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吳三桂大傳 | 上頁 下頁
九三


  三桂有四個女婿:胡國柱、夏相國、郭壯圖、衛樸。他們頗具才幹,或文,或武,或文武兼備。如胡國柱,字擎天(一說汝弼),號怡齋,善詩文,有大志,順治甲午年(1654年)中舉。【《庭聞錄》,卷6,5頁。參見《滇粹》,「旅滇聞見隨筆」。】

  吳國貴,三桂的大將,早在關外時,便追隨三桂,軍功頗多,官至都統,治軍嚴,敢爭戰,很受三桂重用。

  方光琛,字獻廷,原明禮部尚書方一藻之子。此人善謀略。

  劉茂遐,字玄初,是三桂的重要謀士。

  馬寶,字城璧,山西人,為人反復無常,號「兩張皮」,狡黠善戰,以勇著稱。

  在吳氏集團中,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三桂弟侄,還有三桂的一批子弟,這些人都不見經傳,但都在吳氏集團中佔有一定地位,形成一股勢力。在外省,也有三桂的心腹,如固原提督王輔臣等,也應包括在這個集團之內。

  這批人中,除了個別的歲數稍大,絕大部分都在二十至四十歲之間,他們雄心勃勃,都希圖借助三桂的權勢飛黃騰達。三桂也憑藉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給予他們特殊的利益,個個華屋美食,享受著種種特權。如果撤藩,回到關外,不過經營田莊罷了,他們中很多人的仕途即告終止。失去政治上的靠山和特權,其子孫的發展將受到限制和阻礙。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集團的某些人還抱有複明反清之志。如胡國柱「時以恢復宗國(指明)相磨礪」,陰結馬寶,張國柱、李本琛、複國相、方光琛,互為羽翼,從思想上逐漸向三桂滲透,影響他,以備有朝一日起兵。【《旅滇聞見錄》,見《滇粹》】而聖祖撤藩,觸犯了他們的根本利益,激發了他們反清的思想,他們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朝廷對自己的剝奪。

  聖祖撤藩也使吳藩屬下的廣大基層吏民感到不安,多抱抵觸情緒。據吳三桂報,他屬下家口多達數萬人。如按地域分,主要由三部分人構成;一是遼東人,他們是跟隨吳三桂降清的原班人馬,經三十年的轉戰流徙,病死、戰死、傷殘,或間有逃亡,已損耗甚眾,即使健在的,也已年邁。當初離遼東時,他們中有些還是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現在已長大成人,遼東在他們的心目中,只留下故土的模糊概念,他們已適應了南方的生活。所以,真正懷念故土的為數不多。二是黃河以北的人,如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省,當年都曾是三桂戰鬥過或駐防過的地方,曾收編了大批農民軍余部,這些人對遼東沒有故土之念,要他們遷到山海關外,他們不抱熱情。三是四川、雲貴等省的人,他們或是張獻忠的餘部,或是南明統治下的土著人,他們對遼遠而寒冷的遼東抱有畏懼心理。在他們的心目中,遼東曾是發遣罪犯的地方,如今要把他們遷到那裡,簡直被看成是被貶謫戍!這部分人最不願到遼東。

  從康熙元年,三桂藩下家口開始遷往昆明和雲南邊鎮要塞,三年遷完,都已在雲南生活了九至十二年,房產、地產無不豐饒,家道正隆,而戰爭已結束,開始過上安定舒適的生活。他們以為,能跟吳三桂永鎮雲南,並把它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對搬遷遼東毫無思想準備。他們長期轉戰,四處為家,熱切生活安定下來,不希望再東搬西遷。他們從切身的經歷中,已體驗到每搬遷一次,都使剛剛建立起來的家園受到一次破壞,遭到損失。他們在雲南所置家產要比他們以往住過的任何地方都豐饒,因而損失也更大。所謂人心「安土重遷」,他們對搬遷早已感到厭倦,可以設想,聖祖的撤藩怎能得到他們的擁護呢!在他們看來,撤藩不是皇恩浩蕩,恰是降臨一場災難!「藩下數十萬家口無不愁苦」【孫旭:《平吳錄》,5頁。】,雖系誇大的流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桂所屬將吏家口的普遍心理。他們「愁苦」,思想深處不無怨恨的情緒,這也都在情理之中。

  撤藩令,如一道衝擊波,襲擊著吳三桂和他的數萬將士及家屬的心,激起了一陣陣思想動盪……

  當雲南正為撤藩的事惶惑不安時,北京城中,清統治集團也為加速撤藩而忙碌著。康熙十二年,從八月九日到十八日,聖祖連連向兵部、吏部、戶部發出撤藩的具體指令。他指示兵部:

  茲因地方底定,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各具疏請撤安插,已允所請,令其搬移前來。地方應行事務,及兵馬機宜,必籌劃周詳,乃為善後之策。應各遣大臣一員,前往會同該藩,及總督、巡撫、提督商榷,作何佈置官兵防守地方,並照管該藩等起行。應差官員職名,開列具奏。【《清聖祖實錄》,卷43,3~4頁。】

  指示吏部:

  雲南地屬遠疆,今該藩官兵既撤,控制需人,應專設雲南總督一員,添設提督一員,責成專管料理,爾部速議。【《清聖祖實錄》,卷43,5~6頁。】

  在指示吏部的同一天,聖祖向戶部下達新指示:

  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請撤安插,已允搬移。該藩及各官兵家口安插地方,所需房屋田地等項,應予為料理,務令(三藩)到日,即有甯居,以副朕體卹遷移至意。【《清聖祖實錄》,卷43,6頁。】

  聖祖給吏、兵、戶部指示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由兵部派遣大臣各一員,分別去雲南、福建、廣東,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會同該藩與本省總督、巡撫、提督協商,在各藩撤走後,如何重新佈置兵力,防禦地方;同時,照管該藩動身啟程事宜。所派大臣名單上報,由聖祖親批。第二,吳藩撤走,要專設雲南總督一員,增設提督一員,由吏部推選。第三,指定戶部在三藩新遷到的地方,安排所需住宅、田地,使三藩官兵遷來之日,即有住處,生活不致發生困難,務使他們感到朝廷的關懷和體貼。

  待諸事部署完畢,八月十五日,聖祖迅即選派禮部右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傅達禮為欽差,專程前往雲南;派戶部尚書梁清標往廣東、吏部右侍郎陳一炳往福建,經辦各藩撤兵啟程事宜。【《平定三逆方略》,卷1,12頁。】聖祖特別重視吳藩,於八月二十四日,折爾肯等赴雲南前,特賜給他們自己所佩刀各一口,良馬各兩匹,以重事權。聖祖親筆給三桂寫下一道手詔,也交給他們攜帶,向三桂宣佈。手詔寫道: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式賴師武臣力;及海宇寧謐,必振旅班師,休息士卒,俾封疆重臣,優遊頤養,賞延奕世,寵固海山,甚盛典也。王夙篤忠貞,克攄猷略,宣勞戮力,鎮守疆,釋朕南顧之憂,厥功懋焉。但念王年齒已高,師徒暴露,久駐遐荒,眷懷良切。近以地方底定,故允王所請,搬移安插。茲特遣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傅達禮前往宣諭朕意,王其率所屬官兵趣裝北來,慰朕眷注,庶幾旦夕覯止,君臣偕樂,永保無疆之休。至一應安插事宜,已敕所司飭庀周詳,王到日,即有寧宇,無以為念。欽哉!【《清聖祖實錄》,卷43,6~7頁。】

  聖祖在這份親筆手詔中,高度評價三桂的勞績,溫語有加,關懷周詳,絲毫看不出朝廷對他的懷疑。但他明確暗示,一經撤藩,可使君臣兩相無猜,三桂得保榮譽,延及子孫,與朝廷共享太平之福。聖祖對三桂遷居後的生活做了保證,一切安排都務使他滿意。聖祖的這番話,著重解釋了朝廷撤藩的意圖和政策,充滿了對三桂的熱情,目的是安撫他,消除他的疑慮,以期撤藩不致發生麻煩,得以順利進行。聖祖自以為這是一項很好的解決辦法,三桂會欣然同意的。可借,三桂和他的將士、乃至家屬所想的,跟朝廷的意圖距離太遠,這就使撤藩伊始,就陷入了兩種不同的利益難以統一的矛盾之中!

  折爾肯一行還沒動身赴雲南,聖祖緊急指令戶部侍郎達都前往陪都盛京(瀋陽),會同盛京戶部侍郎,奉天府尹察看劃撥給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適。他指出,凡貧民勞苦開荒的土地和他們的房屋,不得察看和佔用。再有當地駐守官兵分內的土地與房屋,也不許察看。除此以外,有開墾田地、皇莊、馬場、王與大臣、侍衛等人的莊田房屋,以及空閒之地,務要盡行查看,如這些莊田、房屋數不足,可就近酌量查看。他提示,山海關九門邊牆外,也不必考慮。如還不夠安排,可在別處邊牆外,酌量查看,將所查結果,向他報告。【《清聖祖實錄》,卷43,9頁。】

  總計三藩撤離人口不下六七萬,所需土地和住房的數量是相當龐大的。把他們都遷到遼東,如何安排好,也不是件容易事。聖祖還是想盡力把他們都安置適宜,使之各得其所,安居樂業。他感到也算盡了心了。

  派出折爾肯一行前往雲南後,聖祖再派戶部郎中席蘭泰、兵部郎中黨務禮、戶部員外郎薩穆哈、兵部主事辛珠往貴州,負責辦理吳藩搬遷時所需夫役、船隻和人馬、糧草。聖祖告誡他們,不得騷擾地方驛站夫役,要慎重從事,吳藩人馬行經水路,要代為備辦船隻,不可遲誤。【《清聖祖實錄》,卷43,11~12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