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四


  岳樂軍紮營于長沙東,官山的後面。官山在長沙與瀏陽(今仍名)之間。自城北鐵佛寺後佈陣,至城西南,成半圓形,分兵十九路,綿延數十裡。三桂軍出城西佈陣,給營嶽麓山,橫亙數十裡,軍容之盛,為近古所未見!三桂欲親自同安親王岳樂決戰,諸將苦苦勸住,都表示誓死奮戰。三桂坐在譙樓上,親自觀戰,並命梁質人也立於城上,親眼看看吳軍將如何擊敗清軍。

  戰鬥開始了。三桂大將王緒先決陣,沖入清兵營中。清軍合圍,把王緒部數千人圍了數重。吳軍的旗幟已淹沒在數萬清軍的包圍中,也聽不到擊鼓鳴金聲。城上人都大驚失色,三桂也很驚慌,以為王緒和他的部眾全部覆沒。正在驚疑不定,忽聽火槍連發,就像驟急的鼓聲,白刃排空,濤翻雪舞,呼聲動天地,只見清騎兵紛紛墜馬,王緒和他的將士奮力衝突,銳不可當,沒有敢抵擋的。三桂的侄兒吳應正、大將馬寶、夏國相等一齊沖出搏戰。正酣戰中,應正忽中流矢落馬,夏國相力戰,把他救起歸營,清軍趁勢追至城下,忽然沖出一隊巨象,把清軍的陣勢衝垮,沖到前面的清騎兵都被象群踩倒在巨掌之下。清軍見勢不妙,紛紛敗退。原來,三桂事先在城下設下埋伏,一群四十餘頭大象伏于山岡下,如清軍沖來,即讓大象出擊。清軍沒有提防,吃了大虧。這場血戰,持續到中午,天忽降大雨,雙方各收軍而退。三桂本意氣吞官山,先以十九路對陣,余軍駐嶽麓,如前軍不勝,後軍繼之,必平官山清軍而後已。不料應正受傷,天又下大雨,三桂只好下令收軍回城據守。應正傷重,不治而死。

  此戰,雙方投入兵力達十余萬,吳軍三路得勝,其餘殺傷相當。清軍失利,不敢進攻,便紮營掘壕,與吳軍相持。

  【以上詳見《庭聞錄》,卷5,《廣陽雜記》,卷2,77~78頁。此戰不見載於《清聖祖實錄》大概它不願把清軍的失敗載入檔案,故漏載。前兩書記載此次戰況內容基本相同,個別地方略有差異。《廣陽雜記》載清將穆占參加此役,誤。考穆占自陝西調來湖南長沙,是在康熙十六年二月三日,故知他不可能參與此役。又,該書載吳三桂侄兒吳應貴於戰役中戰死,《庭聞錄》寫作吳應正,今從之。】

  據岳樂報告:清軍于四月開始圍困長沙。實際上,並沒有圍住。一是兵力不足,無法把長沙七萬吳軍圍困起來;二是三桂把大批戰船調來長沙,佔有水上作戰的優勢,而清軍連一條船也沒有,豈能破敵!

  從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上半年,聖祖不停地調兵遣將,持續不斷地加強進攻岳州與長沙的作戰能力。

  為破長沙、嶽州,清軍最需要的是船。聖祖馬上指示,把攻岳州的沙船調到長沙,並命人就地伐木造船,由偏沅巡撫韓世琦率所部赴長沙,幫助料理地方事務。【《清聖祖實錄》,卷61,1頁。】聖祖批准動用國庫銀二十萬兩,充作犒兵與造船的費用。【《清聖祖實錄》,卷62,2頁。】十六年正月,命從京口發沙唬船六十只,隨帶炮械、水手、夫役,量配官兵護送至岳州。另外,安徽巡撫靳輔奉命送船,加上京口的六十只,已足一百隻之數,送至岳樂軍中。【《平定三逆方略》,卷28,5~6頁。】康熙十六年六月,命江甯巡撫督造烏船,限期務於八月內造成,送往嶽州。【《平定三逆方略》,卷31,2頁。】三桂憑江湖之險,廣積戰船,致使清軍久攻不下。聖祖據前線報告,清軍船隻仍不足用,於九月又下令增造戰艦烏船六十只、沙船二百隻。特命戶部尚書伊桑阿赴江南同督撫「速行督造」。【《平定三逆方略》,卷32,13~14頁。】至康熙十七年三月,已增造烏船一百隻、沙船四百三十八隻,【《清聖祖實錄》,卷72,16頁。】加上岳州原有烏船,已「多於賊數倍」。七月,聖祖說:嶽州「賊船僅四十餘,我船甚多」【《清聖祖實錄》,卷72,8頁;卷75,22頁。】

  水路進攻靠船,陸路進軍靠馬。清軍南下日久,戰馬多有倒斃,急需補充大量馬匹,聖祖對此所需,有求必應。康熙十五年十一月,指示理藩院從外藩蒙古所獻馬匹中撥足一千九百匹,調往嶽州等處。【《平定三逆方略》,卷27,4頁。】十二月,指示兵部,從每佐領下各選肥馬四匹,量撥八旗官兵護送到長沙。【《平定三逆方略》,卷27,14~15頁。】十六年三月,他又動員王、貝勒以下文武各官「可酌量捐馬」,再從內廄撥馬一千匹,送赴長沙。【《平定三逆方略》,卷29,6頁。】在此之前,即二月二十六日,尚善已撥福州蒙古、綠旗兵一千余人由嶽州護送三千匹馬到長沙。三月八日,行至七星台,被吳伏兵襲擊,三千匹馬全被奪去。聖祖聞訊,不勝憤怒,指示「待事平之日,從重議罪」!【《平定三逆方略》,卷29,12~13頁。】四月,聖祖又從京師補發給長沙戰馬四千餘匹,撥新鑄紅衣炮二十門,令兵、工兩部派人送至南昌。經袁州,護送到長沙。【《平定三逆方略》,卷29,10頁,卷30,1~2頁。】

  戰馬多來自蒙古。自戰爭爆發以來,蒙古諸部王公貴族爭獻馬匹「助軍」。康熙十六年八月的一天,聖祖對議政王大臣們說,「外藩蒙古王等捐馬甚多」。沒說具體數目,顯見為數不少。為保證戰爭的勝利,如同選擇兗州為適中之地,儲備軍隊一樣,特選取江西鄰近湖北、湖南、廣東為「適中之地」,一次就撥五千匹戰馬,發往江西南昌蓄養,以待不時之需。同時再從兵部選取該部餵養馬和營驛馬兩千匹發往武昌備用。【《平定三逆方略》,卷32,2~3頁。】江南非產馬之地,所需戰馬都得從京師發來,如不事先發到這裡儲備,到急需時,因道路遙遠,不能馬上發到。聖祖於事先作好儲備,隨用隨調。聖祖慮事周詳,而且富有預見,由此亦見一斑!

  聖祖決心打贏這場戰爭,必欲奪取長沙,嶽州而後已。他除了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軍需,又陸續從其他戰場增調軍隊,投入長、嶽兩處。當圖海一平定陝西、甘肅,聖祖馬上下令,停止征剿漢中與興安叛軍,以便把主力投入到主要戰場,指令圖海統率精兵赴湖南助剿三桂。圖海以陝甘初定,不宜離開,推薦勇將署前鋒統領穆占,實授都統之職,佩「征南將軍」印,統領原撥給陝西每佐領騎兵五人、再增撥每位領護軍二人,簡選新降的總兵官王好問所屬精兵兩千,還有現在湖南的瑚什巴等所率每佐領兵一人,都交付穆占統率,速赴湖南。其兵數約在萬人以上。【《平定三逆方略》,卷26,5~6頁。】穆占奉命疾行,於康熙十五年十二月抵荊州,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又增撥在荊州的滿洲、漢軍、邊外蒙古、綠旗兵共六千餘人,率領赴岳州、長沙。次年正月十一日抵嶽州,二十二日由岳州赴長沙。【《平定三逆方略》,卷28,4~5頁。】

  同年二月初,調都統鄂鼐,付以「討逆將軍印」,令其統率舟師赴嶽州。【《平定三道方略》,卷28,7~8頁。】

  經屢次徵調,清兵在長沙及其鄰近地區已聚結約十萬人馬,與吳軍人數大致相當,略佔優勢。

  清分佈在岳州、長沙等地戰馬、舟船、火器與人馬已齊備。聖祖屢下命令,催促向岳州、長沙發動進攻。康熙十六年五月三日,清舟師入洞庭湖,將軍鄂鼐率大軍駕駛戰船二百餘隻,直越吳船,進取君山(今仍名,位岳陽西側,洞庭湖中),吳軍水師出動迎戰。雙方連續激戰數日,清軍仍不能突破吳軍湖上防線,被迫撤退。【《平定三逆方略》,卷30,6頁。】這次水戰,再次證明岳州吳軍防守相當嚴密,清軍仍不得尺寸之功!

  吳三桂很清楚清軍的意圖,必取長沙、嶽州。此兩城相依為命,彼此互為依賴。他明白,如失掉長沙,嶽州餉道斷絕,孤懸無助,勢難自立;如失嶽州,清軍就會水陸齊進,勢如破竹,長沙不能久存。因此,每當長、嶽兩處受到清兵進攻,他就不惜從別處調來大批援兵,傾全力保固兩城。他採取的另一戰略是,以重兵出擊,攻取了醴陵,窺測萍鄉,斷岳樂軍的後路,迫使清軍從長沙撤出應援,以減輕清軍對長沙的軍事壓力。另遣一軍攻取吉安,佔據江西與湖南的門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