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第四章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 王陽明在歷史上更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是整個中國哲學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前人爭論不休的問題,並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異端思想的產生起到啟蒙和促進作用。那麼,讓我們結合身邊發生的事情,來看看王陽明到底講了些什麼? 哲學,其實並不像我們有時想像的那般神秘莫測,呆板深奧。它也是當我們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時,用理論去認識事物,以達到正確的改造事物。就讓我們先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父母都教導我們,「誠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樣,我們心目中就會有一個標準:誠實即好,誠實就是不說謊話,實話實說。可如果父母帶你去看一個得了癌症,將不久人世的叔叔。看著滿臉憔悴,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樣的叔叔,大家都不忍心告訴他真實的病情,都撒了個善意的謊言:好好養病,過幾天就會好的。如果你這時候因為要做個誠實的好孩子,實話實說,後果又會怎樣呢? 這時候誠實就意味著不好。看來,事物的好壞都是相對的,要放在具體的環境中去分析。而這「相對性」 就是哲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不是發現哲學並非想像中的深不可測?其實,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哲學,不僅會深深地喜歡上它,還會發現它還能鍛煉人的思維呢! 對王陽明影響很大的主要有兩位哲學家,一個是前面所講過的朱熹,另外一個是在學術上與朱熹針鋒相對的陸九淵。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認識事物到底是靠我心,還是事物本身呢?朱熹認為人性本身是善的,人是由「理」和「氣」組成,「理」是天理,是沒有錯的,人世間之所以有壞人,是因為「氣有薄厚之分」。當人的欲望太多,他就會去做壞事。就像一個家境貧窮的人,他看著櫥窗裡香噴噴的麵包,時髦的服裝,漂亮的首飾,就想占為己有,可又沒有錢,怎麼辦呢? 只有去偷去搶。所以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人的欲望越少,所做的壞事就越少,他把「心」和「理」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過程。而陸九淵卻恰恰不同,他認為「心」「理」合一,人們順著心的本能去做符合道理的事情,當人們有惻隱之心的時候就會有惻隱的行動,去幫助別人克服困難。 正因為他們在「心」「理」上的分歧,才在修身的方法上辯論不休。先讓我們的讀者思考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高尚的人一定知識淵博嗎?一般來說,通過掌握書中的道理,人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包括知識水平,道德修養。知識淵博的人更容易培養高尚的情操。可是在中外歷史上,又有多少「大惡人」 知識淵博呀!被世人唾棄的秦檜就是進士出身,二戰中的「三大戰犯」之一的東條英機,也是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做起壞事來更壞,更毒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既然知識不一定能培養高尚的情操,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個正直高尚的人呢?作為萬物的精靈——人,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化的今天,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怎樣做一個高尚正直,對社會有用的人? 朱熹和陸九淵又根據自己的理論,做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解釋。朱熹提倡人要不斷學習,之所以人會做壞事,是因為學得不夠深,不夠專。而且學習要有非常認真的學習態度。「坐如屍,立如齊,頭容直」 陸九淵卻不贊成朱熹的觀點,他說,修身的關鍵在於「立志」,只要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保持心的純潔,修身不一定要讀書。陸九淵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主體的人在修身中的重要性,可是不讀書,又從哪裡去悟道而立心呢?看來,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讀書與「立心」兩者之間的關係的確不好把握。 這個問題曾讓朱熹與陸九淵辯了一輩子,也讓王陽明冥思苦想,曾經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後來王陽明在實踐中慢慢摸索,逐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下面我們將具體論述陽明哲學思想體系,看看他到底告訴世人什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