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第三節 獨立思考 批判教條

  王陽明立下大志,就開始思考怎樣實現志向,然而現實中的思想領域一團糟,有許多弊端讓人懷疑,到底怎樣區分一個事物的正與錯呢?

  就像我們都知道的孔子的言論,他教化人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學禮無以立。」

  教導人們怎樣學習,怎樣為人處事,這些精闢、簡潔、正確的理論都曾深入人心,也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推崇。

  在明朝,像孔子一樣有著崇高而不可侵犯地位的是朱熹的哲學。他的哲學為什麼能大力推廣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如果有人拿著一塊石頭對你說道:「這是一個雞蛋。」你一定會不無嘲諷地笑他,這人真笨,石頭雞蛋都分不清。可如果你仔細想想,一定會發現其中有點兒問題。你為什麼叫它石頭,因為大家都這麼叫,可如果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叫它雞蛋,恐怕人人都稱石頭為雞蛋了。其中到底有沒有什麼規律呢?

  還有水為什麼往低處流,而不是高處?

  這些古怪的問題可能偶爾也會出現在小讀者的大腦中,其實,早在古代,它們就纏繞著哲學家、科學家,讓他們冥思苦想。

  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經問自己:一個人到底怎樣認識每個具體的事物呢?然後他不斷思考探索,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其實底下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性的,叫「天理」,天理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隨人的意識而改變,天理也是完美無缺的。作為人,本身有判斷事物正確與否的能力,只不過被事物表面的許多紛繞零亂的現象所麻痹,所以人要不斷學習,才能擦去天理表面的雜質,獲得真知灼見。要學習,就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朱熹宣揚「持敬」,要「坐如屍,立如齊,頭容直,足容重,口容止」也就是說,看書寫字的時候應該坐得像僵屍一般端正,站立要像牆壁一樣整齊我們不禁要佩服古人治學態度的嚴謹,要求的嚴格,看來我們今人更該刻苦學習文化知識,才不落後于古人喲!

  可惜朱熹的理論中學習的內容並沒有讓人去探索事物的規律,而是教化人們排除對於物質的欲望,才能認識天理。如果你的生活儉樸,就要培養高尚的道德,而不要整天夢想雞鴨魚肉,升官發財,這些欲望都是罪惡。每個人都應按照自己的等級地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就是有天理;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等級地位不做不該做的事,這就是「去人欲」。

  朱熹舉了一個非常生動淺顯的例子:封建社會不是有界限分明的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嗎?那麼「君臣便有義,父子便有仁,此都是述天地之事」,「物物有分別,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至君得其所以為君,臣得其所以為臣,父得其所以為父,子得其所以為子,各得其利,便是和。如臣處君位,君處臣位,安得和乎?」(《朱子語類》卷六十八)看來,朱熹更加宣傳每個人都應該安分守己,各盡其責,並且在君與臣之間劃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反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差別變不得,「綱常萬年,磨滅不得。」誰也逃脫不了三綱五常的束縛。

  朱熹的理論可說到統治者的心坎裡去了,他們恨不得誰也不造反,誰也不纂權,這樣他們就可以穩坐江山,隨心所欲。這無疑為封建的倫理道德,宗法制度找到了理論根據,為統治者的反動統治找到了公理之處。於是,南宋以後的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推崇朱熹哲學,把它奉為官方哲學,凡是想考科舉,中大官的人都要非常熟悉朱熹所著的《四書》,就算不能倒背如流,也要正背一字不差。

  王陽明所處的時代也毫無例外。統治者大加宣揚程朱理學(即程頤、程顥兄弟和朱熹共同的思想)。

  只是程朱理學已被看成是成名做官的僵化信條,而不是一門學術。於是,讀書人讀《四書》時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很少有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有的人甚至喪失了人格,苦記《四書》升官之後,做出害國害民的事情。

  陽明從小就耳聞目睹了這些假君子,也慢慢悟到了《四書》的害人之處,他不願死記硬背那騙人的條條框框,對於人們都崇拜至極的《四書》也只是隨手翻翻。對於思想權威朱熹的「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訣」這句話也只是試一試,絲毫沒當作不能違背的戒條,後來感到沒用就將它捨棄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