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六


  三桂為收攬人心,不想開殺戒,雖然他痛恨朱國治,也想留他一命,慢慢勸降。既然部下已將他殺了,也無須追究。他們殺死了朱國治後,正要對李興元、劉昆等官員下手,一接到命令,這才停止。過了一會兒,胡國柱出面,讓兵士給各官員鬆綁,命他們照舊供職。李興元、高顯辰、劉昆等堅持不降,被看押起來。聖祖的欽差折爾肯、傅達禮等被拘留軟禁。

  三桂的妻子張氏得知丈夫謀反的消息,急上殿。大哭大鬧,指著她的女婿、侄兒們說:「朝廷有什麼對不住你們的?你們竟敢鬧出這種事來!」又沖著三桂說:「這不是要害死我的兒子嗎?」她指的是應熊還在北京,這邊謀反,朝廷能不要她兒子的命嗎?三桂不為所動,叫他的女婿郭壯圖等人趕快把她扶進後宮。她哭哭啼啼,被強行架走了。

  處置完朱國治等一批抗拒從叛的官員,三桂宣佈,他自這天起,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建國號「周」,以明年為周元年。

  接著,三桂選擇吉日,率三軍拜謁永曆帝陵,誓師北伐。事先,他召集諸將,說:「拜別已故君主,應當穿故君時的衣服見他。」他指著自己的頭說:「我先朝曾有此帽子嗎?」又指指自己身上的衣服,說:「我先朝曾有此衣服嗎?我這老臣將易服祭故君,你們自己考慮該不該易服。」諸將都表示易服。

  清朝自關外建國伊始,就確立一項政策,凡從明朝俘獲或投降過來的漢族百姓,漢官漢將都必須剃髮易服,改穿滿族服飾,否則,就是不遵國體,對清朝(後金)不忠,視為大逆不道,罪不容誅。入關後,直至亡國,一直把它作為國策,貫徹始終。在明朝看來,凡已剃髮易服的漢人,就是叛逆,視為敵人。三桂去滿裝,改穿漢服,重新蓄髮,標誌著他同清朝的徹底決裂,是對清朝的背叛。

  三桂說通了諸將,擇日下令,三軍都改穿漢服,蓄留頭髮,一如明朝裝飾。三桂頭戴方巾,身穿素服,在永曆陵前,親自酹酒,三呼再拜,慟哭不止,趴在地上不起來,大放悲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永曆帝是他擒獲的,又是他下令秘密處死的,十餘年後的今天,此時此刻,他卻拜倒在永曆陵前,痛哭流涕,究竟悲從何來?與其說哭永曆帝,倒不如說哭他自己更符合實際。他為什麼不哭自己呢?他為清朝奮鬥了大半生,以犧牲千百萬明人和農民軍的生命,換取了一頂王冠,獲得一方土地,希圖永鎮,世享福貴。誰想朝廷撤藩,打碎了他的迷夢,他將失去所得到的一切,兩手空空地回到那荒涼的關外,了此殘生。

  而且,到那時,命運如何,誰又能敢保他及子孫平安無事呢?他想到這些,心裡怎能好受!在那數行熱淚中包含了他多少憤激、不平和悲歎、後悔的情緒!三桂的這番舉動,是對他降清後所作所為的自我否定。人往往在遭到重大挫折或失敗時,才反躬自省,發現自己的不足或錯誤。三桂的前程由於撤藩而毀棄,實為他一生中重大挫折,這才「覺今是而昨非」,否定自己的過去,重新締造未來。因此,他棄以往之非,跪倒在自己殺害的永曆帝的神位面前,一種懺悔的正義感在他心中不斷昇華,良心得以重新發現,他感到自己變得神聖、思想純正,已從「邪惡」中擺脫出來,償還了欠下永曆的血債。於是,眼淚從心底湧出,無法抑止。哭吧,讓眼淚洗刷掉自己的恥辱!

  也許哭得過於悲痛,三桂的悲聲牽動了三軍的民族情感,他們只想到朝廷不守信義,剝奪了他們已得到的東西,對朝廷的憤恨——滿人壓制漢人,佔據了他們的心頭,誰還去想永曆帝死於誰手?偶爾想到,自然得歸罪於滿人的清朝。所以,三桂一哭,三軍同哭,「聲震如雷,人懷異志」,惟有聽命于他們的統帥吳三桂,去重新開闢自己的錦繡前程!

  三桂哭陵,是對他的廣大將士的思想動員和誓師,激勵他們跟隨他去同清朝決戰決勝。第二天,他又下令三軍赴昆明郊外校場閱兵、較射,從軍事上再動員。約定:不按時到場的,必以軍法從事。

  次日,天剛亮,鼓角齊鳴,各鎮將士整隊入場,軍容肅然。三桂全身披甲,飛身上馬,揚鞭疾馳,手發三矢,皆中目標。三軍為之歡呼雷動。演習完射箭,再演練各種武器。校場正面兩側擺列著大劍、畫戟、雕戈等長短格鬥兵器。三桂每馳馬一回,即馳至武器處,由侍衛飛遞一兵器,他在馬上穩穩接住,然後策馬疾馳,揮動兵器,如搏戰進擊,運用自如,恰似「風馳雨驟,英武絕人」。三桂以62歲的高齡,在飛馳的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種長短兵器,武藝嫺熟,技法高超,威風不減當年!三軍看得發呆,不時爆發出歡呼聲。三桂就是要讓他的廣大將士親眼目睹他的雄風,他要使他們相信,雖然他已進入老年,仍然有能力率領他們去奪取新的勝利。他要給他們以信心和勇氣,藐視清朝,驅除他們對清朝的迷信和畏懼心理。三桂的目的達到了,他為此感到欣慰。【以上關於三桂哭陵、校場演武諸事,皆取自《四王合傳·吳三桂傳》。需要考察的是,該書把此事都記在三桂宣佈叛清前發生的,這不符合情理。三桂叛清前,一切準備活動都是秘密進行的,如此大規模的易服祭陵、演武只能是在公開宣佈叛清時搞的。】

  三桂欲師出有名,先聲奪人,特精心製作一道討伐清朝的檄文,全文如下: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

  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臣民側目,莫可誰何。普天之下,竟無仗義興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幹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幸而賊遁冰消,渠魁授首,政(正)欲擇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謝夷人。不意狡虜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都,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悮(誤)。本鎮刺心嘔血,追悔無及,將欲反戈北逐,掃蕩腥氣,適值周、田二皇親,密會太監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歲,刺股為記,寄命托孤,宗社是賴。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枕戈聽漏,束馬瞻星,磨礪競惕者,蓋三十年矣!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遼(僚),鬥筲之輩,咸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官賣爵,仕怨於朝;苟政橫征,民怨於鄉;關稅重征,商怨于塗;徭役頻興,工怨於肆。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勷義舉,蔔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聞,告廟興師,刻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長驅潞水,出銅駝於荊棘,奠玉灼于金湯,義旗一舉,響應萬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啟中興之略;踴躍風雷,建劃萬全之策,嘯歌雨露;倘能洞悉時宜,望風歸順,則草木不損,雞犬無驚;敢有背順從逆,戀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據險扼隘,抗我王師,即督鐵騎,親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誅;若有生儒,精諳兵法,奮拔穀,不妨獻策軍前,以佐股肱,自當星材優擢,無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員,果有潔己愛民、清廉素著者,仍單仕;所催征糧谷,封貯倉庫,印信冊籍,賚解軍前。其有未盡事,宜另頒條約,各宜凜遵告誡,毋致血染刀頭,本鎮幸甚,天下幸甚!【《華夷變態》,卷2,53~54頁。 該書卷2,80~82頁,收錄了三桂又一道檄文,可資參照。兩相比較,兩道檄文內容大體相類,惟文字有差異,個別事實亦有不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