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七


  十月二十二日,吳水師將軍巴養元、薑義等人率船二百五十艘,進攻陸石口,被清軍擊敗;二十九日,清軍進擊嶽州,破吳軍萬餘。吳軍出擊目的,是打通道路,取得糧食支援。九月初吳軍取糧成功,據降人說,取到的糧食也僅能支持到十一月。【《平定三逆方略》,卷78,8頁。】在聖祖的嚴督下,清水陸加緊對嶽州的圍困。十一月初旬,湖水乾涸,清軍移泊大小布袋口,繼續以水陸圍困,絕嶽州糧餉。湖廣總督預先購買了數千根木頭,打樁做牌,攔截上流,防吳水軍出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82號。】岳州城內糧食來源已絕。十一月初,岳州吳軍水師傾巢出動,意在疏通糧道,進攻柳林嘴,激戰不已。另有一支五千吳軍從陸上進攻,從高家廟渡口進攻陸石口營,清軍奮力阻擊。【《清聖祖實錄》,卷78,8頁。】清軍在湖上「頻頻出戰」,炮多損壞。「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察尼要求增發江南子母等炮一千。在高家廟、君山陸地設營,應調荊州水師營總兵張忠及其標下兵赴嶽。聖祖一概應允。

  洞庭湖每年至冬季水量減少,乾涸,部分湖段露出陸地,不能行船。清軍以水陸相接,湖水乾涸,兵營彼此隔絕,兵力又感不足。察尼請求增兵。議政王不同意,而聖祖為攻取嶽州,仍然同意。指示將岳樂增援永興的兵每佐領出二名可撤到岳州,長沙方面戰事稍緩,可發每佐領兵二三人增嶽州,江西總督董衛國標下官兵可選調二千五百人,就近由銅鼓經武昌,赴嶽州,立營於要地,都聽察尼指揮。【《清聖祖實錄》,卷78,10頁。】董衛國表示,他願率標兵五千,再調江西各營兵數千援嶽。聖祖嘉許。【《清聖祖實錄》,卷78,20頁。】此次續調兵計一萬八千人。【《清聖祖實錄》,卷79,4頁、7頁。】看來,聖祖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把各處兵力傾注于嶽州一地,以求全勝!至此,清兵集結岳州已達十萬左右。

  康熙十七年十二月中,三桂遣援兵救嶽,「勢甚猖獗」,見清軍水陸封鎖嚴密,「不能飛渡」,於是敗回,「而嶽逆在城饑饉日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82號。】據隨軍的官員宜昌阿報告,清軍已截獲吳應期與各處往來的文書。內容都是呼叫救兵、運送糧餉。說明嶽州城糧食已斷,從嶽州「相繼歸誠」的吳將士也證實了絕糧的悲慘境況。【《清聖祖實錄》,卷78,20頁。】吳軍將士繼續潛逃投清,至年底,嶽州城內吳軍遊擊劉鵬等文武官員七十五人接受招撫,投奔了清營。【《清聖祖實錄》,卷79,3頁。】

  吳應期所屬將士大量叛逃,他的軍事力量正在迅速地土崩瓦解。他感到再也支撐不下去了,也不能束手就擒,惟一的辦法,只有逃跑。康熙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天還沒亮,已約降的叛軍官兵及家口數千有餘,分乘烏船十餘隻,小船三十餘隻,在前去接引的清將引導下,開到高腳廟一帶登岸,事先清兵已在岸上站隊迎接。同一天歸降的,還有吳軍總兵官王度沖、將軍陳珀等,各率舟師來降。到晚上時,只見城內四處起火,「賊眾沸騰」。原來吳應期於下午四五時率餘部約有數萬人出城,丟棄岳州,向東南方向逃遁。清軍急忙追逐二百餘裡,因沒攜帶炊具而還軍。次日,即十九日晨,蔡毓榮、桑格等率清軍浩浩蕩蕩開進嶽州城。

  嶽州這座堅城,在吳軍堅守下,歷時五年,終被清軍收復。聖祖在報捷奏章上批道:招降偽將,「恢復嶽州府城知道了,兵部知道」以上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82號、1679號,參見《清聖祖實錄》,卷79,7~8頁。】。雖說件喜事,聖祖並不那麼高興。因為他數年來一直關注此城的收復,而他的將領們遲遲不進兵,致使這個勝利來得太遲了。他也明白,投入這麼多兵力、沒有攻下城,而是叛軍主動撤離,竟讓吳應期攜眾逃跑了,不過是得了座叛軍「所棄之空城」罷了。

  為此,聖祖大為惱火,斥責貝勒察尼失計,【《清聖祖實錄》,卷79,16頁。】聖祖說的「失計」,是指察尼這些將領不懂軍事,讓吳應期率數萬人在眼皮底下安然逃跑了!這支有生力量沒有被殲滅,勢必加強其他戰略據點的防禦,將給清軍的下步行動造成很大困難。話雖是這麼說,畢竟得到了一個戰略要地。正如他曾指出的,長沙與嶽州恰似兩足,若斷其一足,吳三桂就不能自立。從這個意義上說,嶽州之得,對全域的影響是重大的。所以,聖祖從心裡還是感到安慰。他「特賦長歌,以舒其懷」:

  聿予涼薄蒞洪荒,遂使巨慝亂天常。
  東南黎庶苦紛擾,幾年戍馬蹂疆場。
  臨軒重簡親藩出,軍威萬里風雷激。
  肆虐原因討不庭,專征大義昭星日。
  臥榻安容有悖狂,太阿豈好弛紀律;
  再敕元臣佩虎符,戈茅劃地生寒栗。
  鐵騎驍騰擁楚雲,霓旌閃爍連江濆,
  七澤三湘據衝要,樓船壁壘屯諸軍。
  一時將士盡忿激,人人都願成功勳。
  懸知叛逆眾所惡,直須吹氣清妖氛。
  顧此生靈負何罪,流離轉徙多饑餒,
  處處田疇荒不耕,年年桑柘無人采。
  聞說荒榛遍野廬,還傷老弱填江海。
  每念邊陲一憮然,立身天地慚三宰。
  未忍加兵戕我民,深宮宵旰勤五載。
  五載躊躕常恭默,會當滅此乃朝食!
  旗卷閩疆甲士降,陣開百粵堅城克,
  已見懷光伏冥誅,更看元濟成俘馘,
  鼙鼓旌旄定岳陽,指顧能收六詔煙,
  宣恩早布招徠德,書奏傳來慰兩宮,
  義安社稷開鴻濛,翼翼小心恒敬慎,
  敢忘繼述在朕躬!期與宰司百職事,
  共相砥礪克厥終。

  【此詩系聖祖《為收復嶽州作》,轉引自《康熙詩選》,18~20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這首詩寫于收復嶽州之後,詳述吳三桂發生叛亂和朝廷征討的經過,描寫了八旗將士奮勇作戰,捷報頻傳的生動情景。詩中也透露出作為帝王的聖祖,對百姓遭受戰爭災難的同情。全詩洋溢著喜悅的心情和奪取全勝的堅定信念。感慨激昂之情,溢於字裡行間。

  戰局的發展,果如詩中所預料,吳軍退出嶽州,恰似海水退潮,不可抑止。長岳決戰,只決于嶽州,而全域迎刃而解。岳州之戰,敲響了吳氏政權的喪鐘,以此為開端,便開始了吳軍大潰退。直至最後徹底傾覆!

  十八、衡州暴亡

  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之事,而死亡卻是人生的終點。吳三桂作為一個人,終不免一死,這是毫無疑問的。人之死,有各種各樣的死,有的死得壯烈,有的死得悲慘,有的死得安詳而幸福,等等。以其死所,有的死於疆場,有的死於病榻之上,有的死於江河湖海之中,有的死於意想不到之處。以其死因,又有千差萬別,不一而足。關於三桂的死,前文僅提及一句,這裡還得從頭說起。

  吳三桂的一生,的確是轟轟烈烈,非同凡響。遙想當年,他意氣風發,英武俊逸,馳騁於塞外遼西大地,為明朝衝鋒陷陣,毫無懼色;引清兵進關,南北縱橫,勢無阻擋,伴隨著馬蹄的奔馳聲,他飛速地走向人臣的權位的頂峰!他光芒四射,燦爛輝煌,像一顆耀眼的明星,為時人所企望!他的一生,竟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軍事戰場是他人生活動的舞臺。他扮演的是同時代人不能替代的角色,這使他一生的經歷,充滿了驚險傳奇甚至多少有點浪漫的色彩。可是,到他死亡來臨時,與其繪聲繪色、威武壯烈的一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死得很淒慘,是在心非所願,異常愁苦中死去的,或者說,是懷著滿腔悔恨離開人世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