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因材施教也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可以遵循。王陽明先後總結出點化法、啟發式談話法、實踐法。其中的點化法更是王陽明多次使用,它並不直接講解具體思想,而在關鍵時刻「一語道破天機」,使受教育者恍然大悟,這樣傳授的知識,形象深刻,易於被人所接受。 正德十年,永康有一個人叫周瑩,他曾跟隨王陽明的弟子應元忠學習,對王陽明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不遠千里去向王陽明請教。一路上舟車勞頓,跋山涉水,冒著酷暑,異常艱辛,還沒到目的地,他和僕人又相繼病倒,混身的酸痛自不必說,所帶的盤纏也所剩無幾,僕人勸周瑩回去,與其這樣艱難行進,不如回去修養,待明年準備充分了再出發。周瑩執拗地不肯聽,求學的事情怎麼能半途而廢,就是累死也要趕到。於是,周瑩一邊賣字畫謀生,一邊加緊趕路。一年之後,總算歷盡千辛萬苦,趕來拜見王陽明。誰知王陽明第一句話就是:「你已學有所成,可以回去了。」周瑩聽了這話,丈二摸不著頭腦,茫然地說:「弟子千里迢迢趕來拜見師傅,怎麼師傅反而叫弟子回去,是不是嫌弟子天生愚笨?」這時,王陽明才笑著說,既然你千辛萬苦而來學聖賢的道理,這早已知行合一了呀!周瑩這才領悟過來,倒頭便拜:「原來恩師已告訴弟子,學問的奧妙之處。」王陽明的這一點化,似乎什麼道理都未講,實際上卻利用周瑩自己的親身經歷,生動地告訴他「立志為先」 的求學途徑和「知行合一」認識論的精神實質。這一點化,要比空口說教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順應人各個年齡段的不同特點,再採用不同的方法針對個人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這樣學習就不再是件苦差事,說不定因此會有許許多多的學生喜愛看書,喜歡上學呢! 三、怎樣用教育興國? 王陽明不僅不知疲倦地教導弟子怎樣做人,怎樣做學問,而且他把視線投向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希望能通過教育,找到一條勵精圖治的救國之路。 政治上,王陽明認為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朝廷的腐敗。他尖銳地指出:「今之大患,在於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內為固祿希寵之計。憂世者謂之迂狂,進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剛正之氣,而養成怯懦因循之風。」皇帝用人不當,在身邊養了一些阿諛奉承的小人,他們狐假虎威,為虎作倀,收取不義之財,拉幫結派,擴大自己的勢力,誣陷、坑害忠義之臣。大權被這些人所壟斷,國家怎麼能繁榮昌盛呢? 那麼,可以採用什麼樣的辦法來根治腐敗呢?王陽明認為,首先要從皇帝自己做起,不要每天「移志於騎射之能,縱觀于游心之樂」,而不理朝政,大權被宦官竊取,把國家弄得烏煙瘴氣。他在奏疏中就曾指責過明武宗:「陛下在位一十四年,屢經變難,民心騷動,尚爾巡遊不已,致宗室謀動干戈。今天下竊皇位者一甯王?天下奸雄豈特在宗室。」是啊,如果皇帝只知遊山玩水,不為天下著想,那麼想篡權,做皇帝的人決不止甯王一個,如果群臣都有反心,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王陽明勸皇上以社稷江山為重,先從自己做起,不再到處遊玩,然後立國立本,勵精圖治,重振國威。這樣身邊的奸臣便不敢輕舉妄動,腐敗現象也會越來越少。天下也將太平,黎民百姓必將燒香磕頭,感謝皇帝的大恩大德。 無奈明獻宗早已鬼迷心竅,不僅不聽王陽明的忠告,還反認為奪他天下者,只有王陽明一人。這正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方面照樣過他花天酒地的生活,一方面不顧百姓死活,到處興修佛教寺廟,動不動就支取銀兩數萬兩。面對早已空空如洗的國庫,王陽明十分痛心地指出,由於皇帝提倡佛教,就要使天下「災害日興,盜賊日熾。」 為了一個人的愛好得到滿足,勞民傷財,其中最受苦的是貧苦老百姓,沒有吃穿,必然激起老百姓的反抗,人們不去偷不去搶,又怎麼去生活呢?盜賊的增多,也怎能只怪他們自己呢? 王陽明早已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千百次地奉勸皇帝。雖然未能奏效,但留給我們後世的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領導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才能管制別人;貪污歷來是萬人唾棄之事,只有嚴厲懲治才能銷聲匿跡。 除此之外,王陽明還提出了一套整頓邊務,精兵簡政的國防教育思想。每次外出打仗,王陽明總發現邊防軍隊的人不少,但擅長打仗,有雄才韜略的人卻寥寥無幾。於是,他向明孝宗上書《陳言邊務疏》,提出了關於邊防的建議。 要想讓將士具有韜略統馭之才,王陽明認為就必須改革武舉和用人制度,建立新的軍事教育制度。善於騎射搏擊,富有雄才韜略,這都不是一生下來就具備的,應著重加強後天的學習。可以不完全依照武舉來選拔良將,那樣會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把王公諸侯的子弟和有武學特長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讓全國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人教授他們,白天學習書史騎射,晚上傳授用兵謀略。然後每三年比試一次,優勝者才能被委任官職。王陽明的思想的確有「超前」 之處,還在盛行選舉武狀元的明朝,王陽明就要建立軍校,只可惜意見未被皇帝採納,否則我們中國人擁有自己的「西典軍校」、「黃埔軍校」要比外國人早一千多年呢! 要想讓邊防的士兵都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王陽明提出了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他指出「兵貴精不貴多」。邊防廢弛的真正原因不是邊防軍的人數不足,相反是老弱病殘的士兵太多了,這些人戰時沒有戰鬥力,平時卻消耗大量的軍用物資。他主張精兵簡政,在軍中僅選留「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留守邊防,其餘三分之二撤回內地,從事農業生產,為邊防軍提供充足的軍用物資。這樣,邊關將士有了競爭心理,刻苦訓練,戰鬥力加強,後方又有充足的軍用保證,大大節省了國家的軍費開支。真沒想到,以理論著世的王陽明還有一個靈活的經濟頭腦,算起賬來,毫不遜色於今天的專業人員。 要想讓士兵一直英勇殺敵,還要有嚴明的軍紀,鮮明的獎懲。王陽明曾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為什麼紀律不能自上而下一一貫徹,就是因為紀律不嚴明,將領帶頭不遵守。只有嚴于律己,將領帶頭遵守,才能給士兵一個好的榜樣,讓士兵從心底裡佩服你,在戰場上心甘情願聽你調遣,即使為國捐軀也毫無怨言。如果一個將領戰前臨陣脫逃,還指望著士兵英雄無比,這又怎麼可能呢?這不由讓人想起我們戰無不勝,視死如歸的人民解放軍,爬雪山過草地,朱德、聶榮臻等元帥不說苦,不怕累,還把坐騎讓給了病情嚴重的傷病員;我們的士兵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衝鋒陷陣,英勇剛強。正是有了嚴明的紀律,視死如歸的將領與士兵,才有了一次次的勝利與凱旋,這不也說明了王陽明軍事教育思想的正確性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