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二四 |
|
§第一節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宇宙觀 「心」,在普通人看來,會賦予很高的生理意義,跳動的心標誌著生命的延續。然而,在王陽明看來,心更是崇高至尚的。 首先,內心的動機決定人的一切道德行為。王陽明說:「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物理,無物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這就是說,事物的規律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如果沒有人怎樣去尋找事物的規律呢?同樣,離開事物的規律去認識人,只看表面現象,也不可能真正認識人這個主體。人和事物的規律就像兩個吸引力極強的吸鐵石,相互吸引,密不可分。 而他又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力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可見,王陽明把心放在一個多麼重要的位置上,心能包羅萬物,心能主宰一切。後來,他乾脆直接宣佈:「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人世間的一切(物、心、理、義)都包含在「心」中,心是萬能的,可真是這樣的嗎?那麼我們還不斷地學習知識幹什麼,全靠心去體悟好了。 王陽明並不否認心外有可以使人淵博,使人明智的知識,因為他自己就是主要靠勤學苦讀才悟道的。 可他更強調,如果沒有人心本來善的動機,就是學得再多,也只是像舞臺上的演員演演戲而已,並不能真正使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陽明並且舉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他說,就拿孝敬父母這件事來說,如果你的心本來就是善的,不一定要別人教導或者別人的督促,看見冬天天氣寒冷,冰雪覆蓋,就一定會想到,我親愛的父母是不是穿得暖,吃得飽,就會努力地使父母有火爐,有棉衣;看見夏天天氣炎熱,又會擔心父母會不會中暑,就會騰出陰涼的房屋給他們。這必須先有誠孝的心,才會用行動去做。這就像樹葉與樹根的關係,誠孝的心是根,其餘條件是葉,先有孝敬父母的動機,才能生根發芽,長出濃密的葉,做出孝道所規定的事。即便沒有經驗不會做,也會主動虛心地學習,直到把這些事情做的令人滿意。 其次,心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宇宙觀的第二個含義就是心像一個光滑透亮的明鏡,能普照萬物。當有弟子問他: 「為什麼聖人能隨機應變,料事如神,是不是他們早就知道了呢?」王陽明回答說:「聖人心中有一個判斷事非的標準,凡事他們都用『心』去測,去量,當然能隨感而應,無物不照了。並若有所思地補充: 「其實啊,是非兩字是個大規矩呢!」看來,在王陽明的眼裡,是非分明,善惡分明,而這一切事物的標準與尺度就是「心」。用自己的內心去衡量事情的對與錯,該與不該,從而選擇一條自己最適合走的路,就算是現在,這不也還是待人接物的一條很好的辦法嗎? 最後,王陽明所說的「心」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非常靈活的。他曾經說過一段很有啟發性的言語: 「天下之事千變萬化,而皆不出於此心之一理,然後知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這就是說,天下的事千變萬化,就像人的一生誰也不能預料前面的路到底有什麼樣的風浪,什麼樣的荊棘險灘,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去把握它們其中普遍的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先要承認事物的多變性,然後以不變來應萬變。 王陽明不僅把理論用語言來表達,還把它付之於實踐呢!王陽明曾經用這個辦法懲制了朝廷的貪官,還讓他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呢!這個故事,說來可就話長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