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看來,不拘泥,不守舊,是陽明思想成熟的基點,陽明的讀書方法不也正說明了:人的大腦中的見解好比下棋時移動一個棋子,這個棋子可能又被捨棄或被對方吃掉,但決不可輕視,說不定它就是勝利的起點。

  陽明不僅不迷信于權威思想,還從幾個方面指出了程朱理學的腐敗:

  第一,學習程朱理學的人多心術不正。他說:

  「大抵近世學者只是無有必為聖人之志。」(文錄《與黃宗賢》癸末),他們學習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章繪句琢以誇俗,詭心色取相飾以偽。」(同上《別進甘泉序》壬申)王陽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讀書人讀書的目的不純。他們學習程朱理學是為了自我粉飾,向人賣弄;貶低他人,抬高自己;明講仁義,暗謀私利。其實學習任何學科,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你學習不是為了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素質,而是為了謀取蠅頭小利,那麼這門學科也會慢慢失去它的作用,而被人不值一看。

  第二,淺薄。陽明說:「近世士大夫」「徒考索於影響之間,牽制于文義之末,然以為是六經矣。」

  這就是說,士大夫們讀書只是為了應試,只要弄清於表面文字就綽綽有餘,哪兒管程朱的深刻思想是什麼,更別提向程朱所提出的去做一個聖賢之人了。陽明非常痛恨這樣的治學態度,他覺得與其看個一知半解,不如不去看,正應驗了一句古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他自己則採取了批判的態度,對程朱哲學中有理有據的地方大加讚賞,對那些只為考試而學的部分則嗤之以鼻。他二十一歲會試落第(即沒考上),別人都責怪他不專心讀書,應該以此為恥。陽明滿不在乎地搖搖頭,笑而對答:「考試又不能考出人的真水平,有什麼可恥的呢?」然後又去博覽他的群書去了。

  第三,支離繁碎。陽明說:「聖人之言,明白簡言。」而今人「使聖人易簡實之訓,反為千古不決之疑。」原來當時的人們對程朱理學沒有標新立異的見解,就只有把一個陳舊的觀點你分為兩條,我說為四條,你解為八條,你還能分為十六條。越說越繁瑣,反而把問題說不明白,天天士大夫們在家中爭得面紅耳赤,還不能分出個高低上下來。陽明看著他們滑稽可笑的樣子,暗暗告誡自己,千萬不能像他們一樣,一定要看真知,尋灼見,不知不覺培養了自己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

  第四,只知不行。當時的學者讀聖賢書只滿足於耳朵聽懂,嘴上能說,根本沒心思去在行動中體現。

  他們嘴上念叨著「仁義理智,吾固有之」,行動上為非作歹,搶取別人財富,看見良家少女便頓起歹心,早將所學知識拋於腦後,陽明對此更是憤恨不已。

  王陽明正是這樣,面對聖人之言,不是盲目相信,而是獨立思考,總結出對自己有用的觀點。王陽明在書海中慢慢長大,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