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三六 |
|
當吳軍處於鼎盛之時,清統帥部的諸如此類的佈告和招撫,只能被對方視為無稽之談,不會引動多少人的心。可是,當形勢急轉直下,人們都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就不能不認真對待清統帥部的勸誘和招撫,是否有道理,是否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始悔前事之非,極欲尋找新的出路,因而清統帥部的政治攻勢才產生出更大的影響力。 清軍統帥部還及時地利用已被招撫或主動投誠的原吳軍將官做典型人物,以他們的實際向吳軍勸說更有說服力。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剛投清不久已受封「建義侯」的林興珠,就以侯爵的身份,發佈告示,以自己現身說法,鼓動人們投降清朝。 他寫道,當年他守辰州,三桂兼程突逼城下,他的士卒解體,孤城無援。他想到,徒死無益,不如忍辱以圖後舉。五年以來,無日不以殺賊立功為念。接著,他對三桂於三月在衡州即位予以憤怒聲討,指斥三桂「惡貫滿盈,天人共憤」。他不能與鳥獸「一日同居」,故「捐棄妻子毅然渡湘(江)」,早已把家置之度外。以下,他更具體說明三桂已是窮途末路,亡在旦夕。岳州的吳應期被圍日久,旦暮就擒,廣西的吳世琮孤軍深入,自投陷阱;劉之複告急於彝陵;吳國貴牽制於虎渡口;高啟隆久困于長沙。三桂糾集餘燼,謬作困獸之計,日覆敗亡逃竄,退守耒陽。 三桂所有之眾,已屈指可數:彝陵之兵不過五千,松滋、虎渡、石首未滿萬人,嶽州水陸多可萬五千人,其餘如長沙數千,湘潭幾百,淥口寥寥千餘,衡州合數偽將軍之眾,不滿兩萬,廣西兼孫延齡之兵也不過萬餘。通盤計算,兵力不足以當「天朝」一旗之旅,況且處處告潰,被創一年,開三年的稅征,民不聊生,每月給五百錢,兵無宿飽,今日事勢已成瓦解。他號召被脅的將士、百姓,當此「逆賊」危機之秋,正當立功自新之良機,或擒斬「老賊」(指三桂),「以膺分茅之寵」,或「剪其羽翼,率眾輸誠」,或投獻郡邑,納土來歸,「皆當榮封侯爵」。最後,他總結上述情況,指出:「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況三桂以逆犯順,以臣背主,其亡固可以翹足待也。」在佈告署明年月日之後,又補充一句:你們久有斬吳應期之心,倘能殺此賊來投,定不失公侯之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385號。】以此補充句來看,這份佈告,顯系草稿,在取得清軍統帥同意後,再抄寫傳佈出去。 林興珠所說的這些話,並不都是實話,如說他違心降吳、自願「捐棄」妻子投清等情節,與事實不符。再如說到各處吳軍目前兵數,大大壓縮數字,實際上,吳軍還沒到如此窮絕的地步。這些都無關宏旨,舉凡政治鬥爭的需要,不過達到宣傳的目的,人們不必去追究事實的真偽。但他的佈告是寫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吳軍確已處於敗亡前夕,因此,他指出的吳軍危機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實際。 清朝的政治攻勢,增大了吳軍內部的離心力,據林興珠所提供的吳軍內情,「逆賊俱無固志」【《清聖祖實錄》,卷72,22~23頁。】;又據投奔清朝的吳將訴說,吳應期「殘忍擅殺,遂致人心解體,望風歸命」【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79號。】。據當時報道:繼林興珠叛逃後,還有岳州的吳軍總兵官陳華、李超等投誠,其後,「陸續投誠」的絡繹不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79號。】克取嶽州的條件與時機已趨於成熟。 林興珠於康熙十七年三月降清後,立即獻破嶽州之策。他根據清軍船隻甚多,提出分一半船隻停泊君山,以斷常德之道,餘船泊香爐峽、扁山、布袋口諸處,沿九貢山陸路立營,截斷長沙、衡州之道,可阻塞岳州吳軍陸上交通。即使城內有糧米,而薪芻器用必致乏絕,可不戰而使之斃命。安親王岳樂將此水陸部署向聖祖報告,當即批准,特別囑咐:水陸大軍進攻嶽州,既克之日,乘虛速取常德、澧州等城,「勿令賊得為備」【《清聖祖實錄》,卷73,14~15頁。】。 清軍即按上述方針迅速佈置,並於五月十八日由「安遠靖寇大將軍」尚善、湖廣總督蔡毓榮、提督桑格等統帥水師,浩浩蕩蕩駛入洞庭湖,發起對嶽州的總進攻。數日來,與吳軍水師對抗,大小十余戰,屢挫吳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82號。】六月三日黎明,吳水師乘風而來,攻擊柳林嘴、君山兩處清軍水師。清軍各路兵船一齊出動,分道迎擊,用炮不斷擊沉吳船,擒斬吳將官兵丁,終將其進攻打退。【《清聖祖實錄》,卷74,10頁。】 在發起總攻前夕,清統帥部加緊做瓦解岳州吳軍的工作,爭取更多的將官兵丁投誠,這樣,可減少進攻的對抗力量。他們「大書告示,廣布皇仁,更屢次密書懸置高腳廟地方」,向據守此地的吳水師將官陳碧等人「曉以大義」。他們還叫陳華、李超等已降的將領直接到城前,「高聲傳喻」清朝對他們的政策。陳碧認真考慮後,決定投誠。同時又有吳軍兵士及家屬一千余口背吳投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1679號。】 至康熙十七年七月,清水路圍嶽州,而九貴山尚未駐兵,吳軍仍能往來此地,以通樵采。聖祖派到嶽州清軍營中督察軍事的詹事宜昌阿報告說:如岳州不下,長沙無船可用,而荊州清兵也不能渡江。應固守長沙、荊州,調余兵困嶽州,使之內外不得通,斷其樵采,吳軍困窮,約十月內外,似可克復。聖祖指示:嶽州為湖南咽喉要地,必恢復此地,圍攻長沙及荊州的兵始能前進。大將軍順承郡王所部兵數不少,攻取嶽州,「事關緊要」,再增兵助圍,原調江西的陝西兵攻赴岳州、河南巡撫董國興可遣標下兵一千五百人、安徽巡撫徐國相遣標下兵五百人,令賢能官統領,都赴嶽州,還有原軍四千人也同往嶽州。此諸路兵抵達,可於九貴山設一營,只要有機可乘,即進兵攻取。【《清聖祖實錄》,卷76,6~7頁。】 儘管聖祖在岳州原集兵力達到六七萬人,備船數百隻,軍需山積,糧餉也足,可是嶽州遲遲不下。至八月,聖祖看到諸將軍「破賊無期」,又擔心滿兵不耐水土,因而挫折銳氣,再也按捺不住,說:「今日之事,嶽州最要,不可不速行攻取。」提出他要親統六師,「躬行伐罪」。但議政王會議不贊成聖祖親征,極力勸阻。【《清聖祖實錄》,卷76,6~7頁。】這反映了聖祖對他所遣將領不用力攻戰的不滿情緒,等了幾年,還未見攻取嶽州的行動,他已等得不耐煩了!聖祖正欲親征嶽州,忽然傳來吳三桂已死的消息,才改變主意,取消親征之議,指示前線各將軍:吳三桂已死,「賊必內變」,各路大軍要乘時分路進剿。他下達指示,新代行剛死去的大將軍尚善的貝勒察尼等人,「務水陸夾擊,速取嶽州」【《清聖祖實錄》,卷76,16頁。】。 清軍從五月進入洞庭湖,至九月初,已達三月余,小戰屢次,吳軍未受大挫,也不敢傾巢出戰,而清軍仍沒有把城緊緊圍住。問題是,清將領臨戰怯懦,不敢迎戰。九月初,一隊吳軍乘船僅二十餘隻,赴湘陰取糧米和火藥,所經清副都統德業立和提督周卜世的防區,有船一百三十只,竟不敢攻擊,任其出入!聖祖得報,將二人革職留任,效力贖罪。將軍鄂內總統軍師,身為主將,卻用「庸懦之徒」,致誤大事,待事平之日,「從重議處」。【《清聖祖實錄》,卷77,12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