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一一〇 |
|
此後一個多月,派往琉球的引禮通官鄭裴等向該國王遞交一份公文,主要目的還是索要硫磺,但文件中大加描述和炫耀反清活動盛極一時。為窺其全貌,徵引如下: 切照:偽清無道,民心思漢,處處皆然。我千歲(指精忠)應天順人,於甲寅年(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與鄭世璠(即鄭經)同得建豎義旗,興師四出,我千歲大兵所至,旬日之內,福建全省盡複大明,即於三月末,兵分四出,東複浙江、溫州、台州處,北複浙江衢州等處,西複江西廣信、饒州、建昌、撫州、贛州、南康等府、南京徽州府。其時,雲南、貴州、四川、陝西、湖廣(湖南)諸省,盡屬平西王吳、廣西全省半屬孫將軍(延齡),半屬吳王,廣東一省潮州、惠州等府,皆屬鄭世璠,其餘各府州縣半屬吳王,半屬平南王子(指尚之信)。今我千歲複率大兵,西連吳王、孫將軍,東連鄭世璠、平南王子,合攻南京。 裴自起身之日,已得捷書小報,今偽清聞風喪膽,僅存河南、山西、山東、北京四省,我千歲思軍興之際,需用硫磺,特差使者游府陳前來。貴國主採辦,著裴等隨行引導。回閩之日,理當遣官致賀千歲,裴等願力保大功,據實啟報。伏乞睿鑒施行。丙辰年七月初一日。【《華夷變態》,卷4,160~161頁。】 鄭裴等人在文件中所描繪的國內政治、軍事形勢,頗有誇張渲染之意,但基本反映了實際情況。精忠東聯臺灣鄭氏政權,南聯琉球,內結三桂,所謂「天南半壁」江山皆入版圖! 琉球已通使於清朝,雙方關係既平和又友好。精忠動之以引誘,示之以情,琉球能否給他幫助,也是個疑問。而且琉球畢竟國小力微,即使能有所幫忙,最終改變不了精忠日益陷入困境局面! 聖祖對付精忠的辦法,一面不放鬆軍事進攻;一面又加緊做招撫工作。欲知精忠能否接受招撫,怎樣結局暫且按下不說。讓我們暫時離開江西、浙江戰場,把目光投向廣東尚藩,且看他如何動作…… 十、平南守節 三藩中,已有吳、耿兩藩先後叛變,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還按兵不動,他的動向如何,不能不引起朝廷的密切關注。 聖祖在撤藩前,曾斷言:「撤亦反,不撤亦反。」這就不對了。事實是,尚藩並沒有反。書中前已交代,在聖祖批准可喜撤藩時,他言行一致,趕緊打點行裝,準備搬遷。三桂叛亂之始,聖祖採取緊急措施,下令停撤。可喜遵從令旨,守在廣州待命。叛亂迅速波及廣東後,他奮起投入平吳剿耿的鬥爭,始終保持臣節,故謂之「平南守節」。 吳三桂起兵之際,分別遣使福建、廣東,策動兩藩同反。三桂非常需要他們的支持,有了他們的參加,他將如虎添翼,適可以橫行天下。他知道,朝廷撤藩之舉,都傷害了他們的共同利益,所以他相信,在這個問題上,他們三家的想法會一致的。他自信,只要他帶頭起兵,振臂一呼,就會得到耿、尚兩藩的支持。用他的話說,無須向廣東、福建進兵,只須派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前去遊說,就會成功。他的料想只兌現了一部分,只有耿精忠響應他的動員,而他始料不及的是,尚可喜斷然拒絕參加叛亂。康熙十三年四月,他把吳三桂的來使二人和約他起兵的「逆書」一併解往北京,報告給朝廷,聖祖當即批示,予以嘉獎,通知兵部,等事平之後,再行重賞。【《清聖祖實錄》,卷47,9頁。】在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公開叛亂後,可喜再次表明態度,跟他們劃清界限。孫延齡在佈告四方的檄文中,有「三藩並變」,之語,有意把尚可喜牽連進去。可喜與耿精忠是兒女親家。耿精忠是可喜長子之信的妻兄,可喜次子尚之孝之女又是耿精忠的兒媳。【《文獻叢編增刊》(一),「平南王尚可喜奏」,126頁。】由於這種關係,他感到有必要上疏加以澄清。他寫道:「孫延齡偽檄有『三藩並變』之語,閩省又倏告變。臣與耿精忠本系姻婭,不能不踧踖於中。竊臣叨王爵,年已七十有餘,雖至愚極陋,豈肯向逆賊求功名富貴乎?惟知捐軀矢志,竭力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清聖祖實錄》,卷47,4頁;參見《貳臣傳·尚可喜傳》甲中,35頁。】 聖祖覽奏,大為感動。在四方叛亂的浪潮席捲全國之際,有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堅守南疆,不為三桂煽惑所動,又與親戚耿氏劃清界限,實為難得,聖祖感到欣慰之至,提筆寫下了如下讚揚之詞: 王累朝勳舊,惟篤忠貞,朕心久已洞悉。近複屢攄猷略,保固疆,厥功甚茂。覽奏,披曆悃忱,深為可嘉,著益殫心料理,相機剿禦,以副朕倚任之意。 他又對兵部官員說: 平南王尚可喜奏請調遣官兵保固疆圉,忠誠顯著,深為可嘉。兩廣一應軍機調遣,及固守地方事宜,著尚可喜與總督金光祖同心同力,務酌萬全而行。【《清聖祖實錄》,卷47,5頁。】 聖祖給予尚可喜完全的信任,把兩廣軍務全部委託他掌理,也就放心了。 吳、耿叛亂,使可喜憂心忡忡,他最擔心的是,自己年事已高,體弱多病,不足以應付緊急事變。他決心讓他的一個兒子襲封他的王爵,主持軍事,他可以從中進行具體指導。照理說,他的長子尚之信應當襲封。之信,字德符,號白,生於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已經39歲。之信「生而神勇,嗜酒不拘細行。臨陣遇危,瞋目一呼,千人俱廢,故終身無勁敵」。他19歲奉父命,入侍世祖之側,直到康熙十年,父親可喜以年老多病,奏請皇帝批准之信回廣東管理王事。他酗酒惡習未除,常淩虐藩下人員,可喜很厭惡他。【《尚氏宗譜》,卷2,「大房」(尚之信)。參見《逆臣傳·尚之信傳》,卷2,1頁。】在考慮誰來繼承王爵時,可喜的心腹謀士金光進言:「俺(安)答公(指之信,「安達」號為皇帝所賜)剛而多虛,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於國家,請廢他,立次子之孝。」【鈕琇:《觚剩》,卷8,「粵觚」(下)。】可喜也怕他擁兵權重,招惹災禍。他聽從了金光的建議,決定把王爵傳給次子之孝。康熙十三年四月,可喜向朝廷奏言: 太宗皇帝時,襲職之子,不論年長,必選才能。今臣年逾七十,若不早決於生前,竊恐僨轅於異日。臣察眾子中惟次子都統尚之孝,律己端慎,馭下寬厚,可繼臣職,至於軍機戰守緩急事宜,臣雖衰老,不能馳驅,然一日尚存,當盡一日之心,指揮調度,斷不至有誤封疆也。【《平定三逆方略》,卷5,5~6頁。】 在一般情況下,朝廷不會同意。我們還記得,可喜在請求撤藩時,曾提出,讓長子之信襲王爵,留鎮廣東,他回遼東養老。朝中王大臣會議,以未有此「先例」而不允准。此次可喜又提出把王爵讓給次子之孝襲封,他當「太上王」,聖祖卻異乎尋常地馬上同意。這完全是出於政治需要,當此變亂之秋,聖祖非常需要可喜保固廣東,牽制三桂,這對朝廷平叛極為有利。他聽從了可喜的請求,以示籠絡。 可喜任賢不任長,把王位讓給了之孝,引起了之信的極大憤懣,招致兄弟之間矛盾尖銳,家庭不和,產生了嚴重後果。此是後話。再說之孝為人到底是厚道些,他知道其兄之信不滿,竟不敢承襲王爵,要求辭掉。七月,廣東巡撫劉秉權出面周旋,他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說尚之孝請辭王爵,他的意見,如今「諸逆」鴟張,大兵進剿之時,平南王尚可喜精神強健,應令他照舊管事,等事平之後,再令之孝襲爵。議政王大臣會議,經聖祖批示同意。【《清聖祖實錄》,卷43,18頁。】 廣東位於廣西與福建之間,北與湖南、江西相鄰。孫延齡、耿精忠已叛,而三桂軍集結湖南境內,這就使尚可喜處於叛亂勢力的包圍之中。當他得知三桂派遣兩萬人馬屯紮黃沙河時,立即向朝廷報告,如果「孫吳二逆合兵一處,則勢益猖獗」,他請求就近調撥援兵,速來廣東會同他一起剿滅「孫逆」。【《平定三逆方略》,卷5,16頁。】 聖祖命副都統根特巴圖魯、席布等,速率所部官兵「急赴廣東」,同尚可喜商酌行事【《清聖祖實錄》,卷47,14頁。】。同時,又指示可喜會同兩廣總督金光祖對付廣西孫延齡,相度形勢,有可剿之機,即可進剿。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