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第二節 教育思想 獨到精闢 由於王陽明對教育情有獨鍾,潛心研究,所以他關於教育的思想、言行、趣事也是數不勝數、包羅萬象,從國家的廉政,軍事教育,到個人的德育,美育教育,內容應有盡有。但由於本書篇幅有限,將主要介紹廣大讀者最關心的三個方面: 一、個人如何致學?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每天都要學習,學習知識、學習做人、學習生活。那麼怎樣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更多的知識,而且越學越有勁,體會其中的樂趣呢? 王陽明以「知行合一」為靈魂而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體系。他說,學的第一步不是學,而是「立志」。王陽明非常注重孔子、孟子、陸九淵這些偉大的哲學家的「立大志」,以樹立善良的動機和感情。志,是學習的內在動力,體現了一個人求學的目的與奮鬥的目標。而王陽明所強調的志,是指修身養性,「為學成聖」,而決不是為了功名利祿。 立志並不難,難的是專心致志。「常立志」這幾乎是每個人常犯的毛病,卻不能「立長志」,就像喜歡詩文,先開始還能每天吟上兩首,怎耐日子一長,也就厭倦了。而不能持之以恆,這正是受了外界誘惑的干擾。如王陽明所說:「初學時心猿意馬,拴搏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那麼人們立志怎樣才能堅持不懈呢?王陽明的糾正方法是乾脆放下書本,稍靜一會兒,等到不胡思亂想了,再學習書本知識。 「務於切己處著實有功。前在寺中所雲靜坐事,非欲坐禪入定。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駑,未知而已,欲以此補小學,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由此可見,拋棄私心雜念是提高效率的關鍵,可既然是人不是機器,難免心中之事湧上心頭,最好的辦法就是先靜坐一會兒,等心靜下來再專心致志地看書,這樣效率提高了,又可以留下更多的時間去幹別的事,這不是更好嗎? 如果讀者中也有這樣的毛病,不妨一試,看王陽明所說的到底靈不靈? 立志立得持久,可以學到許多知識。但只有在「事上磨練」,才能將它真正掌握。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才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這其實就像我們小時候學游泳,不下水去親自練習,哪怕你把動作要領倒背如流,一下水也得被淹住,在水中才能真正體會到動作的要領,在水外只不過是空話說說而已,毫無用處。這樣只有把理論用於實踐,在事上磨練,才能真正達到最高境界「致良知」。難怪有的小朋友常埋怨上課枯躁無味,老師講的沒有意思,其實除了老師改革教學方法外,你有沒有自己試著,把知識用於大自然中呢?學了動物課,就去河邊看看青蛙是怎麼大嘴一張一張地叫,壁虎是怎麼被割斷尾巴後又自己長出,這樣你就會發現有趣多了,而且書中藏著的小秘密被你揭開,那該多高興啊! 其實,這又牽扯到獨立思考的問題,用王陽明的話說,叫「自家解化」。這是王陽明根據儒家「反求諸己」,「自求自得」和「學貴於思」的原則總結提煉出來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教導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管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都要勇於承認,這樣才是最聰明的人,不懂裝懂的人是最愚蠢的。孔子還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言論都把一個人的獨立思考放在了一個重要的地位,只有勤思考才有更多的收穫,否則當知識積壓到一定的程度,就像人的胃就會不消化,引起疾病。王陽明也是特別重視學習中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強調人獨立的個性就是在思考中慢慢形成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達到「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心中有仲尼」的境界。 看來王陽明對我們學習的全過程都作了詳細的解釋。立志→勤學→事上磨練→勤於思考,就算是自認資質很差的學生,只要按照這個規律一步一步來,也會笨鳥先飛,學業有成。更何況據現代科學表明,每一個人兒時的智商差別並不大,學習不好很多情況是人的心理在做怪,總認為自己笨,對學習失去興趣或者學習不專心,瞻前顧後,這又怎麼能學好呢?現在,每一個讀者朋友是不是可以對照以上幾條,查查自己學習好(或者不好)是什麼原因,然後拋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一定能打個大勝仗而凱旋歸來的。 除了一般學習規律,王陽明還對同學們最發怵的考試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有一次,王陽明的愛徒徐愛要去參加科舉考試,這就像我們今天千軍待發的高考,徐愛太想當狀元了,臨行前非常緊張。恩師王陽明一看他的樣子,眉頭一皺,這麼急於求成在考場上還不得亂了手腳。於是,王陽明教徐愛四點秘訣考試備用,徐愛不僅不緊張了,而且正常發揮,榜上有名。那麼這四點秘訣是什麼呢?這該是讀者朋友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吧!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