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二


  這是平叛以來,聖祖對勒爾錦等人畏縮不前的第一次嚴厲批評。勒爾錦等無法推卸責任。

  過了幾天,勒爾錦又急報:吳三桂在松滋縣北山,又添設了四營兵馬,沿江一帶,「賊船日增」,恐水陸齊犯荊州、彝陵,是很有可能的。聖祖也顧不得再批評他們,緊急指示:荊州、彝陵等處,「關係緊要」,除了留兵防守襄陽、均州、南漳等處,由察尼率領餘軍「速赴荊州」。【《清聖祖實錄》,卷55,21頁。】

  八月末,三桂仍在松滋,又調來七千餘人,增援松滋,這使荊州清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聖祖擔心吳軍渡江,將使荊州處於危險之中。他下令抽調進攻嶽州的部分清軍回師荊州,又命駐山東兗州的護軍統領查漢太盡率滿漢官軍,河南提督佟嶶年選標下鳥槍手三千同赴荊州,歸順承郡王勒爾錦統率。【《清聖祖實錄》,卷56,20~21頁。】清軍兵力不敷用,只好以荊、嶽兵往來增援;荊州危急,調嶽州兵;而嶽州附近清軍有急,則調荊州兵。

  聖祖的主導思想,仍放在長沙方面。他說:叛亂罪魁是吳三桂,現在不及早消滅他,即使江西、福建之賊全部根除,於事有什麼益處!他指示安親王岳樂,撥出一定數量的官兵固守江西,冬月時「速取長沙」。【《清聖祖實錄》,卷57,16~17頁。】

  三桂暗遣嶽州軍開往宜昌,已被荊州的清軍偵知。「安遠靖逆大將軍」多羅貝勒尚善主動提出向嶽州進兵,他在給聖祖的報告中說:長沙與嶽州,如唇齒相依,若只攻一處,未必能很快攻取。既然安親王岳樂已得令旨進兵長沙,而岳州也應協力攻取。他乘機又要求給荊州增兵,可調河南、山東的駐軍前來。

  聖祖不同意增兵。其實,聖祖手中可遣發的兵已不多了。各戰場都在進行激戰,均需要增援。他只能就主要戰場投放優勢兵力,其餘也顧不過來。尚善等不識趣,只要一進兵,他就籲請增援。這次,聖祖以岳州吳軍已分遣宜昌,兵力也減,荊州清軍夠用為由,拒絕了他的要求,要他考慮「作出攻取」嶽州的計劃。【《清聖祖實錄》,卷57,23~24頁。】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安親王岳樂為進攻長沙,已進入準備階段。他請求聖祖調撥綠旗兵,非漢兵不能攻擊三桂之險阻,又非紅衣炮不能破其營壘。聖祖滿足他的要求,把熟使火器的提督趙國祚兼統綠旗兵三千,及屯墾都督陳平率部二千,趕赴岳樂軍前,準備參加長沙攻城戰。南懷仁監造的火炮輕便,易於運送,也同意其要求,調二十門炮,護送至江西軍中。聖祖指示,不必等炮運到,速由吉安,或袁州進兵長沙。【《清聖祖實錄》,卷58,8~9頁。】

  聖祖把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了長沙,作為奪取湖南的第一大戰役。為保證此戰勝利,他命令在荊州和嶽州地區的各軍將領,要緊密配合,夾擊長沙。同時,要擺出進攻嶽州之勢,移兵逼近。如有機會可乘,亦並取嶽州。他告誡諸將領,此次行動不得有誤。他提醒他們,駐荊、嶽將近兩年,「糧費師老,並未得尺寸之地,坐失事機,罪不勝數。」如再不發兵跟岳樂配合夾擊,你們的罪過就更大了。【《清聖祖實錄》,卷58,17頁。】

  正當清軍大舉進攻長沙之時,順承郡王勒爾錦又請增兵,再發禁旅每佐領五名,「便可渡江剿賊」。聖祖大為惱怒,下詔斥責:勒爾錦一到荊州,便屯兵不進,使吳軍從容得湖南。等清軍齊聚,又不按期渡江,使吳軍得以固守要害,進犯宜昌。究其根源,實由勒爾錦、參贊巴爾布、伊爾度齊、碩岱等耽誤時日,不急於討賊,以致叛亂蔓延。在此之前,勒爾錦要渡江擊賊,已按請求增添了滿洲、蒙古兵數千,綠旗兵一萬,仍「未得湖南尺寸之地」。現在又請增兵,是果真欲速滅賊寇嗎?不過是希圖開脫自己逗留不進的罪責罷了。最後,聖祖解除了巴爾布、伊爾度齊、碩岱等人的參贊職務,留任效力贖罪。【《清聖祖實錄》,卷58,22~23頁。】

  勒爾錦拜讀此詔,惶惶不安。他已被批評數次,被迫向聖祖請求處分。轉眼之間,已到了康熙十五年正月,聖祖聯想二年來屢次催勒爾錦各軍渡江進兵,可就是不進!他看了勒爾錦的奏疏,不由得一陣氣憤,再次嚴厲批評:「勒爾錦統領大兵,進剿逆賊,二載有餘,未獲寸土,以致師老餉匱,坐失機宜,今不直陳其罪,又巧飾具奏,殊為不合,應即處分。但見(現)在進兵,俟旋師之日,嚴治其罪!」【《清聖祖實錄》,卷59,10頁。】

  勒爾錦是太宗之兄禮親王代善的孫子勒克德渾之子。他最先派往荊州,畏縮不敢戰,湖南很快喪失,只得坐守,屢次不遵詔旨,貽誤軍機,早應處分。可是,他跟聖祖畢竟是一家人,聖祖一再寬待。這次實出忍無可忍,明言處分,仍留職務,待平叛後再處理,實際是以觀後效,如立下功勞,自然就會減輕或免除處分。從努爾哈赤建國,直到清入關後,都以皇帝的兄弟子侄作八旗旗主,掌兵權,漢官漢將只能作副職。吳三桂叛亂一爆發,聖祖仍遵傳統作法,選任各方面軍的統帥,都是皇室的人。繼勒爾錦派往荊州後,加派尚善為「安遠靖冠大將軍」前往助戰。此人是太祖的侄兒鄭親王濟爾哈朗之弟貝勒費揚武之子。派往江西的統帥「定遠平冠大將軍」安親王岳樂,是太宗之兄阿巴泰之子;由江甯(南京)派往江西助戰的簡親王喇布是濟爾哈朗的孫子;派往浙江迎戰耿精忠的康親王傑書為「東命大將軍」,是代善的孫子;派到陝西平王輔臣之亂的信郡王董鄂為「定西大將軍」,他是太宗之弟多鐸之子。難怪時人說:「大將賜來黃帶子,親王自領綠旗兵。」【《廣陽雜記》,卷1,19頁。】說的就是領兵將領都是皇室貴族。

  這些高貴的子弟,皇親貴胄,都是皇室中的年輕一代。他們沒經過先輩們的艱苦創業的年代,他們一生下來或剛懂事,愛新覺羅氏已經君臨天下,坐享先輩們的勝利果實,承襲父輩的爵位,養尊處優,沒見過戰陣,更談不上作戰經驗。叛亂發生後,他們都被選作方面軍的統帥「大將軍」,在千軍萬馬面前,不禁心虛膽寒,又面對三桂等強敵,便喪失了勇氣,屯兵不前,惟觀望而已。他們中一些人,如勒爾錦、貝勒察尼(多鐸子)等,只知斂取地方督撫司道縣官財物,「希圖回家為富足之計」【《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聖祖不時地批評他們令其改正錯誤,如說:「王(指傑書)守金華,將及二載,徒以文移往來,不親統兵規剿,賊何自滅?」【《清史稿·諸王傳》,「傑書傳」,9780頁。】喇布自到江西,就呆在南昌,不敢出戰。聖祖批評說:「簡親王喇布自至江西,無尺寸之功,深居會城,虛糜廩餉。」【《清史稿·諸王傳》,「喇布傳」。9777頁。】董鄂膽小如鼠,躲在西安不出,聽任叛軍奪城略地,連失蘭州、棧道,給清軍造成重大損失。【《清史稿·諸王傳》,「董鄂傳」,9787頁。】由於這些皇室貴胄的怯懦無能,致使叛亂迅速擴大,幾乎把清政權喪失掉!

  戰爭一開始,聖祖就派出大軍迅速趕至荊州,扼吳軍渡江。此後不厭其煩地指授方略,一再催促勒爾錦等統大軍渡江,取嶽州,奪據長江之險。聖祖喊了整整兩年,勒爾錦以各種口實,就是按兵不動,吳軍則鞏固了在湖南的陣地,並從容聯絡各方,掀起了更大範圍的動亂,因而出現了清吳大軍夾江對峙的局面,這就延長了清軍勝利到來的時間,吳三桂得以頑抗下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