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
九八 |
|
由聖祖撤藩引起、三桂發動的大規模內戰由此而爆發。剛剛安定的局面又陷入新的大混亂,廣大人民重新被打入戰爭的火海之中,不斷遭到流血犧牲。現在來討論撤藩的後果及其政策是否得當,為時尚早。還是隨著戰局的發展和它對全國局勢的影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到三桂反叛的深刻的社會根源,判斷出這場戰爭的性質與是非。 六、聖祖決策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差往貴州備辦吳三桂搬遷所需夫役糧草、船隻的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都員外薩穆哈,以十萬火急,日夜疾馳到北京,直奔兵部衙門,一下馬,上氣不接下氣,兩手抱住柱子,說不出話來。他們已疾馳十一晝夜,累得筋疲力盡,一時氣厥,口不能言。堂吏見狀,知有緊急事,忙用水灌進他倆的口中,過了一會兒,黨務禮二人慢慢蘇醒過來,第一句話就說:「吳三桂反了!」接著,他們便把三桂謀反的事詳細地作了奏報……【《清聖祖實錄》,卷44,12頁。關於回京告變,《四王合傳》載:「奉使筆帖式王新命乘間得脫,疾馳五晝夜至京師。」此記不確。核之《清聖祖實錄》、《平定三逆方略》、《逆臣傳》等書,均記為黨務禮、薩穆哈等。又,《清史稿·薩穆哈傳》,卷268,明載黨務禮等疾馳到京時,「下馬喘息,抱柱不能言」等詳情。】 原來,黨務禮、薩穆哈、戶部郎中席蘭泰、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奉命至貴州,為吳三桂搬遷置辦船隻、糧料。他們一到貴州,雲貴總督甘文焜最先把三桂在雲南造反的消息密告了他們。貴州提督李本琛已參與三桂的叛亂,他給貴州巡撫曹申吉寫了封密信,約他起兵響應,投靠三桂。不料此信被甘文焜截獲,始知三桂起兵迫在眉睫。他大吃一驚,意識到事態十分嚴重。他認為,事出猝然,黨務禮一行繼續留下籌備搬遷事宜,已無必要,當前最緊迫的是,速返北京,向朝廷報告,請兵赴援。 在甘文焜的掩護下,黨務禮、薩穆哈、席蘭泰三人偷偷出貴陽,直趨北京。但是,三桂的密令已到了貴陽,指令他們暗中據守城隘,嚴禁出入。 黨務禮等行至鎮遠,守將不給驛馬。他們好不容易地弄到兩匹馬,躲過了叛兵的追捕,疾馳至沅州,逃出了吳三桂的勢力範圍,進入湖南境內,才得到補充的驛馬,日夜趕路,終於到達北京!不幸的是,兵部主事辛珠、筆帖式薩爾圖沒有逃出來。他們被叛兵逮住,勸降不從,被殺身死。【《清史稿·薩穆哈傳》,卷268,9985~9986頁。】與黨務禮同去貴州的戶部郎中席蘭察,因沒有馬匹,在鎮遠乘船至常德,換乘驛馬,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京。【《清聖祖實錄》,卷44,20頁。】 黨務禮等逃走後,貴陽形勢急劇惡化。總督甘文焜剛辦完母親的喪事,才返回貴陽不久,就趕上了這場突然到來的大事變。他得知吳三桂殺害巡撫朱國治、扣留折爾肯的消息後,立即派他的族弟甘文烱赴京報告。同時又寫信給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向他通報雲南的事變。他緊急命令貴州提督李本琛率部扼守盤江。本琛已懷二心。先以書信試探他的態度。文焜回信,表示誓死守貴陽。本琛知他無意從三桂,便不再聽從他的調令。文焜直屬的部隊,已為三桂收買,拒絕服從他的命令,有不少兵士聽到事變的消息,紛紛逃竄。這時,紛傳三桂兵正向貴陽逼近,城內一片驚慌。文焜料到貴陽已不能守,決計離開貴陽。他先令自己的姬妾同府中七名婦女吊死,獨自攜第四子甘國城率十餘名騎兵,赴鎮遠,打算招湖北兵扼守險隘,堵住三桂兵不得出貴州。十二月八日,他們父子馳至鎮遠(貴州鎮遠)。守城副將江義已接受三桂命令,拒不准進城。文焜只好渡河,行至一座寺廟吉祥寺,江義派兵把他們包圍在寺內。文焜料到已無法逃出,又不甘心受辱,便朝北京方向向聖祖拜別,撥出佩刀,剛要自刎,其子國城忙阻止,請求先死,還沒等父親同意,他奪下刀,猛地朝自己的脖子一揮,迅速把刀還給父親,身子隨即撲倒在地,血湧如注,噴濺到父親的衣服上。文焜不禁讚歎:「兒子的勇氣超過我!」舉起帶血的刀,自刎而死。時年僅42歲。隨從筆帖式和善、雅圖甘願從他們父子死。【《清史稿·甘文焜傳》,卷252,9721頁。】 黨務禮等向聖祖僅報告吳三桂殺朱國治、扣留使臣的事,對貴陽事變、甘文焜父子之死還一無所知。聖祖當面聽取黨務禮報告的第二天,即十二月二十二日,蔡毓榮提供了更為詳細和最新情況的報告,【《清聖祖實錄》,卷44,13頁。】有關吳三桂的名號、國號、貴州提督李本琛從叛、欽差被扣、兵部主事辛珠、薩爾圖及甘文焜父子之死等等消息接踵傳來,「舉朝震驚」。【《聖武記》,「康熙戡定三藩記」(上)。】聖祖在得到黨務禮的報告的當天,雖說他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三桂的叛亂將給清朝統治造成何等危害,但已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他憑著青年人的政治敏感,迅速做出應變的反應。他緊急召見議政王大臣,商討對策。 當初,在是否批准吳三桂撤藩的問題上,朝廷議政王大臣及各部官員始終存在著嚴量分歧。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人主撤,禮部尚書圖海等多數人反對撤藩,還有很多大臣不表態,實際也是贊成圖海等人的意見。聖祖做出了撤藩的決定,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不敢再堅持。然而,他們最擔心的事很快就發生了。吳三桂叛變的消息一傳來,原先持兩種意見的大臣們又發生了新的爭論。主撤的人此時沒什麼理由可辯,而反對撤藩的大臣們把這場事變歸咎於主撤者,紛紛要求追究他們的責任。以大學士索額圖為首,要求處死主撤的大臣。聖祖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說:「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清史稿·明珠傳》,卷269,9992頁。】一句話,便平息了爭論,當務之急,是如何應付這場事變。 毫無疑問,制止吳三桂叛亂和預防他把叛亂擴大,只能用軍事手段來達到目的。聖祖和廷臣們都很自然地首先從軍事上考慮,採取何種應急措施來阻止這場叛亂的繼續發展。不言而喻,他們恨不得立即把吳三桂擒拿在手,以正國法。措施迅速制定出來,概括言之,第一,荊州(湖北江陵)系長江南北咽喉要地,關係最重。聖祖料吳軍必犯湖南,而荊州必先設防。他特派前鋒統領碩岱率每佐領前鋒兵一名,兼程前往,保守荊州,固軍民之心。然後,由荊州再進至常德(湖南常德),「以遏賊勢」;第二,為爭取時間,由戶部負責,預先在沿途出征將士停留處備下糧餉,保證碩岱兵到糧餉亦到。聖祖責成議政王大臣如何遣派大軍,後續部隊如何增調到前線等問題,「速議具奏」。 議政王大臣不敢怠慢,很快議定:派滿洲與蒙古八旗每佐領前鋒各一名,護軍各七名,驍騎各十名、漢軍每佐領出驍騎各五名,領兵官員視兵數酌量派出。他們拿出此方案請示,聖祖揮筆批准。【《清聖祖實錄》,卷44,12~13頁。】此次為清朝平叛用兵之始,直到平叛結束,幾乎不提用兵的具體數字,只說從某旗某佐領下抽調若干名組成若干軍。因此,我們也難準確知道每次用兵之數。聖祖接到蔡毓榮的報告後,在軍事上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調兵遣將,分守戰略要地。聖祖考慮到廣西與貴州鄰境,不得不預先設防,立授駐防廣西的已故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為「撫蠻將軍」、線國安為都統,責成他們「統兵固守」; (二)命西安將軍瓦爾喀進兵四川。聖祖指示說:「四川與滇省接壤,今吳三桂已反,你可率副都統一員、全部騎兵,選拔將領,星夜赴四川。凡自雲南入川的險隘之地,都必須堅守。大兵不日即進剿雲南,等我師臨境,賊勢漸分,如有可乘之機,你即與提督相機進討。至於西安等處,朕當刻期遣發禁旅,前去駐防。」【《清聖祖實錄》,卷44,14頁。】巴蜀乃是滇黔門戶。聖祖料定吳三桂必有窺伺四川之心,趁他尚未揮軍進川之際,速派兵扼守險要,進可取雲南,退可以守,實為萬全之策。在徵調瓦爾喀進川的命令發出後,緊接著,又命都統赫葉為「安西將軍」,率兵同瓦爾喀等由漢中入川,以護軍統領胡禮布為副將軍,率署前鋒統領穆占、副都統顏布隨同出征。【《清聖祖實錄》,卷44,20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