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一二〇


  十三、荊嶽對峙

  到康熙十三年底,王輔臣叛于寧羌州,在全國已形成了三大戰場,這就是:以耿精忠佔據福建,攻取浙江、江西為左翼東部戰場;以王輔臣、王屏藩佔據的四川與甘肅、陝西大部地區為右翼的西部戰場;以吳軍佔據下的湖南,地當全國中心,為正面的中路戰場。這三大戰場,無疑是以吳三桂所在的湖南戰場最為重要。三桂自離雲南北進,抵達湖南後,來往于常德、澧州、長沙、湘潭之間,最北至松滋,親臨前線指揮。吳軍的主力、精銳近二十萬人都集中於湖南一隅之地,分佈在長沙、嶽州、萍鄉、松滋、常德、澧州等幾個戰略據點。其中,以七萬兵力據守嶽州、澧州諸水口,與駐守江北的清軍對峙;又以七萬兵力、總兵十余人、「猓猓」兵三千駐醴陵、長沙、萍鄉諸處,抗拒江西的岳樂部清軍。【《清聖祖實錄》,卷52,19頁。】三桂驅使雲貴土司苗、壯等少數民族的土軍前來湖南助戰,組成一支有四五十只大象的象軍,也調來前線。採伐貴州、湖南的山木,造樓船巨艦,往來水上,控制水路。調撥四川、湖南的糧食以供軍需。

  三桂最重視的是嶽州,特派他的侄兒吳應期率數萬精兵防守。應期十分驍勇,能沖能拼,是三桂的一員得力猛將,把岳州交給他,三桂感到放心而無憂了。

  嶽州不只是湖南也是長江中下游「水陸衝要之地」。它位於浩瀚的洞庭湖之畔,長江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通陸地。而洞庭之水又與長江一脈相通,因此借助洞庭之浪,可順水至長江,出湖南省境,水陸並行,隨心所欲。而借一脈之便,從長江即可進入洞庭,入湖南省境,必經嶽州。南北東西,行旅轉運,欲得水陸兼有之利,嶽州乃不可逾越之區。在軍事上,得嶽州,可控制湖南之命脈,可斷南北交通,故此城為兵家必爭之地。三桂剛起兵時,聖祖已洞見嶽州極端重要,嚴令駐防部隊「宜亟固守」;同時,又派出都統覺羅朱滿、一等侍衛畢桑阿等率增援部隊水陸兼行,速往協守。【《清聖祖實錄》,卷48,11頁。】豈料清軍未及固守,嶽州已為吳軍襲取。三桂以嶽州為他在湖南立足的一個戰略支撐點,集兵七萬。此據清官方報道,【見《清聖祖實錄》,卷43,27頁。】特令吳應期加強防守。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嶽州城內外構築防禦工事:在城外陸路一面,挖通三道壕塹,築堡壘,設陷坑、鹿角、挨牌,以阻止清步騎兵攻城。在洞庭湖峽口處,攢立梢樁,以阻止清水軍船隻進入湖內,守備相當嚴密。同時,三桂又在澧州、石首(今仍名)、華容(今仍名)、松滋等處派駐重兵,與岳州成掎角之勢。三桂把嶽州的存亡,看成是他的生命線,據投誠的吳軍守備薛麟兆所見,三桂時時關注嶽州的防禦,還特派他的護衛至岳州,向應期傳達方略,「令賊將堅守,且趣進兵」【《清聖祖實錄》,卷48,9頁。參見《漫遊紀略》,「楚遊下」,卷4,11頁。】。由此看來,三桂作了長期固守湖南的打算,這大概就是他企圖劃江為國的計劃的一部分!

  清軍失守嶽州後,聖祖一再嚴令催促清統帥儘快奪回。康熙十四年六月,他特派多羅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同固山貝子章泰、鎮國公蘭布率蒙古兵四千、旗下兵的一半攻取嶽州。命將軍尼雅翰、都統朱滿、巴爾布、護軍統領額司泰參贊軍務。【《清聖祖實錄》,卷48,14頁。】清軍偵察嶽州城防禦情況,深感吳軍「據守頗堅,難以進取」。聖祖便改變作戰計劃,命令將軍尼雅翰率部赴江西,與副都統甘渡海兵會合,並率袁臨總兵趙應奎,由袁州進取長沙,夾攻嶽州。【《清聖祖實錄》,卷49,12頁。】

  與岳州隔江相望的是清軍大本營荊州。聖祖一開始就選取此城,作為戰略重點進行佈防。他正確地估計到吳軍北上,必走湖南渡江,因此,他力圖憑藉長江之險,在荊州佈防,攔腰阻攔吳軍,使其不得渡江,在此頂住吳軍的軍事壓力,便可集結大軍,作為渡江反攻的基地,進行充分的準備。只是三桂進至長江南岸,便停止前進,才使聖祖的這一戰略計劃得以僥倖實現。否則,吳軍及時渡江,長驅直進,荊州尚未設防,肯定會使局面為之改觀!這就是三桂的戰略失誤,促成了聖祖的成功。

  三桂駐兵不進,給聖祖充分佈防荊州贏得了時間,在聖祖的親自指授與調度下,援兵源源而來,蓄積糧餉,製造了大量各種類型的船隻,為將來渡江之用。由於雙方各自加強這兩個戰略地區的防務,因而造成了嶽州與荊州的兩大戰略中心的長時間的相峙。很耐人尋味的是,三桂無意取荊州,倒是聖祖處心積慮地時刻以岳州、長沙為念,必欲取之而不罷休!他累下指令,嚴督駐守荊州的統帥多羅順承郡王勒爾錦和其他有關將領速取岳州。還在康熙十三年七月,貝勒察尼、將軍尼雅翰等分率滿漢官兵、水陸齊進,向嶽州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吳將吳應期、廖進忠、馬寶、張國柱、柯鐸、高起隆等率七萬大軍從陸路分路迎戰。清軍奮擊,報稱:「大敗吳軍,斬首萬級,舟師抵七裡山,以炮破賊,擊其船十餘艘。」【《清聖祖實錄》,卷48,27頁。】這次接觸戰,殺傷了一定數量的吳軍,從戰略上並未改變雙方力量的對比。此役中,清軍無法接近嶽州,便引退而去。此後,聖祖再未得到進軍嶽州的報告,也不見捷報傳來。

  到了九月,聖祖已等得不耐煩,就派侍衛吳丹、塞扈立前去荊州,向他們傳達他的指示:

  朕一再給你們發去手令,所言似合機宜,又兩次派遣侍衛來荊州,向你們面授機宜,至今未見你們回奏。大將軍出征,戰事進止調度,一定等待朝廷發令,這是自古沒有聽說過的事。因你們與賊相持,朕不顧時間忙否,已屢給你們敕諭,或期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這並非是朕從中干預。你們剛出兵時,兵力不能說不足。今四路進討,你們亦知之。四川一路軍已奪取朝天關、陽平關,在保寧城與賊相拒,這同嶽州的情況是一樣的。你們不要以為四川兵將抵貴州,湖南兵可以緩進。保甯城較嶽州城更為堅固。康親王傑書雖屢奏捷,朕不以為喜。吳三桂乃賊首,惟有攻破嶽州、澧州,才值得高興。你們初到軍中時,就說「馬未肥」,又說「天熱多雨難行」。如今時節正是可行之時,你們攻取嶽州,或渡江取澧州,或令將軍尼雅翰往江西取長沙。此三件事,你們諸將帥要深思熟慮,議定後向朕報告。你們要勤勉,拿出良策。朕將欣聞捷音。【《清聖祖實錄》,卷49,16~17頁。】

  聖祖的這番話,已表示出他對攻取嶽州的嚴重關切。他特別強調,取得其他勝利不值得高興,只有奪取嶽州等城才是大喜事!總的基調,批評了勒爾錦等統帥進軍遲緩。語氣雖相當緩和,但勒爾錦等前線將領已感到溫和中的嚴厲和分量。聖祖還是期待他們熟慮,拿出具體辦法,儘快破嶽州城。

  康熙十三年底,聖祖得到王輔臣叛變的消息,一時急得坐不住金鑾殿了,他對各路統帥無所作為深感失望。他無可奈何地說:在此之前,「各將軍大臣不遵指授,互相觀望,遷延不進,以致逆賊得據大江以南,賊渠未滅,故又有此變」。他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親至荊州,相機調遣」,指揮作戰。【《清至祖實錄》,卷51,7~8頁。】聖祖不過是作出了一番姿態,經臣下勸阻,也就放棄了親征的打算。他的姿態,強烈地表示他對各路統帥觀望、畏縮的不滿。

  康熙十四年初,聖祖向兵部指授破嶽州之策,說:「逆賊吳三桂,據守岳、澧諸處,恃有長沙、衡州之粟。今安親王(岳樂)率師往江西,可令一到南昌,即簡江西軍中馬匹,由袁州取長沙,斷賊糧道,夾攻嶽州。」

  接著,他又說:「今日事勢,先滅吳逆為要。安親王宜留兵守江西,親統大兵,或由袁州,或由吉安,乘便進剿湖廣,攻取長沙。倘未易(攻)下,即令此兵撓賊耕種,截其挽運,取資於敵,不但我兵無轉輸之勞,而嶽州糧盡,賊可坐困,吳賊自不能久據常(德)、澧。」他責令兵部速移文,通知安親王執行。【《清聖祖實錄》,卷52,2頁。】

  這次談話,聖祖明確提出了一個戰略指導思想,即「先滅吳逆為要」,滅掉三桂,其他各處叛軍便不攻自破,此即所謂樹倒猢猻散之意。而滅三桂,必先破岳州、長沙。由於作戰指導思想明確、清晰,就使清軍在正確的方針指導下進行作戰,逐漸從被動中解脫出來,開始走向勝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