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五


  折爾肯、傅達禮到雲南後,同三桂商量全藩啟程日期。三桂有意拖延,不做撤藩的準備事宜。折爾肯已幾次催促行期,他仍不談搬遷日期,以各種藉口敷衍,以便選擇時機動手。十一月四日,他給朝廷寫了一份很恭順的奏疏:「臣部下官兵家口,三十年來,蒙恩豢養,生齒日眾,懇將賜撥安插地方,較世祖章皇帝時所撥關外至錦州一帶區處更加增廓。庶臣部下官兵均霑浩蕩之恩矣。」聖祖對他提出增撥土地。立即批示滿足其要求:「王所屬官兵家口,遷移遠來,自應安插得所,俾有甯居以副朕懷,此所請增賞地方,著速議具奏。」【《清聖祖實錄》,卷44,2頁。】聖祖的目的,是為了順利撤藩,凡三桂和其他兩藩的要求,都在最大可能的範圍內予以滿足。三桂偏偏在此時又提出增撥土地的要求,是在放煙幕,迷惑朝廷,穩住來使,放鬆對他的注意和警惕,要在他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以突然的一擊!

  三桂給聖祖上奏疏後,假意向折爾肯、傅達禮表示,預定十一月二十四日全藩啟程北遷。雲南知府高顯辰馬上去交水,為夫役馬匹預備途中糧草。暗中,三桂加速起兵的準備。高顯辰走後,他先密遣騎兵追到交水,把他逮捕。【《庭聞錄》,卷4,15頁。】又密令雲貴各要塞的心腹守將,嚴守關口,封鎖內外消息,不管什麼人,只許進,不許出。同時,他召集謀士,密議起兵之名。劉茂遐(玄初)首先表示看法,說:「明亡未久,人心思舊,宜立明朝後人,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願為前驅。」方光琛卻持不同看法,他認為,「當年出關乞師,是自己力量不足,這是可以解釋清楚的。但當永曆竄逃到緬甸,必欲擒獲而殺死,這就無法向天下人解釋,現在,以王的兵力,恢復明朝甚易,但不知成功後,果能立明的後人嗎?時勢所迫,不能始終守臣節。篦子坡之事,做一次猶可,能再做第二次嗎」?(意思是說,已經殺了永曆,待此次成功後,能再殺新立的朱氏皇帝嗎?)三桂一聽,不禁膽寒,便聽信了方光琛的意見,決定自立名號:「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秘尋工匠,將此名號鑄成印,備起兵之後用。

  三桂鑄印的事,被雲南同知劉昆偵知,先報告了雲南按察使李興元,又秘報雲南巡撫朱國治。劉昆認為:「情況很緊急,應同折爾肯商量,你們聯名上疏,請延期搬遷,以緩和氣氛,穩住吳三桂,同時請派重兵,迅速扼守川西、鎮遠、常德等處,把他擠到山中,使他不得出來,即便有不測,也易制服。」【《庭聞錄》,卷4,14~15頁。】李興元也催他快向朝廷報告。過了數日,朱國治才與奏疏報朝廷,竟被三桂的巡邏兵所得。三桂得此信,知道事將敗落,加快了起兵的準備。【《清史稿·李興元傳》,卷253,9734頁。】

  十一月十五日,折爾肯、傅達禮等欽差,會同朱國治,前去王府,謁見三桂,催促行期的問題。三桂很客氣地留他們吃飯,他雖然口頭上答應搬遷,而且也定了動身的日期,但看不出有搬家的意思,眼看行期逼近,折爾肯等欽使和朱國治不免著急。國治忍不住就說:「三位大人候久,王若無意搬遷,三大人自回京師覆命。」

  三桂勃然變色,臉漲得通紅,手指朱國治,大罵:「咄咄朱國治,我把天下給了別人,只此雲南是我用血汗掙來的,如今你這貪污小奴不容我安身嗎?」

  國治一聽,罵他貪污,心中不服,爭辯說:「我貪在何處?」

  三桂厲聲呵斥:「你還強嘴!你前索大理知府馮蘇三千兩白銀,是從我這裡借的。至於 你歷年貪贓,多出我家,現有日曆記載為據!」

  折爾肯見勢不好,連忙出面調解,說:「王請息怒,搬遷事與巡撫(朱國治)無關。」

  勸解後,便起身告辭。國治與折爾肯會同司、道官員計議,說:「朝廷封疆,與百萬生靈關係不小。應速上疏,請暫緩搬家。」

  折爾肯說:「我等奉旨而來,現在就此而回,怎麼向皇上交代呢?」議論了一會兒,決定傅達禮先回京,折爾肯等先留下。傅達禮行不出百里,為守官所阻,只好回城。朱國治猶豫,不敢上疏報告。【《平吳錄》,6頁。】

  三桂一向厭惡朱國治。他原任江蘇巡撫,有貪污的行為。順治時,他謀私,興大獄,屠殺儒士,著名文人金聖歎即死於他手。遭到當地百姓士紳的反對,後謀至雲南任巡撫。剛來時,卑躬屈節,見三桂都行大禮,以圖結歡于三桂,得到重賄。三桂鄙視,所求不應。朱國治很是惱怒,每與貴州總督監視三桂的行事,秘報朝廷。有一次,貴州總督巡邊,至雲南,三桂宴請總督及朱國治,借機說:「本藩競競守藩,不敢開罪於人。不意竟大有人中傷,向朝廷誹謗我!」督、撫不禁一怔,忙說:「誰敢?此必無之事。」三桂冷笑一聲:「你們不信嗎?」說著,便取出他的兒子吳應熊從京師抄來的兩人參劾奏疏,將姓名隱去,拿到他倆面前,說:「還不信嗎?」

  朱國治兩人默視,無言以對。三桂也不深究,不過是震唬一下。從此,雙方嫌隙日深。【《平滇始末》,2頁。】如今眼見朱國治欺他即將撤離雲南,催他搬遷,怎能不怒火中燒,心中憤恨不已。

  繼上次宴請大小將領後,三桂又親臨校場,約集他們訓話。他說:「行期已經逼近,朝廷嚴譴,我們是不能逃脫責任的。如使臣這樣驅策、催逼,老夫不意至此。諸君走吧,不要白白受使臣之辱。」

  三桂這一激,再次把諸將激怒了,個個怒吼:「要走就走,為何逼人太甚!」

  三桂勸道:「這是朝廷的命令,實在不能延緩。但諸君得處此塊土地,各有其家,得享福貴,是誰賜給的?諸君應當想一想。」

  諸將稽首,異口同聲地說:「都托殿下(指三桂)之福!」

  三桂斷然否決:「不對!」

  諸將接著說:「那就是皇上給的恩情。」

  三桂不以為然地說:「這也未必都對。當年我曾受先朝(指明)厚恩,待罪東陲。正值闖賊(指李自成)構亂,我計不能兩全,被迫乞師本朝,以複君父大仇。後來平定滇蜀,得以棲息於此。今日之福貴,都是托先朝的餘蔭啊!故君的陵寢(指永曆)在這裡,我們將離開這裡,能不向他告別嗎?」

  三桂的這番話,說動了諸將,都表示一切惟命是聽。【《四王合傳·吳三桂傳》】三桂已命夫役給永曆修陵寢,又修永曆的母親王氏陵,外築土圍,周長一裡許,建寢殿三楹和寢門。【《庭聞錄》,卷6,「雜錄備遺」。】三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起兵做必要的準備。

  眼下,看起來都很平靜,但凡瞭解一點政情的人已感到氣氛越來越緊張,不約而同地預感到將有大事發生。的確,形勢已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五、哭陵倡亂

  人們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吳三桂召集四鎮十營總兵馬寶、高起隆、劉之複、張足法、王會、王屏藩及胡國柱、吳應期、郭壯圖等各將官赴王府會議。雲南巡撫朱國治率所屬官吏奉命而來。三桂全身戎裝,威坐殿上,正式宣佈起兵,與朝廷決裂。他當場勒令朱國治投降,遭到斷然拒絕。三桂下令把朱國治和不降的官員全部逮捕,其中包括雲南按察使司按察使李興元、雲南知府高顯辰、雲南同知劉昆等一大批官員都先後被捕,看押起來。三桂派人傳令,不得隨意妄殺。命令到時,胡國柱率兵已將朱國治亂刀砍死,身首異處。當年,蘇州有一民謠:「天呀天,聖歎殺頭真是冤,今年聖歎國治殺,明年國治又被國柱殲」。【《平滇始末》】民謠反映了當地百姓對朱國治枉殺金聖歎的痛恨之情,卻不幸被言中。此時,他自己真的被「殲」,死於與他的名字相諧音的「國柱」之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