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三


  十四、西北瓦解

  當荊、嶽相持之際,東西兩個戰場清軍與叛軍正在進行激烈地交戰中。

  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連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聖祖已看透三桂的戰略意圖,毫不遲緩地派出大軍,分別在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最終使他們無法互相靠近,把他們孤立在各自的戰場,各個擊破。

  就東西戰場而言,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關係最大,因此,對清朝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王輔臣的叛軍。在一定時間,聖祖把注意力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這對剪除三桂的羽翼、消除近在京師門戶的威脅,都有重要意義。

  康熙十四年底,寧夏兵變,提督陳福被害後,陝甘的形勢更趨嚴重。聖祖認為,陝西不能平定,都是因為叛軍佔據的平涼未破,輔臣未被消滅的緣故。目前,最為緊要的是,攻取平涼,「斷賊餉道」【《清聖祖實錄》,卷59,4頁。】。早在七月間,聖祖已明確指出,「底定全陝,惟在速取平涼,逆賊王輔臣一日不滅,則奏省百姓一日不安」【《清聖祖實錄》,卷56,22頁。】。王輔臣是陝甘事變的關鍵人物,實為「亂首」。聖祖之計,「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只要把輔臣剿滅,餘皆迎刃而解。因此,陝甘叛亂一發生,聖祖就把剿撫的重點放在平涼一地和王輔臣身上,的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聖祖在第一次招撫失敗之後,下決心以武力解決問題。他從陝甘全域出發,抓住幾個戰略地區,次第展開用兵。聖祖認為,「欲平陝西諸寇,必先取秦州」從而確定以秦州為第一個戰略攻擊點。【《清聖祖實錄》,卷55,9頁。】秦州(甘肅天水)位於蘭州、鞏昌(甘肅隴西)、平涼、漢中等重要戰略要地之間,界近陝西。奪取秦州,從叛軍中間突破,切斷叛軍的聲息,在軍事進攻上可以左右逢源,進退有據,使清軍操有主動權。

  秦州城池堅固,欲破此城,非威力強大的紅衣炮不可。聖祖命都統海爾圖等率兵護送紅衣炮至秦州。康熙十四年三月四日,「定西大將軍」多羅貝勒董鄂率大軍抵秦州城下,並將城包圍。城內叛軍在一萬人以上,清軍多少,沒有記載。但從包圍全城和其後的戰鬥規模來看,清軍當不少於兩萬人。圍城半月後,即四月二十日,從四川、平涼來救援的叛軍萬餘人,從外向清軍展開攻擊,城內叛軍八千餘人蜂擁沖出,企圖裡應外合,夾擊圍城的清軍。而清軍分道迎戰,將叛軍擊敗。稍後,雙方又屢次激戰,叛軍始終未能得逞。清總兵官孫思克率部奉命從鞏昌來援,清軍實力大增,本來已被打得驚惶不安的叛軍,便陷入絕望而無心再戰的混亂之中。城內叛軍總兵陳萬策只好率兵民出降,叛將巴三綱等逃走。增援秦州的四川和平涼的叛軍也逃走了。遲至閏五月三十日,收復了秦州。董鄂即遣「振武將軍」佛尼勒、內大臣坤巴圖魯、總兵孫思克追剿叛軍,追到禮縣(甘肅,今仍名)、西和(禮縣東,今仍名)等處,幾經交戰,都將叛軍擊敗,一舉收復了秦州附近的禮縣、清水(今仍名)、伏羌(甘穀)、西和等縣城。【《清聖祖實錄》,卷56,4頁。】

  收復秦州,實現了聖祖平定王輔臣之變的第一個戰略目標,然後,派一部軍隊開赴棧道,增援漢中;一部開赴平涼南的隴州(陝西隴縣)守衛;都統海爾圖等護衛紅衣炮,向平涼運送。

  叛軍失去秦州,軍心惶惶,王輔臣深感恐懼,急率精銳和秦州潰敗之軍收縮至平涼固守。除此,叛軍尚佔據慶陽、定邊、固原、延安、蘭州等幾個孤立據點。

  在清軍圍困秦州的同時,已向蘭州、鞏昌叛軍進攻。西寧總兵王進寶等率部已於康熙十四年五月包圍了蘭州。【《清聖祖實錄》,卷55,17頁。】蘭州為「河西五郡咽喉」,叛軍拼命死守。一個月來,清軍連營環攻,屢次將沖圍的叛軍打回城內,清軍也遭受重大損失。糧道已被切斷,叛軍造木筏百餘隻,企圖渡黃河逃跑。王進寶沿城外黃河岸設置伏兵,擊退逃兵。叛軍已無力反擊。王進寶與布政按察使伊圖乘機差官到城下,宣諭朝廷的招撫政策,許諾如投降即赦免一切過犯,叛軍走投無路,被迫放棄抵抗。六月二十七日,叛軍總兵趙士升及原任布政使成額率城中文武各官和兵士五千余人獻城投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716號。參見《清聖祖實錄》,卷56,14~15頁。】

  張勇自率一部清軍包圍了鞏昌。王輔臣以其地關係重要,急派副將任國治等率部3000人,由鞏昌東門潛入城內援守。守城的叛軍總兵陳科、鄭元經等得到增援,即率軍6000,分四門而出,直沖清營。清軍迎頭痛擊,城上城下炮聲隆隆,雙方死傷頗重。叛軍被俘近500人。清軍遊擊張大選追至城下,中炮而死。【《清聖祖實錄》,卷56,9頁。】六月二十五日,「安西將軍」穆占、總兵官孫思克抵鞏昌增援。清兵雲集城下,施以招撫之策,派遣已投降的陳萬策、謝輝等人入城宣諭聖祖的赦免詔。叛軍總兵陳科等接受招撫,率眾出降,計馬步兵4900餘人、民兵5600餘人,安插居民135 000餘人。鞏昌收復。【《清聖祖實錄》,卷56,16頁;參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三藩檔案》,案字716號。】

  繼收復秦州、蘭州、鞏昌,清軍的捷報頻傳:六月二十九日,「平逆將軍」都統畢力克圖進入延安,叛軍潰逃。接著,恢復延安府屬膚施、保安、安塞、宜川、延長、安定等縣。陝甘邊界重鎮定邊也於六月初收復。【《清聖祖實錄》,卷56,16~17頁。】

  聖祖一再嚴令西北各將軍加緊對叛軍的軍事進攻,仍不放棄對王輔臣的招撫。他抓住輔臣畏罪不敢降的心理,於七月又給輔臣發去一道敕諭:

  吳三桂為逆,人心驚擾,懷疑瞻顧者多。惟爾知守臣節,出首逆書,遣子王繼貞入奏,朕甚嘉之。是用錫爾世職,官爾子卿職,以勵忠悃。後經略莫洛率師進蜀,調遣失宜,變生倉猝,爾被逼脅,陷於叛亂。朕聞之,未忍加誅,即遣爾子往諭。蓋謂爾封疆舊臣,屢受國恩,自當悔禍來歸。不意爾反生疑畏,竊踞如故,殊負朕聖誠惻怛之懷。近大將軍率諸將已破秦州,蜀寇相率敗遁。「平逆將軍」又取延安、蘭州、鞏昌,依次底定。大兵雲集,平涼滅在旦夕。但平涼兵民,皆朕赤子,克城之日,必多殺戮。以爾之故,而驅百姓于鋒鏑,朕甚不忍。今複敕爾自新。若果輸誠而來,豈惟洗滌前非,兼可勉圖後效。爾標下官兵,及地方文武吏民,諸當坐者,概行赦免,並赦拘留祝表正之罪。

  朕為百姓主,務期保全,以靖民生,慎勿惛瞀,自幹天討,負此殊恩,雖悔曷及!爾其欽哉。【《清聖祖實錄》,卷56,11~12頁。】

  數日後,王輔臣回奏聖祖,仍然口稱「皇上」,表現很恭謹。內中雲:「皇上念及兵民,概從赦宥,但如何安撫,天語未及。在事兵將,未免瞻顧。」這已說明他原則上願意招撫,但心情又很矛盾,即擔心朝廷事後變卦,心懷疑懼,遲疑不敢降。他託辭說眾將「瞻顧」,其實是他疑懼過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聖祖讀了他的回奏,以為是他「藉端推諉,希冀緩兵」。他督令張勇、董鄂諸將,速行攻取平涼。同時,儘快破固原,以便夾攻平涼。【《清聖祖實錄》,卷56,17~18頁。】

  清軍短期內,已在西線取得重大進展,攻取平涼,滅王輔臣亦是指日可待之事。不料,情況又突起變化;興安遊擊王可成等複叛,總兵官党塞與道臣興永朝奔赴西安,將軍席卜臣率部離漢中,不知去向。【《清聖祖實錄》,卷56,18頁,卷57,2頁。】不久,得席蔔臣報告:因軍糧告匱,被迫離漢中,於八月六日至西安。【《清聖祖實錄》,卷57,11頁。】而且興安叛軍已與四川叛軍會合,攻陷舊縣關,將逼西安,南山「群盜」又分出各口。形勢又逆轉直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