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第四節 初入仕途 遭人陷害

  弘治三年(1490),王陽明的父親讓王陽明多看經義和八股,以應科舉考試。於是,王陽明白天跟著大夥兒一塊上課,晚上搜集諸子百家的經書,廣泛瀏覽,常常看書直到深夜,有時家人都已一覺醒來,卻見王陽明仍秉燭夜讀。王陽明刻苦勤奮所帶來的長足進步常使別的弟子望塵莫及。

  王陽明二十一歲時(1492年),在浙江參加鄉試,隨後又去京師參加會試,不料卻因思路太新穎,而與程朱理學格格不入,名落孫山。王陽明並沒有灰心失望,又繼續準備。再過三年,繼續進考場。無奈這次,老天爺又沒有垂青這位勤奮的才子,落榜的惡運又一次降臨在王陽明的身上。

  要是一般人,早該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了。這不正類似於我們今天的高考嗎?有的人一次考不上,就自暴自棄,懷疑自己的能力,頓感生活一片黑暗;有的人從此頹廢,無精打采,總逃不出落榜的陰影。千軍萬馬去擠一根獨木橋,難免有人失足落水,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關鍵在於怎樣看待這件事情,是再接再勵,還是萎靡不振?

  王陽明選擇了前者,他認為落榜並沒有什麼可恥的,只能說明你學習中有不足之處,相反,因為落榜而自暴自棄,那才是可恥的呢!不知道讀者能否認同他的觀點,想一想就會發現:有道理!

  於是,王陽明開始反省二十年來的求學生涯,雖然自己讀過許多書,雖博卻不精,很多知識也是一知半解。王陽明恍然大悟,迅速改變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才能將知識融匯貫通,就像人品茶,越品越有味。

  「功夫不負有心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王陽明終於高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後改任兵部主事。他剛剛登第做官,還沒來得及細品金榜題名的甘甜與榮耀,又開始為國事而憂愁,把一腔熱血化成涓涓詩雨而流淌,他在《登泰山王首王》中寫道:

  「我才不救時,匡扶志空大;置我有無間,緩急非所賴。」把自己空有一番報國志卻不被重用的不滿之情刻劃得淋漓盡致。後來,他又經過仔細地調查研究,向皇帝提出鞏固邊疆的「便宜八事」。「一曰蓄材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揖小以全大;八曰嚴守以乘弊。」並對這八條作了詳細說明,所有的材料有根有據,足見陽明為了國家煞費心機。只是辛苦的勞動換來的只有失望,不但皇帝沒有採納他的良諫,反而因為剛剛當官,求功心切,有時話說得太多,常與人衝突,遭到別人的非議。

  年青的王陽明便把視線投向了廣闊精深的大自然,在人跡稀少的深山中尋找生命的足跡,並寫出了大量流露隱逸情懷的優美詩篇,反映了陽明深厚的文學功底。

  《四絕句》:

  人間酷暑避不得,
  清風都在深山中。
  池邊一坐即三日,
  忽見岩頭碧樹紅。

  《化城寺六首》之一:

  化城高住萬山深,
  樓閣憑空上界侵。
  天外清秋度明月,
  人間微雨結浮陰。

  《游牛峰寺四首》之三:

  偶尋春寺入層峰,
  曾到深疑是夢中。
  飛鳥天邊懸棧道,
  馮夷宿處有幽官。
  溪頭晚度千岩雨,
  海月涼飄萬里風。
  夜擁蒼崖臣丹洞,
  山中亦自有王公。

  這一首首優美的詩句連同深山中那流連忘返的景色,仿佛一股清澈的泉水緩緩流過王陽明的心田。在官場上,冷眼惡語曾劈頭蓋臉地向他砸過來,令人難以忍受。與此相反,深山中是一個多麼安靜舒適的場所,這裡沒有衝突,沒有紛憂,沒有束縛,一切都是自行自止,自生自滅,自起自落,一切都保持著自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