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小說 > 武則天 | 上頁 下頁
三八


  於是,羽林將軍程務挺走向廢皇,攙扶他出殿。

  現在,李哲反而神色自若了,他但求保有性命——

  在一個極短促的時間內,大唐天子又換了一個人。

  武太后在新皇登基之後,將東都改為神都,同時,她封拜了武氏一族的許多人。

  她將侄子武三思提升到右衛將軍的位置,護他預領玄武門禁兵。此外,她將一群侄孫都予封賜和取得官職,最重要的是她在洛陽為自己的祖先建立宗廟。追諡父親為王,祖父以上為郡王。那樣做,是顯然地和李唐的皇族相對抗,她將武氏家族的地位再度提高了。

  經過這一次廢立之後,武媚娘的態度大變。在此以前,她雖然總攬大權,但還存有些謙遜之心,她聽百官奏事已有許多年,但從未坐上正殿——紫宸殿,她留這一步餘地,是向百官表示自己只是代表皇帝行使權力,本身並非皇帝。但自廢立之後,已不再顧忌這些,她坐上紫宸殿的皇座,受百官的朝賀。在正座的旁邊,另設了一把錦椅,作為皇帝的座位。而且,她定了年號——太后光宅元年,和皇帝的文明元年相對。此外,她像正式的皇帝一樣,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武曌(曌字,是她創造的)。

  這一來,皇帝成了她身邊的陪襯品。

  朝堂中,沒有人敢於反對武曌,有的是她的心腹,有的是欽佩她的才智,而且也不敢有異動,此外,有一部分是有反感的,但他們的勢力太孤單,組織不成反對的陣線。不過,這批人卻在策劃著反武太后的方略,待時而動。他們,以山東大族為核心,輔以李唐皇族的關隴貴族集團。從武媚娘掌權的那時候開始,他們就不斷地和她鬥爭著,他們被她一次又一次地擊敗。到現在,力量已經渺小了,可是,他們仍是有力的反對者。

  武曌是時時刻刻防範著反對者的,她布下許多耳目,同時,她把武氏族人安置到重要的地位,作為牽制。此外,她在痛苦中了掉一件心事:那是她派人到巴州,把已貶斥的太子賢殺了,算替自己的情夫報了仇。

  新的局面使得她興奮,一個名實兼至的皇帝究比幕後的皇帝有意思,她心靈的空虛又一度被權力補充了。

  正當武太后興致勃勃的時候,徐敬業在揚州反了,企圖以武裝力量來推翻武氏的統治。

  大唐皇朝自太宗皇帝接位之後,東征西討,平定了四方,太宗的晚年,政治已上軌道,天下太平無事;高宗一朝,是和平與繁榮的,長安和洛陽兩地,比漢代全盛時期還要富庶美麗,然而,戰爭卻在這樣的時候爆發。

  武太后是在紫宸殿上聽到侍中王德真的奏告,訝然看著他問道:

  「徐敬業反?為什麼呢?天下升平,他為什麼要造反?」

  「太后——」王德真和中書令裴炎及同三品郭待舉並肩上前,把一份奏章呈上,然後徐徐奏道,「徐敬業有一道檄文在這兒。」

  「檄文——」她把那一卷紙攤開在龍案上,卷起首頁地方官告急的奏章,先把作為附件的那道檄文翻過來看。

  檄文的題目是《討武氏檄》,旁邊有一行是中書的注錄:「臣案:此檄文出於駱賓王手筆。」她默默地讀下去: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

  武太后看到這兒,抬起頭來,平和地向下面說:

  「遺落作這檄文的人材,是宰相的過失!」她的態度恬靜,似是欣賞一篇好文章,而又是與自己無關的。

  紫宸殿內的百官鴉雀無聲,武太后的那一句話使得他們訝異和敬仰,他們大多已看到那道惡罵武氏的檄文,他們以為,武太后會勃然大怒,然而,情形卻出乎他們的意料了,她表現了最高的涵養風度。靜靜地讀著,不久,她發出了一些微小的誦聲,連旁邊的內侍也聽到了,她讀出:

  「——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蝪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子屠兄,弒君酖母——」

  武太后皺著眉,似乎要笑又笑不出,終於,發出一個惋歎的聲音,靜靜地說:

  「我幾時有過這樣的事啊!作檄文就是那一套,想到什麼就加上什麼,含了狗血,也自噴人!」

  百官們依然緘默著,但卻越來越覺得武媚娘的態度奇怪。讀這篇惡罵的檄文而絲毫沒有激動,太出人意外了,而武太后又低聲念下去:

  「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在別宮,賊之宗盟,委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廷之遽衰。」

  武太后微笑了,將最後的兩句重讀了一遍,有似自語地說:

  「這兩句用典和對仗都不錯!」說著,再往下念: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家子,奉先君之遺訓,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山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

  「不錯,不錯!」武太后舒了一口氣,「文氣豪暢,詞義莊嚴,駱賓王是一個人才,我們漏網了!」她緩緩地再讀出檄文的結論:

  「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名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誰家之天下!」

  百官們肅靜地聽著武皇后念出最後幾句,她的聲音越讀越高亢,朝堂上的氣氛,也因她聲調的翻高而轉變,每一個人的眼睛都睜大著,每一個人都期待行將來臨的反應,但是,武太后在讀完檄文之後,依然很平靜。她擱下這一卷,舒了一口氣,再取過前卷,草草地看地方官的急奏,就在御座中欠身,像不大經意地向百官們說:

  「檄文是好的,可與陳琳代袁紹討魏武帝檄比美,不過,曹孟德說過,有文事而無武功相繼,那是不能成事的,駱賓王才思不錯,徐敬業的武功卻差得太遠了,他借一個題目來造反,看情形不會有多少人跟他的!」

  別人認為嚴重的事,太后卻輕描淡寫地說著。隨後,她把表章和檄文交給皇帝看,又接著,和大臣們議論征討的方式,取得結論之後,立刻下制,命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統帥,撥兵三十萬,往剿徐敬業的隊伍。

  處理這嚴重的叛亂,她好像很輕鬆,態度和平常一樣,罷了朝,緩緩地回進內苑,倒是武氏那批公侯對這件事情顯出了不安。

  不久,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武嗣宗、武攸暨、武攸緒、武攸止等一群人進內苑去——他們都是武太后的侄子及孫,多數已封了爵位的,他們在平時,可以隨時見到太后,這回卻被內侍擋了駕。

  到近晚的時分,武三思單獨再進宮去,武太后接見了他。

  「太后,三路兵去,徐敬業是可以打垮的,不過,這事怕不十分簡單,萬一都城之內有內應,又麻煩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