為避免更多的流血,應當說服袁世凱以一舉手之勞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如果袁世凱願意接受這個條件,革命軍應當推選他為臨時總統以促其成。」 另一位道:「是的,若和袁世凱兵戎相見,全國實行共和之期恐怕遙遙不可測。」 於是會議任命伍廷芳為南方議和代表,並通過了「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世凱反正來歸」的決議案。 袁世凱接電後,派唐紹儀為代表到上海與任伍廷芳談判,談判地點由上海英領事館提供。經過舌戰,雙方簽署了五條草約: 一、確定共和政體;二、優待清皇室;三、先推翻清政府者為大總統;四、南北滿漢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五、同時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之秩序。 《民立報》以《戰乎?和乎》為題發表社論,反對以「口舌之力結此大革命潮流」。北方革命協會各團體在天津集會,一致議決籲請孫中山制止各省代表與袁世凱中途議和,以貫徹全國徹底革命的初衷。 在這時,孫中山由美國回國。 1911年12月25日。早晨,上海外灘金利源碼頭擠滿了人群。隨著一輪紅日從海面上躍出,一艘客輪停靠碼頭。一會兒,航艙裡走出一位精神抖擻的中年男子,手揮禮帽向人們致意。 「中山先生!」 「熱烈歡迎中山先生回國!」 人群響起如潮的歡呼聲。 中山先生健步走向岸邊,記者們圍攏上去,爭先恐後地拍照,爭先恐後發問。 一位記者問:「先生這次回國帶回多少錢?」 中山先生答:「我不名一錢,我所帶回的是革命的精神。」 《民立報》記者問:「先生對未來的形勢有何看法?」 中山先生道:「來日大難尤甚於今,革命同志應該持一種真精神、真力量去戰勝困難。」 有記者問:「如今南北和談,先生看法如何?」 中山先生道:「我認為,革命正如火如茶,革命應掃蕩一切封建之殘餘。和談應建立在推翻滿清政府的基礎之上,建立在掃除犁庭、徹底打敗封建義的前提之下,建立在構築共和政體大廈的精神基礎之上。」 當天,《民立報》以《歡迎!歡迎!》為題發表了專題評論,獨立各省的歡迎電報如雪片似的飛往上海。 26日,黃興單獨拜見了孫中山。 黃興道:「先生回國,舉國沸騰,革命成功在望,弟實感欣慰,我黨犧牲之同志地下有知,也足當含笑九泉。」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