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王陽明 | 上頁 下頁 |
前言 |
|
話說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天下大旱,顆粒無收,百姓生活貧困,叫苦連天,有的人家竟沒米揭不開鍋,只盼皇帝能想民所想,急民所急,提出措施救助百姓。誰知皇帝懦弱無能,整天只知在後宮嬉戲享樂,不僅沒有減輕農民負擔,反而加重地租、賦稅。老百姓一見天天登門逼債的官吏,只有東躲西藏。終於,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忍無可忍,組織起來反抗朝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潮起潮落。一年之內,就爆發了貴州普安苗族婦女米魯起義,河北霸縣劉寵、劉泉起義。偏偏國家的軍隊又是好久沒有操練,士兵懶散,毫無鬥志,刀槍上竟然都起了鏽。 面對天下大亂,江西有一個藩王開始動起了壞腦筋。這個藩王就是甯王朱宸濠,他原本是皇帝的表親,被派往江西管一方水土。「天高皇帝遠」,野心極大,又被人奉承慣了的甯王慢慢做起了他嚮往已久的「皇帝夢」。甯王暗暗思忖:「俗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明武宗昏庸無能,也在皇帝的寶座上坐了六七年。現在你大勢已去,我是甯王,咱們也該比劃比劃,誰勝了江山就該歸誰,這才是天意啊!」 甯王朱宸濠打定主意後,便開始招兵買馬,儲蓄糧草。每天雞剛打鳴,就整頓軍隊,開始操練。軍隊中紀律嚴明,獎罰制度分明,士兵們練習得也非常認真,絲毫不敢馬虎,只等來日沖進皇宮,一舉生擒了明武宗。甯王朱宸濠欲謀反的準備工作更是在秘密地進行著,不敢走露半點兒風聲,否則就得滿門抄斬,株連九族。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八年已經過去。 遇事考慮周到的甯王朱宸濠望著練兵場上訓練有素、鬥志昂揚的士兵,糧倉裡屯積的數以萬計的穀物,平日緊繃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甯王的心裡甭提多高興了,仿佛已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正對著腳下成千上萬,畢恭畢敬的臣民威嚴地發號施令呢!甯王美夢做得都快要飄飄欲仙了!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六月,宗藩甯王朱宸濠準備就緒,在南昌公開叛亂,率領十萬大軍自丘西東下南京,浩浩蕩蕩地向京師開進了。一路上,甯王壓根兒沒把皇帝的軍隊放在眼裡,每到一城池,甯王就派四千精兵勇將以快速、勇猛的陣勢去會城中的遊兵散將,每仗必勝,甯王軍隊士氣大振。與此恰恰相反,守城的軍隊早已聞風喪膽,打又打不過,「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逃跑,投降的人卻不少。只苦了城中的老百姓,還沒來得及離開家園,就被甯王的士兵殺了個大半,他們燒房子,搶糧食,無惡不做。 就這樣,甯王一路廝殺,日日進逼,眼看著就要殺到天子的腳下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單說皇帝這邊兒可差點兒被嚇破了膽,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已弄得皇帝焦頭爛額,現又突然冒出個實力強大的甯王,這可怎麼辦?「誰為孤去討伐叛賊?」此言一出,滿朝大臣皆面面相覷,唯唯諾諾,大臣們早已被甯王的陣勢嚇怕了,跑還來不及呢,誰又敢再去送死?明武宗眼看著眾人在關鍵時刻像縮頭烏龜,而江山又危在旦夕,急得飯不能下,夜不能寐,成天哀聲歎氣。就在這時,老臣楊廷和舉薦一人,說此人謀略過人,膽識卓越,有輔佐周武王的薑子牙、三國武侯諸葛亮的雄才韜略,只有他才能平定甯王之亂,解皇上心頭之患。滿朝文武大臣皆點頭稱是,都提議讓他領兵出征。皇帝心裡懷疑了:這位能讓滿朝文武刮目相看的人是誰呢?他真有眾人說的這般「出神入化」嗎?他——就是本書要講的明朝著名大哲學家,當時任左僉都禦史,右副都禦史的王守仁(曾因在會稽山陽明洞邊蓋過一茅屋勤學苦讀,自稱陽明子,後來學術界普遍稱王守仁為王陽明)。 王陽明接了聖旨後,只率領了三萬人馬就立即起兵討伐甯王。在強弱懸殊很大的情況下,他仔細分析敵我戰況,制定了一套非常縝密的以少勝多的方案,在與甯王軍隊首次交戰中,他利用甯王軍隊舟車勞頓,不能馬上作戰的劣勢,率領精兵強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夜襲甯王軍隊,甯王的士兵因白天忙於趕路,早已人困馬乏,支起帳篷便呼呼大睡了。一向所向無敵,不可一世的甯王哪裡料到皇帝也有這樣神速的軍隊。 有的士兵還在睡夢中,有的士兵還沒來得及穿衣服,就被這些「天兵天將」殺了個落花流水,逃命都顧不上,還哪有時間反攻呀!開戰第一仗,王陽明就大獲全勝,使甯王的士兵一聽王陽明三個字就聞風喪膽。 接下來的幾天,雙方都戒備森嚴,不敢有一絲怠慢。一日,王陽明夜觀天象,斷定明日必天色昏暗,霧氣籠罩,但中午時分,天氣會放晴一陣兒,這正是設下陷井,生擒敵人的最佳時刻。於是王陽明審時度勢,尋找有利地形,設下埋伏。第二天大早,王陽明使人高掛討戰旗,左右兩邊各派十名擊鼓手,擊鼓助威。在鼓聲震天之中,士兵個個精神抖擻,勢氣大振。 王陽明親自在陣前聲討甯王,斥責甯王反叛實為不忠不孝,上愧對列祖列宗,下愧對黎民百姓,讓甯王順應天理,早些投降,以免自取滅亡。甯王被罵得滿臉通紅,無奈天色昏暗,不敢出兵,只氣得咬牙切齒,恨不得一個箭步沖上去,取了王陽明的首級。好容易熬到中午,天色放晴,甯王料定不會中王陽明的圈套,急率一隊人馬殺了出來。王陽明假裝失利,邊打邊向軍中退,甯王早已殺紅了眼,又不用顧忌中圈套,怎肯讓王陽明這麼輕易地回去,不加思索地驅馬來追。 眼看著王陽明的首級就要成為甯王的囊中之物,忽然天色大變,剛剛還升得老高的太陽被烏雲遮住了面孔,眼看就要有傾盆大雨。南方夏日多變的天氣,甯王怎麼曉得,只覺得眼前一陣兒模糊便不知王陽明去向何方。甯王又不熟悉周圍的地形,頓時亂了手腳,只聽周圍鼓聲大震,士兵的呐喊聲此起彼伏,只見塵土飛揚,亂箭飛射,好像有千軍萬馬在眼前晃動。甯王一陣緊張,也顧不上周圍是自家還是敵家人馬,亂殺開來。 待筋疲力盡時,才發現自己在原地打了個轉轉,周圍全是剛才自相殘殺的自家士兵的屍體,而王陽明的軍隊在高高的山谷之上,其中有一員大將,身披戰甲,正對著他樂呢!定睛一看,正是左僉都禦史王陽明。「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甯王恨不得一下飛出深谷,再與王陽明決鬥,這樣神使鬼差地中了王陽明的圈套,他心裡才不服呢!只聽王陽明不無風趣地說:「讓你投降你不降,現在成了井底之蛙,我可幫不了你呀!」甯王見無路可逃,仰天長歎:「我甯王素以用兵神速,變化多端著稱,想不到今天卻栽在這裡,此命休矣。」說完刀就往脖子上抹。王陽明早已料到他會出此招,一箭射去,正中甯王右手,只聽「哐啷」一聲,甯王寶刀落地。可憐野心勃勃的甯王還未到京師,就被王陽明制服,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只有坐以待斃。 就這樣,「擒賊先擒王」,王陽明一舉生擒了甯王。甯王的士兵死的死,傷的傷,活著的又「群龍無首」,再英勇也無人調遣,只好乖乖地投降。好厲害的王陽明,從開戰到甯王中計,整整二十二天,王陽明就運用聰明才智將這場蓄謀八年之久,震動朝野上下的大叛亂徹底平定。這充分顯示了王陽明的足智多謀,用兵如神。 然而,像這樣大的「事功」在王陽明一生中決不止一次。據專人統計,王陽一生共建有八大「事功」: 出奇制勝,以少勝多地平定「漳州寇」;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內外夾擊地平定「大庾寇」;以理服人,勸首領歸降而平定「橫水、左溪寇」。除此之外,還順利地平定「岡寇」、「田寇」、「大利寇」、「八寨寇」。 王陽明為明王朝屢立奇功,「事功」卓越,地位顯赫,官職也升任南京兵部尚書,被皇帝封為新建伯,在朝廷上下極有聲望。 如果王陽明僅以「事功」聞名天下,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將才也有千千萬。而後人更關注的是王陽明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殊不知,他是我國歷史上極有成就的哲學家之一,他開創的心學體系成為整個中國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為封建社會後期異端思想的產生、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不拘泥於官方的意志,不是因為皇帝怎麼說就不加思索地全盤接受,而是富有創造精神,在生活中不斷體驗,用生命的智慧去駁斥當時被稱為「聖典」的程朱理學的弊端。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宇宙觀,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讓貧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壓迫的間隙也能喘口氣,不是總為皇帝做牛做馬,而自己一無所獲;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總結前人的精華,為後人指出一條認識問題的最佳途徑,那就是既要從書本上去學知識,更要在行動中不斷實踐;王陽明晚年總結而成的「致良知」的修身論,更是集多年思想於一體,吸收久負盛名的佛教、道教、儒家的充足思想養料,提倡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這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有它非常寶貴的利用價值。 除此之外,王陽明還勤勤懇懇,不知疲倦地教授弟子。上到宰相徐階,下到普通的農夫、鹽丁都是他忠實的學生,真可謂「桃李滿天下。」授的知識內容也是非常豐富,包羅萬象。大的方面有為君的治國之道,抵禦敵人的戰術戰策,百姓豐衣足食的一套方法;小的方面不僅有幾千年來爭論不休的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還有個人如何立志,勤學苦讀,事半功倍學業有成的方法,甚至針對大家都頭疼的考試,王陽明也用「四秘訣」的形式詳細地論述考場上怎樣沉著應試(具體內容將在第四章具體介紹)。這些知識,在王陽明那裡都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淺顯易懂。學習它們的人都會有相見恨晚之感,也頓有感悟:原來學習並非死學苦學,它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門道呢! 可又有誰知道,王陽明「事功」、學術、教育方面成就的取得,並不是一帆風順,曾經歷盡滄桑,吃盡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年青時曾遭當時丞相劉謹的迫害,被重打四十大棍而發配到地遠偏僻的貴州龍場。龍場缺衣少食,渺無人煙,連住的房屋都沒有,王陽明也差點挺不過去,客死他鄉。好容易挨過三年,直到劉謹死後,冤屈才得以昭反,無奈只當了江西廬陵縣的一個小小知縣。後來因為在戰場上異常勇猛,謀略過人,才得以步步升遷,本想苦盡甘來,過兩年平靜的常人生活,享受人間天倫之樂,哪知又招來了許多人的嫉妒,屢屢遭人誣衊。打了勝仗凱旋而歸,部下不但得不到任何獎賞,還有人為此傾家蕩產,冤死獄中,王陽明本人也曾經為此,兩年不得重用。 晚年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在平定農民叛亂的路上。 這些苦難,對常人來說,能順利應付過去就已經很不簡單了,而王陽明不僅應付自如,還著書立說,建立「事功」,這需要多麼頑強的意志和靈活多樣的處世技巧啊! 王陽明深受世人的愛戴。在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陽明因肺病加重而亡時,全國上下都痛哭流涕,哀歌聲震撼山谷,甚至有人要當場自刎,永遠陪伴這位讓人敬佩不已的大哲學家。在後世,王陽明的思想、學說更是淵遠流長,深受後人的矚目,研究他的學術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在我國,維新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為探索救國之路的孫中山都曾潛心研究過王陽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讚賞王陽明的教育思想。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少年時就曾讀過王陽明的《王陽明全集》、《傳習錄》,並逐句逐字做了批註,後來對王陽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與創新,結合中國的實際,領導中國革命從失敗走向勝利。王陽明的學說更是漂洋過海,從古老的中國走向世界。日本一位八十三歲的高僧拄著拐杖顫悠悠地把陽明學說帶回日本,沒想到竟風靡一時,學者雲集,還分成了不同的學派,陽明學說更是間接地為日本明治維新起了思想上的鋪墊作用。高鼻子、藍眼睛,不屑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歐美人在本世紀,也出奇地對陽明學說著了迷,竟還要遠渡重洋,來拜訪王陽明的故居,頗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勢頭。 就在世人都對王陽明異常關注的同時,我們也不禁陷入思考:王陽明真有這麼「神」嗎?他為什麼能夠建立顯赫的功勳,創立獨具特色的學說,面臨不測的災難而有條不紊,安全渡過呢?是他天生就比別人聰明嗎?是真的一直有神靈的保佑嗎?還是他勤奮好學,不斷積累知識,培養出較強的應事接物能力?要想找出正確答案,我們還得對他的一生做具體地分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