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第二節 胸懷大志 心憂天下

  陽明出生前後的年代,正是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美女歌謠之中,卻又對黎民百姓異常殘酷,今天多收地租,明天又加鹽稅,許多人家都是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沉重的賦稅壓得百姓透不過氣來,與其在家中白白等死不如揭竿而起,起來反抗。於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公元1447年和1448年浙閩地區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公元1464年湖北隕陽地區劉通、石龍起義;公元1499年貴州普安苗族婦女米魯起義;公元1510年河北霸縣劉寵、劉震起義別看陽明幼小,卻非常關心國家大事,看見軍隊連年征戰,不無感慨地對父親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意思是說,現在天下紛然擾亂這麼長時間,就像一個人久病快死亡了,這可怎麼辦呢?與此同時,北方的蒙古族也欺負中原的弱小,不斷侵擾中原。英宗正統年間,過著半牧半獵生活的瓦刺部落部長脫歡向明朝發動大規模進攻,竟然直取皇都,俘獲了當時的英宗皇帝,最後,明朝賠償了數以萬計的金銀珠寶,脫歡才答應退兵。這件事在陽明幼小的心靈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要好好學習兵法,有朝一日為國效忠,趕走那些驕傲自大的侵略者,讓他們不敢隨便輕視中原無人。

  十五歲那年,王陽明又出遊居庸三關。此時的長城內外,硝煙正起。長城以北,少數民族的勢力不斷強大,時常突襲邊陲;長城以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嚴重威脅京師的安全。望著蜿蜒盤旋的萬里長城,王陽明的思緒仿佛飛到了戰火紛飛的殺場,士兵英勇善戰,為國效忠。他要報效疆場的愛國之心激動不已。

  在愛國心的鼓舞之下,十五歲的他冒著危險縱觀險峻的山勢,孤身一人去探尋少數民族部落的情況,只等有一天能率領大軍,衝鋒殺敵時,對敵人的情況了如指掌。

  有一天,在馬伏波廟睡覺時,因為太嚮往「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而還」的英雄氣概,竟然在夢中開始吟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
  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
  六字題文尚不磨。

  王陽明夢想著有一天能身披戰甲,殺敵歸來再往馬伏波,這時早年的兵法都能得以運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有轟雷埋柱的威嚴勢氣。當凱旋歸來再看看當年在廟牆上所題的詩題,怡然自得的心境多麼令人心曠神怡啊!短短一首小詩,透露了王陽明人小志大,要為國家戎馬邊陲,報國立功的遠大志向。

  少年王陽明平時又多住在京師,皇帝的腳下,天天耳聞目睹的是天下大事;聽父親,鄰人談論的多是聖人之言,閒時看書,聖人的言行往往使他恍然大悟,也成了他模仿的對象。漸漸地,有一個念頭在心中慢慢明朗化,要做一個像孔子一樣的大聖人。讀書,講學,傳授弟子這都是次要的,首先要立下成為聖人的遠大志向。

  有一天,王陽明與同窗在京師逛長安街,剛好遇到一個相士。相士一把抓住他要給他看相,還聲稱難得一個好面相,對他分文不收。王陽明一聽,樂了,看就看吧,看你說的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樣。相士仔細端詳王陽明的面色,又讓王陽明伸出胳膊,撩起衣袖,摸摸他的骨質,隨後口中念念有詞,手指也在掐算著什麼。王陽明看著相士的神態,覺得這個相士真有趣,只見相士睜開眼,對他說:「公子此乃福相,終有一日必成聖人,但在此之前,也要經過苦難的磨難。」

  王陽明一聽與自己的心思不謀而合,心境陡高,竟從此深信不疑,如醉如癡。

  難怪有一次,他問塾師先生,天底下什麼是最大的事情呢?塾師先生非常鄭重地告訴他:當然是讀書考試,金榜題名,衣錦還鄉了。王陽明不為所動,也不管塾師多麼嚴厲,反駁說:「其實讀書考試並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應該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塾師大為吃驚,不曾想陽明小小的就這般與眾不同,要知道余姚縣可是「科第最多」的地方,考試升官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於是大加斥責陽明。可陽明卻特別執拗,一點兒也不悔改,他才不怕冒犯塾師呢!

  等到陽明十六歲,覺得自己學業有成,該施展抱負了。當時的他傲視一切,歷史上的帝王宏業在他的眼中更算不了什麼,他在《題四老圍棋圖》中寫道:

  「卻懷劉項當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春秋戰國,劉邦、項羽苦戰五年,謀略過人,雄壯異常;戰火千里,屍骨成山;血流成渠,留芳百世。劉邦的一首《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被多少文人志士反復吟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垓下歌》)這兩首詩也激勵了多少文人志士以他們為榜樣,可這一切,在王陽明心中還沒有一盤棋重要,可見他的志向有多麼遠大,王陽明以為:做就要做聖人,其餘的事情都不值一提。

  王陽明不僅在言談中表達志向,在行動上更是有驚人之舉。才十五歲就屢次上書皇帝,獻平定農民起義的計策。只可惜當時的皇帝昏庸,看都沒看王陽明寫的奏摺,就將它扔在一邊兒,才免卻給王陽明帶來的殺身之禍。

  王陽明的父親心裡很為他擔心,斥責他太狂,有一天一定要遭受打擊的。

  王陽明早已被他遠大的志向弄得如癡如醉,竟然將他的終身大事都忘記了。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陽明十七歲。陽明的父親見兒子已長大成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於是為他選賢慧貌美的表妹諸氏為妻。選定良辰吉日,王家張燈結綵,一片喜氣洋洋。王父催促陽明趕快穿戴整齊,去洪都(今南昌)接親。剛剛步入人生道路的王陽明,對婚姻既不理解,又無情調,一心只惦記著怎樣成為聖人,也就無所謂地騎上馬便走。在路上偶遇一道士,王陽明興致大起,與道士對坐,開始大談養生之道,早已將新娘拋之于腦後。在家中等待迎親的岳父左等他不來,右等不見人影,再也坐不住了,就派人去尋。等到找到已是第二天清晨,王陽明還坐在那兒,聽得津津有味呢!

  「立志」是一個人成長要走好的關鍵一步,它樹立了人生大的方向。在志向的引導下,一個人才能勤學苦讀,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勇往直前地追求心中的燈塔。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十六歲就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的大志,毛主席年青時也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言壯語。而王陽明的聖人之志無疑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他過於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為日後埋下了禍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