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四


  折爾肯等欽差出發後,聖祖很快確定了雲貴督撫提督人選。九月一日,調寧夏總兵官桑額出任雲南提督。四日,下令調陝西總督鄂善為雲南總督。【《清聖祖實錄》,卷43,11頁載:「調陝西提督桑峨為雲南提督」;《平定三逆方略》,卷1,13頁載:「寧夏總兵官桑額提督雲南軍務」。兩書所記,略有不同。今從《實錄》】此為善後之策,彌補吳藩撤後的空缺,避免造成已穩定的局勢重新動盪。後因三桂起兵,鄂善與桑額均未到任。另外,聖祖特批三藩官兵啟程前,每人預發六個月俸餉,以示關懷。【《平定三逆方略》,卷1,16頁。】

  聖祖對三藩同撤問題,已作了方方面面的指示,考慮得頗周密,措施也無不當。各部衙門和有關官員都奉明旨積極照辦。可是,聖祖和廷臣們卻沒料到三桂和他的謀士正加緊策劃起兵抗拒撤藩……

  聖祖撤藩,觸動並損害了三藩的根本利益,其中,三桂受到損害最大,聖祖為維護國家利益,保持愛新覺羅氏的一統天下,不能不犧牲三藩的利益而在所不惜。三桂的利益受到觸動,他是很不甘心的。他的屬下抵觸情緒是很大的。所以,撤藩令一下,「全藩震動」,人心沸揚,【《四王合傳·吳三桂傳》】三桂「反謀益急」。開始,三桂對朝廷抱有不滿的情緒,顧影自憐,自感年邁,無所作為,還沒有決心起兵抗拒。但他周圍的一群核心人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心甘情願地俯首聽命,而且撤藩觸發了民族感情,本來已漸泯沒的反滿思想由此而死灰復燃了。他們感到滿族統治者不可信,撤藩是對漢族士大夫階層的一次打擊。一種民族的壓抑感,自然地勾起人們對故明的懷戀,對清朝厭惡甚至痛恨,因而對撤藩問題持強硬立場。三桂的侄兒、女婿紛紛向他進言:「王威望,兵勢舉世第一,戎衣一舉,天下震動!只要把世子(指吳應熊)世孫(指吳世霖)想法從北京弄回來,可與清朝劃地講和。這就是漢高祖(劉邦)『分羹之計』也。如果就遷於遼東,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們只能引頸受戮!不如舉兵,父子可保全!」【《平滇始末》,1頁。】

  三桂聞聽此言,心中疑惑不決。他反復權衡利害,想不出萬全之策。既要做忠臣,又要保住在雲南的權勢,已屬不可能。如果撤到遼東,失去兵權,真像他的侄、婿說的那樣,有朝一日,朝廷會以任何藉口把他斬草除根,那時手無縛雞之力,豈不是白白送死!他一想到這裡,不由得全身不寒而慄!他發覺自己的思想正向與朝廷武力對抗的可怕道路上急速滑去。他感到除了走這條路,再無他路可走。

  這時,還有一事使他不能立即下決心,這就是他的長子吳應熊和長孫吳世霖尚在北京,掌握在朝廷手中。他如起兵,他們將有殺身之禍,吳氏豈不是斷了根!三桂的夫人張氏為此勸阻他不要謀反。三桂不由得老淚縱橫,向胡國柱哭訴說:「只恨應熊還在北京,怎麼辦?」胡國柱建議,秘派人至京,把長子與長孫一併搬取來雲南。三桂說,等他們回到雲南後再議。

  三桂派心腹李恕、張鑣赴京召還吳應熊。【關於派人回京召應熊事,《平吳錄》說派去的人叫魯蝦,《庭聞錄》則說李恕、張鑣二人,今從之。】

  吳應熊的志趣和想法正好與父親相反,他想「終守臣節,保全祿位」,反對父親起兵。平時,他曾不止一次地規勸父親謹守臣節,不可妄為,以免引起朝廷疑忌。康熙十一年,三桂六十壽辰,有一個姓黃的赴昆明祝壽。應熊怕他遊說父親蓄逆謀,特派人前去阻攔。行至鎮遠,遇到了他,告訴他不要去昆明。三桂聞聽此事,也不讓他來,這位姓黃的只好回去了。顯見三桂還是聽信兒子的勸告的。但事到如今,他不能再聽從兒子的話了。應熊知道父親下決心以武力抗拒撤藩,已無可挽回,自己是否去雲南,徘徊不定。他捨不得丟掉祿位,不忍心背著妻子去雲南,只是天天暗暗哭泣。李恕與張鑣見應熊無意南下,時間緊迫,不允許他久等下去,便密帶了應熊的庶子吳世璠匆匆奔回雲南。據《平滇始末》記:吳世璠是被「設謀隱匿,顧乳媼竊載至滇」。

  吳世璠安然回到昆明,三桂稍得安慰,開始考慮起兵。他估量了全國的形勢,對比了雙方力量,以為自己的才武天下無二,他所據有的雲南,「地險財富」,他的親軍和各鎮的將卒都是「百戰之銳」,一向得到他們的拼死搏戰,在外省還有他培植的黨羽,如起兵,他們會「無不從命」。自開國以來,三十年間,朝中諸宿將多半去世,健在的人為數很少,沒有一個敢和他相匹敵的,而且聖祖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少年,不足擔當大事。客觀條件對他有利,他自感胸有成算。【《庭聞錄》,卷4,14頁。】

  三桂的侄、婿建議他再跟老謀深算的方光琛籌劃。平時,三桂待他甚厚,每有餘暇,他們就在一起校射、評論世務,很是融洽。三桂第一次找他時,沒有明說起兵;第二次談話,才說出自己的意見。方仍然沉靜地沒露自己的看法。至第三次,天剛亮,方還沒起床,三桂又登門徵求大計。方見三桂反意已決,這才起來,慷慨陳述,指出福建、廣東、湖北、河北、山西、四川等省,可傳檄而定,其餘戰勝攻取,易如反掌!三桂細聽他對形勢的分析,頓時興奮異常,歡欣鼓舞,密任命他為學士中書給事,將他安排在自己跟前,贊劃大計。【《平滇始末》,2頁。】三桂決計起兵。

  九月七日,折爾肯一行抵達昆明東的歸化寺。莊民們請命,要求留三桂于雲南。折爾肯大怒:「吳王自請移家,你們誰敢說保留!」他命有司逮捕為首的人。【《庭聞錄》,卷4,15頁。】這些莊民是否受三桂指使,給朝廷施加壓力,不得而知。但他們的請願,至少說,是符合三桂的願望的。三桂恐藩下將士思想準備不足,不敢倉促行事,不得不容忍欽差大臣發號施令。於是,他明面上恭恭敬敬地拜受朝廷的撤藩詔令,但暗中加緊策劃。

  吳三桂跟夏國相、胡國柱、吳應期等曾設計兩種起兵的方案。一是在雲南就地起事;一是在搬遷途中,「至中原,據腹心,以制指臂,長驅北向,可以逞志」【《四王合傳·吳三桂傳》】。前一方案,以雲南為根本,可進,可守;不足的是,從雲南往北進攻,至北京,尚待時日,肯定要經歷一個漫長的艱苦作戰,才能達到目的。如北方起兵響應,可補其不足。後一個方案,行至中原起兵,佔據腹心,一舉可至北京,較易成功。但將雲南交出,失去根本,倘事有不測,進退失據,將陷入危險境地。還有,家屬隨帶,途中不易安置,一經起兵,就要打仗,家屬就成為很大的負擔。比較之下,以前一方案較為穩妥。【《四王合傳》載,三桂率部北遷,行數日後,始舉兵叛清。考《庭聞錄》、《平滇始末》、《平吳錄》及清官方史書,如《清聖祖實錄》等書,皆記其起兵是在雲南,即未出昆明,較為準確。】事實上,欲行至中途起兵,實為三桂之一策,但沒能實行。

  大計已定,三桂的主要將領已得到等待起兵的命令,還要激勵下屬將士與他同叛。一天,他設大宴,大會諸將。酒過三巡,三桂起身講話,先歎了一口氣,說:「老夫與諸君共事垂三十年,今四海升平,我輩已無所用了。我們將遠行,不知聖意如何打算,今天與各位盡歡,敘故舊之情,不知異日能否再相見?……」說到這裡,三桂說不下去了,卻引動諸將的感情突變,都忍不住哭了起來,頃刻宴會上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三桂的話,引起了諸將的共鳴,他們感到自己的命運同三桂已緊緊聯繫在一起了,表示一切惟三桂之命是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