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少年的求學生涯

   §第一節 少年聰悟,敏而好學

  王守仁,字伯安,是浙江余姚人,他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9年),青年時,全家從余姚遷至山陰(越城),他在距越城不遠的會稽山陽明洞邊蓋了一間茅草屋,於是自稱陽明子。後來這個號淵遠流長,學術界又稱王守仁為王陽明。

  王陽明從小就資質過人,非常聰明。傳說他五歲那年,他的祖父見他一個人在屋中念念有聲,非常奇怪,暗自思量:「這孩子在屋裡搗什麼鬼呢?」當他仔細一聽,竟是平時自己讀過的書,陽明背起來一字不差,全當嬉戲玩耍一般。

  祖父大為驚奇,裝做生氣的樣子問他:「你什麼時候偷看了我的書?」陽明見祖父生了氣,只好如實回答:「我沒有看您的書,只是聽著您讀的時候慢慢記下來的。」祖父大為高興,料定陽明長大後必有大的出息,更加悉心教他念書,這也足可以看出王陽明兒時記憶力驚人。

  王陽明十一歲時,祖父帶他去北京金山寺遊玩,大家遊興正濃,興致正高時,客人請他的祖父賦一首詩來助興,他的祖父冥思苦想,卻不知如何下手,在旁的王陽明趕忙解祖父的圍,說:「平時祖父曾教過孫兒,這樣的詩句還是讓孫兒來對吧!」隨之一首詩脫口而出:

  金山一點大如拳,
  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
  玉簫吹徹洞龍眠。

  祖父和客人見他才思敏捷,妙語連珠,不禁大為驚訝,又出了一道題考他,王陽明張口又是一首:

  山近月遠覺月小,
  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還見山小月更闊。

  年僅十一歲的稚童,吐詞就如此豪邁不凡,將人比作天,還要登高台吹簫賞月,詩句不僅有氣吞山河的氣勢,而且富有耐人尋味的哲理意境。

  少年聰悟,為以後的深入求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如果因此而得意洋洋,不求甚解,就將和王安石筆下的仲永一樣,慢慢地懶惰、遲鈍,而同庸人相差無幾。

  王陽明正是在祖父的教導下,博覽群書。從孔子的《論語》,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到唐朝的律詩絕句,宋朝的詞,還有儒教,道教的教義,王陽明都如饑似渴地讀著,他真恨不得讀遍天下之書,瞭解世人深的思想。

  在書的海洋中,王陽明尤其喜愛兵法,對《孫子兵法》更是愛不釋手。每逢家中宴請賓客,陽明從來不到處走動,像父親一樣給眾人敬酒,他悄悄地取來許多果核,把果核當成士兵,與別人擺起了兵陣,要知道這些果核都是他專門收集的呢!你擺一個龍門陣,我用八卦陣來克你,常常是客人的兵陣才擺出來沒一會兒,王陽明沉思片刻,便已想出了克敵的陣勢。

  偶爾想不出來,他就會纏住客人,讓別人把這個陣勢的來歷、制法、優勢講個清楚。王陽明常常樂而不疲地做這個遊戲,為此也沒少挨父親的罵,父親總嫌他打擾了客人。

  平時,與小朋友玩的時候,王陽明也是滿肚子小故事,大夥兒都稱他「智多星」,夥伴們常常坐在他的周圍,聚精會神地聽了一個又一個。而王陽明講得最多的也是孫子。他特別佩服孫子的聰明才智。有一次,他給小夥伴們講了一個孫子出山的小故事:話說孫子和他的師兄龐涓跟著師傅鬼徒子學習有四年之久,他們倆都想下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就去稟告師傅。鬼徒子一聽,笑著對他們說:「學習四年是否學有所成呢?我得先出個題考考你們,誰通過了就可以下山。」自以為是的龐涓這下可高興了,這還不簡單,就是答道題嗎。他催促著師傅快出,而謙虛的孫子在旁默不作聲,鬼徒子說道:「我現在坐在屋內,誰能讓我走到屋外就贏了。」龐涓想顯示一下自己的聰明才幹,不等師傅話說完就用開招術,騙師傅說房子要著火,拿走吃的,龐涓想師傅餓了就一定會出來什麼招術都用上了,就差點兒把師傅砍一刀,橫著抬出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