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三三


  我們從以往的歷史現象中看到,舉凡創業之君者,無不在取得相當大的領土,具有強大勢力的時候,登帝位,立國號,以號令天下。換言之,即帝位必與其實力相稱,極少在勢竭力衰之時稱帝的,即使勉強稱帝,亦不過玩玩政治遊戲,是沒有成功的先例的。三桂稱帝可說是個例外,他在兵力極盛時還不敢即皇帝位,只稱「周王」,誰料到了勢衰之際忽然想起當皇帝!三桂此番舉動,令人不解。正如時人及後人所論定:三桂到了窮困之時稱帝,藉以「自娛」,聊作自我安慰。他非但沒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同情,還招致天下人恥笑!

  人們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不過,在三桂和他的臣屬看來,還有自己的及政治上的考慮,這就是以即帝位為號召、安定人心。實際情況是,他的羽翼如耿精忠、孫延齡、王輔臣等非死即降,失去那麼多人的支持,有誰承認他的帝位呢!他在起兵時,去明號,自立周王,建元立國,已使亡明士大夫及知識分子階層大失所望,再進而稱帝,更為他們所不齒,就是一般老百姓對此也失去熱情,因為現實狀況使他們看不到希望,從新政權中也沒有獲得什麼利益。隨著吳三桂的日益失敗,陷入困境,他們的生治遭到了比以前更大的損害。所以,三桂無法再號召漢族各個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對這個政權簡直報以怨恨。從而使三桂陷入政治上的空前孤立。

  當時,針對三桂的年號「昭武」,傳出一首民謠:「橫也是二年,豎也是二年。」以「昭」字橫豎都是二筆而編的。還有的人,對「昭武」兩字作這樣的解釋:析「昭」字為「斜日」(即「日」)、「刀口」(即「召」)。日已過午,不可久照;而「斜日」又在「刀口」之側,主凶兆,謂三桂不久必死!「武」字析為「止戈」,即制止干戈亦即停止戰爭之意。由此又斷定,「賊亡無日矣」!【以上見《庭聞錄》,卷5,《平吳錄》、《平滇始末》、《聖武記》,卷2,《甲申傳信錄》,卷8,《清史稿·吳三桂傳》,卷474,12847頁。】可以肯定,不識字或文化甚淺的百姓是編不出這些話來的,必出自亡明士大夫及儒生之手。可是它們一經傳出,就為百姓接受。人心之向背,已看出端倪。

  三桂稱帝后,絲毫也沒有給他帶來新希望,他本人及其所建政權的處境,同樣沒有得到改善。隨著軍事上的接連慘敗,他的境遇每況愈下,一天天變得險惡起來。他的精神更加頹廢,身體狀況也急劇惡化。他的生命已近盡頭!

  十七、長嶽決戰

  長沙、嶽州決戰,是關係吳三桂政權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清朝能否最後消滅吳三桂,重新統一全國,也取決於此戰。長、岳之戰,無論對誰,都具有戰略意義。

  長嶽大戰,從其醞釀、準備,到爆發,確是經歷了數年之久……

  吳三桂佔領湖南後,就以常德、長沙、嶽州、湘潭、衡州為戰略據點,又以長沙、嶽州為戰略重點,派駐重兵精銳,各達七萬餘人。特派他的侄兒吳應期守嶽州,抗拒江北荊州清軍;大將馬寶等守長沙、萍鄉、醴陵,以拒江西清軍。後以衡州為都城,其心腹大將女婿胡國柱、夏國相及吳國貴等皆聚守衡州。三桂不時地前往長沙坐鎮,以堅其將士守禦之志。

  嶽州位湖南東北部,北隔長江,與湖北相望,佔據著戰略位置。長沙是吳軍的糧食基地,嶽州等處糧餉「全賴長沙水陸運送」,吳水軍所需鳥機船也在長沙製造。【《清聖祖實錄》,卷48,9頁。】岳州與長沙互為依存,皆不可失。三桂對長、嶽兩城一直時刻給予關注,以兩處恃洞庭湖與湘江之險,有水陸之便,設水師、列象陣,與陸軍相配合,配備大量火器、火藥,掘重壕,挖陷坑,設木樁,構築堅固工事,護衛全城。三桂以一切可用的手段來不斷加強長、嶽的防禦,自視為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三桂不欲北進,以湖南為其根本,而欲固守湖南,必死守住長沙、嶽州!

  聖祖則派重兵守荊州,並以荊州、襄陽、宜昌、武昌等處為重點,厚集兵力,迅速沿長江佈防,阻止吳軍渡江北上。當三桂駐足湖南後,聖祖很快看清了三桂的戰略意圖,指示:「岳州,長沙勢如兩足,此蹶則彼不能獨立。」【王先謙:《東華錄》,康熙十六年二月丁卯。】他特別重視嶽州,說:此城是「湖南咽喉要地,必此處恢復,則長沙、荊州之兵始能前進」【《東華錄》,康熙十七年七月巳末。】。早在康熙十三年六月,他就命令將軍根特巴圖魯、前鋒統領舒恕等率兵由江西袁州取長沙,令兵部部署大軍取嶽州。【《平定三逆方略》,卷7,5~6頁。】至十二月,督令大將軍貝勒尚善等「速取嶽州」,指示說:「若克復嶽州,則人心自定,稍有遲緩,恐所在動搖,倍多可虞,貝勒等何日決戰,宜審機決策,以期必得。」要求尚善就奪取嶽州事趕快定議,向他報告。【《平定三逆方略》,卷7,6~7頁。】

  戰事的發展,很快證明,欲速則不達。聖祖急於同吳軍決戰,速取長沙、嶽州,未免求勝心切,操之過急。雖說他的見解完全正確,但脫離實際,因此決戰之日遲遲未到,卻是一拖再拖。實際情況是,他所用的皇族貴胄無實戰經驗,臨敵怯懦不敢戰,八旗兵久不參戰,一時還不適應突然到來的戰爭。再說清兵力不足,大批援軍未到,糧餉未集,無法同人數眾多的吳軍相匹敵。吳軍正處極盛之時,兵鋒銳不可當。如當時按聖祖之策進行決戰,恐怕只能招致失敗,遭到更大損失。這大概是沒有疑問的。

  此後,聖祖反復向前線統帥闡述他的戰略意圖,始終以攻取長沙、嶽州為重點,不時地催促他們發動進攻。到決戰前,除了康熙十三年七月發動了一次進攻嶽州的戰鬥,略有小勝,遲至康熙十五年三月九日,大將軍貝勒尚善率水陸大軍攻嶽州,其舟師進入洞庭湖。吳水軍擁數百隻,橫列南潯、君山等處迎戰,被清軍擊敗,君山落入清軍之手,逼嶽州城下,擊退來援的吳軍,獲吳水軍船五十只。十八日,順承郡王勒爾錦與諸大臣統率滿洲、蒙古、漢軍、綠旗兵數萬出發,至文村,渡過長江,吳軍人數少,棄營走,在石首虎渡口焚毀吳軍二營,水師逼太平街泊營。二十七日,與吳軍激戰于豐州(豐縣)太平街,擊潰吳軍。是時,吳軍皆調援長沙。岳州一帶兵力單弱,如清軍乘勢猛攻,可收長驅直進之效。但清軍渡江後,遷延不進,又不力扼虎渡口,給吳軍以可乘之機。三桂很快從松滋調來援軍,勒爾錦驚慌,棄太平街不守,又以暑天為藉口,急忙率部退保荊州,尚善水師也未能斷吳軍餉道,江湖之險,又為吳軍所據有。【《平定三逆方略》,卷22,6頁、8頁;卷23,6~7頁。】

  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清兵對嶽州發動過二次進攻,終因嶽州防守堅固,都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無功退還。這期間,長沙處於腹地,清兵尚無力量去進攻它。直到發動對嶽州的進攻之前,聖祖首先發動了對長沙的進攻。康熙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安親王岳樂統率大軍攻克了萍鄉和臨近的醴陵,長沙近在眼前。聖祖指示:「乘勝直取湖南」,進取長沙。他料定三桂必增調援兵守長沙,他處兵力不足,可乘隙速攻嶽州。不意勒爾錦等在嶽州城下失利,沒能實現聖祖的作戰計劃。聖祖只好又改變計劃,命令尚善分兵由通城(湖北,今仍名)陸路增援,會合岳樂攻長沙。尚善委派副都統阿進泰率八旗驍騎兵八百名、蒙古與綠旗兵各五百名共一千八百名,於四月二十六日從通城出發,前往長沙。【《清聖祖實錄》,卷60,18頁。】

  在勒爾錦等人率水陸清軍渡江擊岳州時,岳樂大軍已於康熙十五年三月一日自江西進逼長沙。與此同時,另一支清軍正圍吉安。三桂已從松滋率諸悍將至長沙增援,他的意圖是先敗岳樂軍,然後援吉安。有一個叫梁質人的,自江西吉安來長沙請援兵。三桂把他留下來,說:「你於壁上觀看我軍容,回去後告訴東方諸豪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